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(9)
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(9)
1.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
十八條 虛勞:虛煩不得眠,酸棗仁湯主之。
酸棗仁湯方:酸棗仁(二升),茯苓,知母,芎藭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)。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酸棗仁得六升;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人之所以得眠者,以陽伏於陰,氣藏於血,而得覆庇之妙也。陰血虛於裡於下,則陽氣艱於伏藏,而浮揚於上;且上焦之津液又虛,不足勝陽氣非時之擾,故煩而不得眠也。是其治例,不外乎潤而降之之理矣。但潤藥皆陰,降藥趨下;苟非抬高下引,則失神氣浮揚之位而無益也。夫棗性最高,為胸分之藥;酸能斂氣歸根,仁能伏神守宅,故重用而先煮之以為主。然後以川芎滋心血,以知母潤肺氣,以甘草浮緩之,而使徐徐下行,且以解虛煩之躁急也;以茯苓降滲之,而使少少下引,正以領棗仁之斂伏也。譬之亢旱之天,大地乾燥;太陽既沒,紅塵高揚,黃埃飛布,太虛役役,不得瞑合。若非露下天清,烏能夜涼氣潤而靜伏乎?此仲景之方藥,與造化相為始終也。
十九條 五勞:虛極,羸瘦,腹滿,不能飲食;食傷,憂傷,飲傷,房室傷,飢傷,勞傷,經絡營衛氣傷;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;緩中補虛,大黃䗪蟲丸主之。
大黃䗪蟲丸方: 大黃(十分蒸),黃芩(二兩),桃仁,杏仁(各一升),乾地黃(十兩),芍藥(四兩),甘草(三兩),乾漆(一兩),虻蟲(一升),水蛭(百枚),蠐螬(一升),䗪蟲(半升)。
上十二味,末之;煉蜜和丸小豆大;酒飲服五丸,日三服。
此條為虛勞之變症,與上文諸條之候不同。上文諸症,大概精血虛於下,則神氣餒於上,而成虛勞者;此則陰虛而陽火獨長,陽煏殘陰,因而血乾於內者。五勞,注見首卷;虛極,當指陰血枯竭而言,非兼氣言也。陰血枯竭,故屬陰之分肉,損削而羸瘦;且方中純用血藥,而不略帶氣藥者可證也。又陰血枯竭,則腸胃乾澀而多結滯,故腹滿;宿垢佔據手足陽明之腑,故不能飲食也。傷於食,則氣滯;傷於憂,則氣結;傷於飲,則氣浮;傷於房室,則氣孤;傷於飢,則氣焰;傷於勞,則氣張;傷於經絡營衛,則氣阻,俱能生煩熱,而為膏火自煎之候。夫氣以火動而見有餘,血以氣熱而受炮炙,則內有烙干之血,各因所傷而凝於其部矣。人身惟氣調血暢,則氣血融和,渾成無跡。今其肌膚中之可共見者,隱隱如鱗甲之相錯,此非里有乾血,而敗氣外呈之一證乎?又氣暢血調,則水火交光,精明有神。今其兩目中之所自見者,濛濛如黯黑之旋轉,此非下有乾血,而神境上懸之一證乎?夫陰陽之道,相宜於配偶,而相殘於偏弊者也。陽長陰短,則陽氣常弓彎於外,而陰氣常弦急於中矣。攻其乾血而補其新血,是續陰以緩陽,故曰緩中補虛。主本湯者,諸症由於血虛,補血固為要著;然乾血不去,則生氣嘗以惡鬼而消阻,是逐淤更於補血為先著矣。故以性喜吸血之虻蟲、水蛭為主者,取其直入血分也。漆為木液,其象猶血,干則具乾血之狀,以之為使,又令其引入乾血之所也。然後以行淤之桃仁,破而動之;以利氣之杏仁,疏而泄之;總交於緩攻慢取之熟大黃,徐徐擊散,而收平賊之功矣。地黃色黑而滋肝腎;蠐螬漿多而補津液;䗪蟲活血而續損傷,以養肝之芍藥、養脾之甘草為之使。蓋又以肝脾二臟,操藏血行血之大權故也。但血之所以內乾者,原因陽火獨長之所致;苟非帶用涼血之品,誠恐乾血既去,而新血不虞其復干乎?故又於諸血藥中,加黃芩一味;則攻擊者為救燹之兵,而潤澤者為清和之露矣。蜜丸加潤,酒飲善行;五丸三服,勞傷羸瘦者,攻補俱不能驟勝也。
白話文:
第十八條
虛勞病,會感到虛煩而難以入睡,可以用酸棗仁湯來治療。
酸棗仁湯的組成:酸棗仁(二升)、茯苓、知母、川芎(各二兩)、甘草(一兩)。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八升水,先煮酸棗仁至六升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至三升。分成三次溫服。
人之所以能夠入睡,是因為陽氣潛藏在陰氣之中,氣血充足,才能安穩休息。如果體內陰血不足,陽氣就會難以潛藏,反而浮散於上,加上上焦的津液也虛少,無法抑制陽氣的過度擾動,所以會感到煩躁而失眠。治療這種情況,不外乎要滋潤並使陽氣下降。但滋潤藥多屬陰,降氣藥趨向下行,如果沒有將藥性向上提托或向下引導,就會使神氣浮散而無效。酸棗的特性是向上行的,是針對胸腔的藥物,酸味可以收斂氣血歸於根本,棗仁可以使精神安定。因此要大量使用酸棗仁並先煮,以作為主藥。然後用川芎滋養心血,用知母滋潤肺氣,用甘草來緩和藥性,使藥性緩緩下行,同時也能緩解虛煩的急躁。再用茯苓來滲濕下降,使其稍微向下引導,正是為了引導棗仁的收斂作用。這就像久旱的天氣,大地乾燥,太陽下山後,塵土飛揚,空氣混濁,難以安定下來。如果沒有露水降下、天氣轉涼,如何能使夜晚涼爽濕潤並安定下來呢?這就是仲景的方藥,與天地造化相輔相成的道理。
第十九條
五勞病,會極度虛弱,身體消瘦,腹部脹滿,無法進食,可能是因為飲食損傷、憂傷、飲酒損傷、房事損傷、飢餓損傷、勞累損傷,或是經絡營衛之氣受損,體內有乾血,皮膚粗糙如魚鱗,兩眼黯淡無光。治療上要緩和地補虛,可以使用大黃䗪蟲丸。
大黃䗪蟲丸的組成:蒸過的大黃(十分)、黃芩(二兩)、桃仁、杏仁(各一升)、乾地黃(十兩)、芍藥(四兩)、甘草(三兩)、乾漆(一兩)、虻蟲(一升)、水蛭(一百枚)、蠐螬(一升)、䗪蟲(半升)。
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粉,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製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丸,用酒送服,每日三次。
這一條講的是虛勞病的變症,與前面所講的症狀不同。前面的症狀,大多是精血不足於下,導致神氣衰弱於上,而形成虛勞。這裡則是陰血虛損,陽氣過盛,陽氣過盛會耗損剩餘的陰血,導致體內出現乾血。五勞,是指五種勞損,具體解釋可以參考首卷。虛極,應是指陰血枯竭,而非單純指氣虛。陰血枯竭,所以屬於陰的肌肉組織,會消損而變得消瘦。而且方中純粹使用血藥,而沒有使用補氣藥,可以證明這一點。又陰血枯竭,腸胃會變得乾燥而多積滯,所以腹部脹滿。宿垢佔據手足陽明經所屬的臟腑,所以不能進食。因飲食損傷,會導致氣滯。因憂愁損傷,會導致氣結。因飲酒損傷,會導致氣浮。因房事損傷,會導致氣虛。因飢餓損傷,會導致氣焰。因勞累損傷,會導致氣張。因經絡營衛受損,會導致氣阻。這些都會產生煩熱,像膏火自己燃燒一樣。氣因為火動而呈現有餘,血因為氣熱而受到煎熬,這樣體內就會有烙乾的血,各因為損傷的原因而凝結在各個部位。人身體只有氣調和血暢通時,氣血才會融合,渾然一體。現在皮膚中可以明顯看到如鱗甲錯亂的樣子,這難道不是因為體內有乾血,而使得敗壞的氣顯現於外的症狀嗎?又氣暢血調,水火交融,精神自然清明有神。現在兩眼中呈現濛濛一片,黯黑旋轉,這難道不是因為下焦有乾血,而導致神光上懸的症狀嗎?陰陽的道理,是相宜於相互配合,而相殘於偏頗的。陽氣過盛陰氣不足,陽氣就會過度向外擴散,而陰氣則會過度向內收縮。攻逐體內乾血,並補養新血,是為了延續陰氣以緩解陽氣的過盛,所以說緩和地補虛。使用本方,是因為各種症狀都是由血虛所導致,補血固然重要,但若不去除乾血,新生之氣就會受到阻礙。所以,驅除淤血比補血更為重要。因此,使用喜好吸血的虻蟲、水蛭為主要藥物,就是取其直入血分的特性。乾漆為木的液體,其形態像血,乾燥後又像乾血的樣子,用來引導藥性到達乾血所在的地方。然後用能活血化瘀的桃仁來破除淤血,用能疏通氣機的杏仁來疏導,與緩慢攻破的熟大黃一起,慢慢擊散淤血,起到平定賊寇的效果。地黃色黑能滋養肝腎,蠐螬漿液多可以補充津液,䗪蟲能活血接續損傷。再用養肝的芍藥和養脾的甘草作為輔助藥,因為肝脾二臟掌握著藏血和行血的大權。但血之所以會乾燥,是因為陽火獨盛所導致,如果不用涼血的藥物,恐怕去除乾血後,新生的血又會再次被耗乾。所以,在眾多血藥中,又加入了黃芩一味,使得攻擊藥物像是救火的士兵,滋潤藥物則像清和的甘露。蜂蜜製成的藥丸可以滋潤,用酒送服可以促進藥性運行,一天服用三次,每次五丸,對於勞傷引起的消瘦,攻補藥物都不能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