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(2)
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(2)
1.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
上三味,同煮,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
此言胸痹之全症也。喘息及短氣者,胸中之本氣虛,而胃邪實之,以致呼吸之氣不能深入遠出之義。肺氣逆,故咳;肺液與氣俱逆,故咳而且唾也。胸背痛者,胸中陰維陰蹺之脈,其孫絡與督脈,及陽維陰蹺之在背者相貫,其痛從胸透背,故胸背陰沁而切痛也。寸口二句,又即首條陽微陰弦而深細言之。蓋寸口為胸之應:沉為陽不能上鼓;遲為氣不能連續;是沉遲為微脈之根蒂。寸口外微而內沉遲,故知胸中之陽氣極虛而病痹也。關上為胃之應:緊即首條之弦脈,與傷寒之緊脈不同。傷寒之緊脈,因寒氣凝斂,脈從兩頭中縮而緊,其體常短,故曰形如轉索;轉索者,以中縮而緊也。弦脈之緊,因陰弛陽急,脈從兩頭扯拔而緊,其體較長,故曰狀如弓弦;弓弦者,以繃急而緊也。胸膈上虛下吸有力,以致中焦之氣奔之,吸張乘兩就之勢,故其脈數也。小緊數,猶言略略緊數之謂,蓋終不比有餘者之上射也。關上小緊數,故知胸病虛痹,胃以陰弛陽急之氣赴之,而致痛矣。夫胸膈象天,常喜輕清。薤白氣味俱薄,而性辛溫;薄則應在天之氣而走胸分,辛溫則能迎導其陽氣而發越之。佐以蔓生甘潤,而善於通竅之栝蔞;蔓生則走經絡;甘潤而通竅,則又能入絡脈,而行其陰中之氣矣。然後以浮緩之酒托之。取氣味俱薄之白酒者:一則以輕清應天;再則以少火生氣;將陽回春滿,從胸溫絡,而痹自愈矣。薤獨取白者:以白具上行之性故也。且南方種之以供蔬,嘗留白而就地刈之,不數天而苗長如故,則尤見其上行之最速者矣。此胸痹之正病正方,單責胸分之陽虛,而未責中下者也。
四條 胸痹不得臥,心痛徹背者,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。
栝蔞薤白半夏湯方:栝蔞實(一枚),薤白(三兩),半夏(半升),白酒(一斗)。
上四味。同煎。取四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(以四升日三服計之,當缺夜一服三字。)
胸痹二字,包上條之脈症在內;後仿此。前條之症,因胸中自虛,下吸胃氣;胃家本無上犯之意,猶胸中之謾藏冶容,誨其淫盜耳。故以填陽通氣之外,略無餘議下及者。此也。本條之症,胸中之虛未甚,卻以胃家之濁邪方實,以盛凌衰而貫注之。濁氣上浮而不下伏,故不得臥。且胸分虛而客氣上乘,猶之盜賊所經,於牆垣門徑之低小殘缺者,則一往趨之。心後之絡,外通於背;陽虛而痹,牆垣之低小,門徑之殘缺是也。濁氣從胸之心後而貫痹,故痛如在心;又從痹之絡脈而貫背,故痛徹背矣。於前湯中,減辛溫填氣之薤白過半,故知胸中之虛未甚;君平胃降氣之半夏而用至半升,故知以盛凌衰,為胃中之邪過實也。是此湯即第一條太過不及而兩責之者。蓋以栝蔞薤白本湯,責胸分之陽虛者十之三;加半夏為君,而責胃中之氣實者十之七也。岐黃論臥與不臥,明明說是:氣伏於陰分,則神明收藏,故得臥;氣出於陽分,則靈醒發越,故不得臥。半夏粳米湯治之,覆杯即臥者,以半夏乘春發生,入夏將半,即歸根覆命而苗便枯,故名。是聖人取半夏之性降,能伏其氣以入於陰分故也。佐粳米者,滋胃中之陰液以覆庇陽神,猶之衣被之用而已。李氏舊注,引甲乙本靈樞之意,而以半夏治不眠;已乖仲景用在陽明之旨。至其謂為轉運陰陽之藥,陰陽得通,其臥立至;則平人之白日不欲臥者,其陰陽俱不通者耶?冤哉!
白話文:
將上述三種藥材一起煮,取兩升藥液,分兩次溫服。
這段話說明了胸痹的完整症狀。喘息和呼吸短促,是因為胸中本來的氣虛弱,加上胃邪實,導致呼吸之氣無法深入遠出。肺氣上逆,所以咳嗽。肺液和氣都上逆,所以既咳嗽又吐口水。胸背疼痛,是因為胸中陰維、陰蹺的脈絡,它們的細小分支與督脈,以及陽維、陽蹺在背部相互貫通。疼痛從胸部穿透到背部,所以胸背隱隱作痛,且持續不斷。寸口脈的描述,其實是重複第一條所說的陽脈微弱、陰脈弦而深細。寸口脈對應胸部,脈沉表示陽氣無法向上鼓動,脈遲表示氣無法連續運行,沉遲是微脈的根本。寸口脈外部微弱而內部沉遲,因此可知胸中陽氣極度虛弱,導致氣血阻滯。關脈對應胃部,脈緊是第一條所說的弦脈,與傷寒的緊脈不同。傷寒的緊脈,是因為寒氣凝結收縮,脈從兩頭向中間縮緊,脈體通常較短,所以說形狀像轉動的繩索,繩索是因中間縮緊而緊。弦脈的緊,是因為陰氣鬆弛而陽氣急迫,脈從兩頭向外拉扯而緊,脈體較長,所以說形狀像弓弦,弓弦是繃緊而緊。胸膈上部虛弱而下部吸力強勁,導致中焦的氣向上奔湧,吸氣時這種向上走的趨勢更加明顯,所以脈搏跳動頻率加快。小緊數,表示稍微有點緊數的感覺,終究不如有餘之氣向上衝射那般強勁。關脈出現小緊數,可知胸部因虛而氣血阻滯,胃氣因陰氣鬆弛陽氣急迫而向上衝,導致胸痛。胸膈像天空一樣,喜歡輕清之氣。薤白氣味都比較淡薄,但性味辛溫,淡薄則能應和天空之氣而走胸部,辛溫則能引導陽氣升發。再佐以蔓生、甘潤、擅長通竅的栝蔞,蔓生則能走經絡,甘潤而通竅則能進入絡脈,運行陰中之氣。最後用浮緩的白酒托住藥力,選用氣味都比較淡薄的白酒,一是因為輕清之性能應和天空之氣,二是藉助少量酒的熱性來生發陽氣,讓陽氣回歸,從胸部溫煦脈絡,氣血阻滯自然痊癒。薤只取白色部分,是因為白色具有向上走的特性。而且南方種植薤白用來做菜,常常留下白色部分,在地上直接割去葉子,不用幾天苗又長出來,更可見其向上走的特性最快。這是胸痹的正病、正方,只責怪胸部陽氣虛弱,而沒有責怪中下焦的問題。
第四條:胸痹導致無法平躺,心痛牽扯到背部的,用栝蔞薤白半夏湯來治療。
栝蔞薤白半夏湯的組成:栝蔞實(一個)、薤白(三兩)、半夏(半升)、白酒(一斗)
將以上四種藥材一起煎煮,取四升藥液,溫服一升,每天三次。(按每天三次、共四升來算,應該缺少晚上一次。)
胸痹這兩個字,包含了上一條的脈象和症狀,後面的條文也仿照此例。前一條的症狀,是因為胸中自身虛弱,向下吸取胃氣,胃本來沒有上犯的意思,就好像胸中輕視防備,招致盜賊入侵一樣,所以只用溫陽通氣的藥物,沒有考慮到下焦的問題。本條的症狀,胸中的虛弱程度沒有那麼嚴重,但是胃部的濁邪卻正盛,以強盛之勢侵襲虛弱的胸部。濁氣上浮而不下降,所以無法平躺。而且胸部虛弱,外邪乘虛而入,就像盜賊經過,如果牆壁、門戶有低矮殘缺的地方,就會直接衝進來。心臟後面的絡脈,外通背部。陽氣虛弱,導致氣血阻滯,如同牆壁低矮、門戶殘缺一樣。濁氣從胸部的心臟後方貫通而阻滯,所以痛如在心臟,又從阻滯的絡脈貫通到背部,所以痛徹背部。在前方的藥方中,減去了一半以上的辛溫、溫陽的薤白,說明胸中的虛弱程度沒有那麼嚴重。而增加平胃降氣的半夏,用到半升之多,說明胃部的邪氣過於強盛,以強凌弱。這個藥方是針對第一條的“太過”和“不及”兩種情況都兼顧的。以栝蔞、薤白為主的原方,是針對胸部陽虛的,只佔十分之三。加用半夏為君藥,針對胃中邪氣實,佔十分之七。醫書中談到能躺臥和不能躺臥,明明說的是氣伏於陰分,則神明內藏,所以能躺臥。氣出於陽分,則精神清醒,所以不能躺臥。用半夏粳米湯治療,喝完就能躺下的,是因為半夏在春天萌發,入夏將要過半時,就歸根復命而枯萎,所以叫這個名字。這是古人取半夏降氣的特性,能使氣伏於陰分。佐以粳米,是為了滋養胃中的陰液,來保護陽神,就像穿衣服蓋被子一樣。李氏舊注,引用《甲乙經》和《靈樞經》的觀點,認為半夏能治療失眠,說半夏入少陽經,已經違背了仲景將其用在陽明的本意。至於說它能轉運陰陽,陰陽通暢了,馬上就能睡著,那麼平常白天不想睡覺的人,是陰陽都不通嗎?真是冤枉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