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4)
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4)
1.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
八條:上氣,面浮腫,肩息,其脈浮大,不治。又加利,尤甚。
此下,又就上文之上氣而推廣言之。蓋謂上氣一症,其候多端,生死懸絕。肺癰固在其中,然不特肺癰為然也。但凡上氣而面浮腫、肩息、脈浮大者,皆不治。蓋面者,五臟六腑諸陽之會,陽氣最充;浮則氣虛,腫則氣滯;是陽氣最充之地,而虛且滯矣,臟腑可知也。氣促而息道艱,以肩之上下迎導之,則少順;是肩息者,氣機浮淺,而不能以氣海、關元為根蒂矣。加之脈浮,則底無根;脈大,則里無神;皆有出無入、有散無收之象。故皆不治。又加下利,則陰陽之離絕者更速,故尤甚。此言中下二焦,脫幫脫底而上浮,為上氣之最重者。然必三者全具,方為死候。否則下文三條(即十條)之脈浮,主小青龍湯;七條(即十四條)之脈浮,主厚朴麻黃湯;四條(即十一條)之脈兼浮大,主越婢半夏湯者,何為又治之耶?豈非以面無浮腫之故乎?
九條:上氣、喘而躁者,屬肺脹,欲作風水,發汗則愈。
肺不能納氣以歸元,故喘。腎將欲蒸濕以為汗,故躁。上氣而喘躁並見,是腎欲輸水氣於肺,將作汗而上蒸;肺已自受風邪,不能為腎分布以外泄,則肺腎以子母相持,而風水合為一片,肺之脹也宜矣。欲作風水,與《內經·水熱穴論》及《熱病論》之言風水者不同。蓋指腎以水臟之氣上熏,肺以風邪蓋之,風水相搏;於是肺不運水,腎不納水,聚濕成飲,久而溢出經絡,致成胕腫腹大等候。發汗,則肺之風邪、腎之水氣,可兩解矣,故愈。此言肺腎兩相排擠,中間無所發越之上氣也。
十條:肺脹、咳而上氣、煩躁而喘,脈浮者,心下有水氣,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。
小青龍加石膏湯方: 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乾薑、細辛(各三兩),五味子、半夏(各半斤),石膏(二兩)。 上九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。強人服一升,羸者減之,日三服。小兒服四合。
此承上文欲作風水之肺脹,而詳其症治,故直接之曰肺脹也。咳而上氣、煩躁而喘,為風水之全症。但此五症中,除卻躁之一症,為腎中水寒之氣上騰之應;其餘四症,俱系肺受風邪,為腎濕所閉,於是不能分布水飲;肺氣欲下而不得下,腎氣欲上而不得上,兩相擠靠之應也。夫聚水之脈宜沉,今驗其脈又反浮;浮為心肺之應,心下有水氣無疑矣。譬諸天地:地氣已上而成雨,特懸於太空而未下耳。所以咳者,殷雷也;上氣者,雲蒸霧湧也;煩者,鬱熱也;躁者,礎潤階潮也;喘者,氣濕風滯,而不能鼓撼萬物也。小青龍之輕風疏雨以泄之,有不雲開氣爽,而天地復還其高遠乎哉?但本湯之主風水肺脹,比傷寒論中之治水,另是一番世界。蓋桂、芍、甘草,透微汗以去風,已見《傷寒注》;加石膏者,因症中之帶煩也。余皆腎家治水之藥;其意以為腎中不寒,陰水之氣,斷不上升,故用乾薑、細辛之辛溫者,溫之所以燥之也。然後以半夏降逆陰之上衝;五味斂黃泉之倒湧;其懸於肺腎之夾空,而已成雨形者,使麻黃一泄而旁散矣。肺脹而發汗則愈者,此其一也。
白話文:
第八條
如果出現呼吸急促,臉部浮腫,呼吸時聳肩,且脈象浮大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,如果還伴隨腹瀉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
這裡接著上一條的呼吸急促做更廣泛的解釋。呼吸急促這種症狀有很多表現,病情嚴重程度差異很大,其中也包括肺癰。但不僅僅是肺癰,只要出現呼吸急促,同時伴隨臉部浮腫、呼吸時聳肩、脈象浮大,都屬於無法治癒的情況。臉部是五臟六腑陽氣匯集的地方,陽氣最旺盛。臉部浮腫,代表陽氣虛弱且停滯。陽氣最旺盛的地方都虛弱停滯了,可想而知臟腑的情況也不妙。呼吸困難,需要聳肩來輔助,表示氣息浮淺,無法紮根於丹田。如果再加上脈象浮,代表身體內部沒有根基;脈象大,代表身體內部的精神渙散。這些都表示氣息只出不進,能量只散不收,因此都屬於不治之症。如果還伴隨腹瀉,陰陽離散的速度會更快,所以病情會更嚴重。這說明中焦、下焦的能量都已經流失,導致氣息上浮,這是呼吸急促中最嚴重的情況。但是,必須同時具備臉部浮腫、呼吸時聳肩和脈象浮大這三種情況,才屬於死亡的徵兆。如果沒有同時具備,那麼後文提到的第十條(原文為三條)脈象浮,可以服用小青龍湯;第十四條(原文為七條)脈象浮,可以服用厚朴麻黃湯;第十一條(原文為四條)脈象浮大,可以服用越婢半夏湯,為什麼又可以治療呢?這難道不是因為這些情況都沒有臉部浮腫的緣故嗎?
第九條
如果出現呼吸急促、喘息且煩躁不安的情況,屬於肺脹,是將要形成風濕病的徵兆,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。
肺臟無法將氣息納入體內,所以會喘。腎臟將要蒸發濕氣形成汗液,所以會煩躁。呼吸急促、喘息、煩躁同時出現,代表腎臟想要將水氣輸送給肺臟,準備發汗,但肺臟本身就受到風邪入侵,無法幫助腎臟將濕氣排出體外。這樣一來,肺和腎如同母子一般互相牽制,風邪和濕氣結合在一起,造成肺脹。這裡說的「將要形成風濕病」和《內經》中提到的風濕病不同。這裡指的是腎臟將濕氣向上蒸發,而肺臟又被風邪覆蓋,風邪和濕氣互相搏擊,導致肺臟無法運化水液,腎臟也無法納入水液,積聚成痰濕,久而久之就會溢出經絡,形成身體浮腫、腹部腫大等症狀。透過發汗,可以同時解除肺臟的風邪和腎臟的水氣,所以可以治癒。這說明肺和腎互相排斥,中間沒有發散的路徑,導致了呼吸急促。
第十條
如果出現肺脹、咳嗽、呼吸急促、煩躁、喘息,且脈象浮,這是因為心下有水氣,可以服用小青龍加石膏湯來治療。
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藥方
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乾薑、細辛(各三兩)、五味子、半夏(各半斤)、石膏(二兩)
將以上九味藥材,加入一斗水,先煮麻黃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升。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升,身體虛弱的人減少用量,每天服用三次。小孩服用四合。
這裡接著上一條所說的肺脹,詳細說明其症狀和治療方法,所以直接說「肺脹」。咳嗽、呼吸急促、煩躁、喘息,是風濕病的全部症狀。這五種症狀中,除了「煩躁」是腎中水寒之氣上騰的反應,其他四種症狀都是因為肺臟受到風邪侵襲,被腎臟的濕氣所阻礙,導致無法運化水液。肺氣想向下走卻不能,腎氣想向上走也無法,兩者互相擠壓。正常情況下,水液積聚的脈象應該是沉脈,但現在驗證脈象卻是浮脈。浮脈是心肺的反應,說明心下有水氣無疑。這就像天地之間,地氣上升形成雨,但懸在空中還沒有落下。所以咳嗽就像打雷,呼吸急促就像雲霧蒸騰,煩躁就像悶熱,喘息就像風濕阻礙了氣機的運行。用小青龍湯的輕風疏雨來發散,就能雲開霧散,天地恢復清朗。但是,本方治療風濕肺脹,和《傷寒論》中治療水液的方法不同。桂枝、芍藥、甘草能夠透過微微出汗來驅除風邪,這在《傷寒論》中已經提到過。加入石膏,是因為患者有煩躁的症狀。其他藥材都是腎臟治療水液的藥物。這裡的意思是,如果腎中沒有寒邪,陰水之氣是不會上升的,所以要用乾薑、細辛這些辛溫的藥物來溫燥。接著用半夏來降逆,讓上衝的陰氣下降;用五味子來收斂下湧的陰氣;讓已經懸在肺腎之間的、如同雨水一樣的水氣,藉由麻黃的發散來排出體外。肺脹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癒,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