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(2)
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(2)
1.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
四條:發汗後,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。氣從小腹上至心。灸其核上各一壯,與桂枝加桂湯主之。
桂枝加桂湯方:桂枝五兩,芍藥三兩,甘草二兩(炙)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二枚。
上五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此心陽、心液兩虛,而招腎陰之上衝者也。故方意單責上虛,而不責下實耳。蓋以桂枝、甘姜,補心中之陽神;而以芍藥、大棗,滋其心液也。余詳傷寒注。本條與傷寒之文小異,且方亦少更加桂一層,而其義則一也。
五條:發汗後,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:茯苓半斤,桂枝四兩,甘草二兩(炙),大棗十五枚。
上四味,以甘瀾水一斗。先煮茯苓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甘瀾水法:取水二斗,置大盆內,以杓揚之,俟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,取而用之。)
悸者,跳動之狀,與心下之虛悸不同。此條著眼在「發汗後臍下悸」六字,故知其欲作奔豚也。蓋汗為心液,發汗後則上虛;上虛而臍下跳動,是下焦將勻其有餘,以上赴空處之漸,故知之。但臍下動悸,是臍下之實者,當責也。故君淡滲之茯苓,以腎臟不可瀉,瀉膀胱之腑以瀉腎陰耳。桂樹嫩枝,辛溫而柔軟,具少火生氣之妙。甘草以浮之,大棗以托之。是使桂枝生陽之性,確乎在心肺之夾空,而填其上焦,如霧之氤氳矣。夫桂、甘、大棗,意在補上,而且降奔豚之上逆者,亦須憑高彈壓。水性下趨,況與茯苓先煮,則尤滲泄易下,恐失上焦之部位,故揚作甘瀾,以亂其下趨之性,使少少留連,以完全其補高治上之功用而已。真窮工極巧之方也。
此篇當與驚悸門方論參看。
白話文:
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
第四條:
如果發汗之後,又用燒紅的針去扎,使它再出汗,針扎的地方又受到寒氣,出現一個紅腫的硬塊,這樣一定會引發奔豚病。這時氣會從小腹向上衝到心口。用艾灸在那個硬塊上灸,每處灸一下,然後用桂枝加桂湯來治療。
桂枝加桂湯的組成:
桂枝(五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將以上五種藥材,加入七升水,用微火煮到剩三升,去掉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
這情況是心陽和心陰都虛弱,導致腎陰向上衝逆。所以這個方子的重點是針對上面的虛弱來治療,而不是針對下焦的實證。用桂枝和生薑來補充心臟的陽氣,用芍藥和大棗來滋養心臟的陰液。其他的細節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的註解。這一條與《傷寒論》的原文有些不同,而且方子裡多加了一層桂枝,但意思是一樣的。
第五條:
發汗之後,如果肚臍下方感覺到跳動,這就是即將發生奔豚的徵兆。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組成:
茯苓(半斤)、桂枝(四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五枚)
將以上四種藥材,用甘瀾水一斗,先煮茯苓,等到水減了二升後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三升,去掉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(甘瀾水的做法:取兩斗水,放在大盆裡,用勺子揚水,等到水面上出現五六千個小水珠互相追逐時,取水使用。)
這裡說的「悸」是指跳動的樣子,和心下虛弱的悸動不同。這條的重點在「發汗後臍下悸」這六個字,所以知道這是即將發生奔豚的徵兆。汗液是心臟的精液,發汗之後會導致心臟虛弱,而肚臍下跳動,是下焦把多餘的氣向上衝到空虛的地方的徵兆。所以,肚臍下跳動是下焦的實證,應該要處理。所以用利水滲濕的茯苓,因為腎臟不能直接瀉,就瀉膀胱的氣,藉此來間接瀉腎陰。桂枝是嫩枝,性質溫和且柔軟,有少陽生發之氣的妙用。甘草能使藥性上浮,大棗則有托舉的作用,這樣能使桂枝生發陽氣的藥性,確實停留在心肺之間,用來填補上焦的空虛,就像雲霧一樣升騰。桂枝、甘草和大棗,主要是用來補上焦的虛弱,同時也能降逆氣。想要降逆,也必須借助高處來鎮壓。水性是往下走的,何況先煮茯苓,水更容易向下滲泄,可能失去在上焦發揮作用的位置。所以要將水揚動成甘瀾水,擾亂它向下滲泄的性質,讓藥性稍微停留,才能完全發揮它補上焦的功用。這真的是一個用心極致的精巧方子。
這一篇應該和驚悸門的方論一起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