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2)
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(2)
1.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
四條:問曰:肺咳逆,脈之;何以知此為肺癰?當有膿血,吐之則死。其脈何類? 師曰:寸口脈微而數。微則為風,數則為熱;微則汗出,數則惡寒。風中於衛,呼氣不入;熱過於榮,吸而不出。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;風舍於肺,其人則咳。口乾喘滿,咽燥不渴,多唾濁沫,時時振寒。熱之所過,血為之凝滯,蓄結癰膿。吐如米粥。始萌可救,膿成則死。
條端,舊本作師曰;當是問曰之訛。今以首條及他卷之例,改正之。首條因辨肺痿而分別肺癰之症;二條因辨肺痿而分別肺癰之脈;三條又言肺痿之變症。此及下文共四條,才是辨肺癰之脈症治例也。肺癰有膿血,吐之則死;當是古醫經之文,仲景借為問答以申其義。曰:咳嗽氣逆,同一肺病;切脈之下,何以知此獨為肺癰,當有膿血,吐之則死?必其脈有確據,方可謹守此禁;其脈是何類乎?師曰:右手寸口,所以候肺。其脈浮之則體微,沉之則至數。風邪能令真陽飄忽,故微則知其為風;熱邪能令真陰消爍,故數則知其為熱。真陽外微,而衛氣不攝於皮毛,故微則汗出;數脈內燔,而營陰逼呈於陽分,故數則惡寒。呼吸,指營衛之闔闢而言,即上文汗出惡寒之義,非口鼻之呼吸也。蓋謂疏洞之風邪,中傷衛分,則毛竅張而汗嚐出,譬之有呼出之氣而不返入;燔炙之熱邪,傳過營分,則血液馳而脈道空,譬之有吸入之勢而不推出。風傷皮毛於外,熱傷血絡於內。夫皮毛血絡,為手太陰肺部之所榮;由表而入里,風熱之內舍於肺者可禁乎?肺熱,則火邪熏擾其清虛,故癢而作咳。肺熱,則甘泉不升於靈道,故口乾而且咽燥也。肺管半貯痰涎,呼吸之遊溢肺中者不能深入,故滿,滿故喘也。渴根於胃,胃不病,故但咽燥而不渴也。肺熱,則自剝其津液以送邪外出,且肺熱又不能收攝其津液以分布四旁,故多吐濁沫也。時時振寒,即上文數則惡寒之義。夫皮毛之風熱過於肺中而舍之,則肺葉之血因熱而凝滯;久久蓄結,則癰而膿矣。色從金化,故稠白如粳米所作之粥。始萌則真氣未傷,而風熱之邪可散可瀉,故可救;延至膿成,則肺葉爛而氣管已漏,呼吸之遊溢者不能併入氣源,故喘滿而死矣。
五條:肺癰。喘不得臥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葶藶大棗瀉肺湯方:葶藶(熬令色黃,搗丸如彈子大);大棗(十二枚)。 上先以水三升,煮棗取二升,去棗,內葶藶,煮取一升,頓服。
喘,即上條熱舍肺中,血壅氣滯而肺管為之腫塞之候;不得臥,謂不能臥倒,以臥則肺葉橫施而息道更艱更曲故也。主本湯者,以葶藶味苦氣寒,且孟夏凋謝,其性主降陽分之氣,而尤能驅水逐濕。夫喘則肺滿,苦以堅之;喘則肺熱,寒以斂之;又喘則肺氣上浮而痰涎阻塞,則降浮祛沫又所必需矣。然則舍葶藶,其誰屬哉?但苦寒降散之性,其勢易於趨下,恐失肺家部位;故以甘浮黏緩之大棗先作湯液,而納丸其中。其意欲抬高葶藶,而使徐徐堅收下散耳。又豈止以甘緩之性,堅制其刻削而已乎?葶藶熬黃搗研,則香同芝麻,投肺之所好也。納藥棗湯,合煮而連渣頓服,使胃中藥滿而易輸於肺也。仲景之精意何如哉?
白話文:
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
有人問:咳嗽氣逆,把脈後,怎麼知道這是肺癰?肺癰應該會有膿血,吐出來就會死。它的脈象會是什麼樣子?醫生說:寸口的脈象摸起來細微而帶點急促。細微表示是風邪引起的,急促表示是熱邪引起的。脈細微會出汗,脈急促會怕冷。風邪侵入衛分,會造成呼氣不順暢;熱邪過於營分,會造成吸氣不順暢。風邪傷到皮膚毛孔,熱邪傷到血脈。風邪停留於肺部,這個人就會咳嗽、口乾、喘滿,喉嚨乾燥卻不想喝水,吐很多混濁的泡沫痰,而且會時常發冷。熱邪所經過的地方,血液會因此凝結阻塞,積聚成癰膿,吐出來的膿像米粥一樣。剛開始發病的時候還能救治,一旦膿形成就沒救了。
這段文字原先版本寫成「師曰」,應該是「問曰」的錯誤,現在按照第一條和其他章節的例子改過來。第一條是因為要分辨肺痿而區分肺癰的症狀,第二條是因為要分辨肺痿而區分肺癰的脈象,第三條又講肺痿的變化症狀。這條以及接下來的內容總共四條,才是辨別肺癰的脈象、症狀和治療方法。肺癰有膿血,吐出來就會死,這應該是古代醫書的記載。張仲景借用這個問答來闡述它的意思。他說:咳嗽氣逆,都是肺病,在把脈後,怎麼知道這個病獨獨是肺癰,應該會有膿血,吐出來就會死?一定是脈象有明確的根據,才可以謹慎遵循這個禁忌。它的脈象是什麼樣的呢?醫生說:右手的寸口,是用來診斷肺部的。脈象摸起來浮取時感覺細微,沉取時感覺急促。風邪會使真陽飄忽不定,所以脈象細微就知道是風邪引起的;熱邪會使真陰消散,所以脈象急促就知道是熱邪引起的。真陽在外細微,衛氣不能固攝在皮膚毛孔,所以脈細微就會出汗;脈急促,表示體內熱盛,營陰被逼到陽分,所以脈急促就會怕冷。呼吸,指的是營衛之氣的開闔,也就是上面說的出汗怕冷的意思,不是指口鼻的呼吸。意思是說,疏鬆的風邪侵犯衛分,毛孔就會張開而出汗,就像有呼出的氣卻不能返回體內一樣;熱邪傳過營分,血液流動加快,脈道空虛,就像有吸入的氣卻不能排出一樣。風邪在外傷到皮膚毛孔,熱邪在內傷到血脈。皮膚毛孔和血脈是手太陰肺部所主宰的。由外而內,風熱之邪侵入肺部是可以避免的嗎?肺熱,火邪就會侵擾肺的清虛,所以會癢而咳嗽。肺熱,甘甜的津液就無法上升到肺部,所以口乾而且喉嚨乾燥。肺部半貯存痰涎,呼吸時在肺中流動的津液無法深入,所以會胸悶,胸悶就會喘氣。口渴是因為胃部有病,現在胃沒病,所以只有喉嚨乾燥而不渴。肺熱,就會自己剝離津液來排出邪氣,而且肺熱又不能收攝津液來分布到身體各處,所以會吐很多混濁的泡沫痰。時常發冷,就是上面說的脈急促就會怕冷的意思。皮膚毛孔的風熱,侵入肺部並停留在那裡,肺葉的血液就會因為熱而凝滯,時間久了就會積聚成癰膿,顏色像金屬一樣,所以膿稠白像米粥一樣。剛開始發病的時候,真氣還沒有受到損傷,風熱的邪氣可以發散或瀉掉,所以還可以救治。如果拖到膿形成,肺葉就會腐爛,氣管也會漏氣,呼吸時在肺中流動的津液不能進入氣源,所以會喘滿而死。
第五條:肺癰,喘氣,不能躺下,可以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。
葶藶大棗瀉肺湯的方子:葶藶(炒到黃色,搗碎成丸,像彈珠一樣大),大棗(十二枚)。
先用水三升煮大棗,煮到剩下二升,去掉大棗,放入葶藶,再煮到剩下一升,一次喝完。
喘氣,就是上面說的熱邪停留於肺中,血液阻塞,氣機滯礙,肺管腫脹的表現。不能躺下,是指不能躺著,因為躺著肺葉會橫向伸展,呼吸的通道會更加困難彎曲。使用這個方子的原因,是因為葶藶味苦,氣寒,而且在初夏凋謝,它的藥性主要下降陽分的氣,尤其能驅除水濕。喘氣,表示肺部脹滿,用苦味來堅實它;喘氣,表示肺部有熱,用寒性來收斂它。喘氣,也表示肺氣上浮,痰涎阻塞,所以也需要降浮祛痰。那麼,除了葶藶還有誰適合呢?但是苦寒降散的藥性,它的趨勢容易向下,恐怕會失去肺的部位,所以用甘甜、漂浮、黏膩而又緩慢的大棗,先煮成湯液,然後把藥丸放在裡面,用意是想要抬高葶藶,使其慢慢的堅實收斂下散。難道只是用甘緩的藥性來抑制它的峻烈嗎?葶藶炒到黃色再搗碎,就會像芝麻一樣香,正投肺的喜好。把藥丸放入棗湯一起煮,連同藥渣一次喝完,使胃中充滿藥液,容易輸送到肺部。張仲景的心意是多麼的精妙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