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(8)
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(8)
1.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
十七條:虛勞,諸不足,風氣百疾,薯蕷丸主之。
薯蕷丸方
薯蕷(三十分),人參(十分),茯苓(五分),白朮(六分),甘草(二十八分),乾地黃、當歸(各十八分),芎藭(六分),芍藥(六分),阿膠(七分),麥冬(六分),杏仁(六分),桔梗(五分),柴胡(五分),桂枝(十八分),防風(六分),乾薑(三分),白蘞(二分),豆黃卷、神麯(各十八分),大棗(百枚為膏)。
上二十一味,末之。煉蜜和丸如彈子大。空腹酒服一丸。一百丸為劑。
諸不足與上文不同。上文就三焦及經絡之陽氣而言;此則兼上中二焦之陰津陽氣而兩言之也。細按方意自見。風氣有二因:脾胃之精悍中虛,則胸中之陽氣上餒,而在表之衛氣,亦因之而外虛矣;故外風容易襲入者一也。脾胃之土衰,不能生肺金清肅之氣,則肝木橫肆,而內生虛風者二也。風氣百疾,凡眩冒、麻木、疼痛,皆是。主本方者,又與上條腎氣丸相為體用者也。
蓋胸中之氣,其先天受於下焦之肝腎,其後天養於中焦之脾胃。先天之氣下削而不能上蒸者,既立腎氣一丸,以資其化源;後天之氣中虛而不能上育者,故又立薯蕷一丸,以大其培養耳。夫陽生於陰,氣藏於血。脾胃之陽氣所以中虛者,以脾胃之陰精先經枯竭也。故用甘溫之薯蕷為君,甘浮之甘草為臣者,所以定脾胃之大車鉅艦也;以培土之白朮投其所喜,以滲濕之茯苓去其所惡以為佐,則又大車之騾馬,鉅艦之繩纜也。然後先裝地黃當歸阿膠以為主,芎藭芍藥麥冬以為佐,則其所以補陰補血者,確在脾胃中之陰血可必矣。次裝生氣之豆黃卷、行氣之曲以為主;提氣之人參、溫氣之乾薑以為佐,則其所以補陽補氣者,又確在脾胃中之陽氣可必矣。於是以甘浮之大棗上托之,利氣之杏仁疏導之,開提之桔梗上透之,辛散之白蘞外引之,則其所補之陰陽,從中焦而氤氳蒸被,貯之胸中,而充行經絡矣。此治諸不足之精意也。
至其以辛溫而散邪之桂枝為主,芬芳而清膈之柴胡為佐,又殿之以密表之防風者,所以祛內外之風氣百疾,而尤防其復襲也。腎氣以小丸吞服,欲其難化而下至於腎;本方以大丸嚼服,欲其易發而中盡於胃也。空腹,則胃有餘力而易化;酒服,則藥有助氣而速行也。
此於金匱中,除鱉甲煎丸外,為第二大方;計藥二十一味,用意凡十一層,真旋轉造化之奇制也。豆黃卷:大豆色黃象中土,浸令櫱生,干而卷之,則其芽性具銳發生氣之勢,與赤小豆卷異用而同義。曲即酒麴,其性溫暖,具漚發之用;不特取其行藥,且使腐化穀食以生精悍也。白蘞辛甘而生蔓。辛甘走氣,蔓則經絡之象,是行氣於經絡之品也。余藥別見;方論中詳略不同者此也。
白話文:
虛勞體質,各種虛弱不足,以及風邪引起的各種疾病,可以用薯蕷丸來治療。
薯蕷丸的配方如下:
薯蕷三十分、人參十分、茯苓五分、白朮六分、甘草二十八分、乾地黃十八分、當歸十八分、川芎六分、芍藥六分、阿膠七分、麥門冬六分、杏仁六分、桔梗五分、柴胡五分、桂枝十八分、防風六分、乾薑三分、白蘞二分、豆黃卷十八分、神麯十八分、大棗一百枚(熬成膏)。
將以上二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,製成如彈珠大小的藥丸。空腹時用酒送服一丸,一百丸為一個療程。
這裡所說的各種虛弱不足,和前面說的並不完全一樣。前面說的是三焦和經絡的陽氣不足,這裡指的是上焦和中焦的陰液和陽氣都虛弱。仔細分析藥方就能明白。風邪引起的疾病有兩種原因:一是脾胃的精氣虛弱,導致胸中的陽氣衰弱,連帶體表的衛氣也虛弱,所以容易遭受外來的風邪侵襲;二是脾胃功能衰退,無法產生足夠的肺氣,導致肝氣過盛,產生內在的虛風。風邪引起的疾病有很多種,例如頭暈目眩、肢體麻木、疼痛等等,都可以用此方治療。這個藥方和前面的腎氣丸,兩者之間有相輔相成的作用。胸中的氣,先天來自於下焦的肝腎,後天則由中焦的脾胃滋養。如果先天的氣不足,無法向上蒸騰,就需要用腎氣丸來補充它的源頭;如果後天的氣中虛,無法向上滋養,就需要用薯蕷丸來加強培養。陽氣源於陰液,氣血相互依存。脾胃的陽氣之所以虛弱,是因為脾胃的陰液先耗竭了。所以用甘溫的薯蕷作為主藥,用甘味的甘草作為輔助藥,這是為了穩固脾胃的根本。再用補脾的白朮,去除脾胃濕氣的茯苓作為佐藥,就像是穩固大車的騾馬、巨艦的繩索。然後用滋陰補血的地黃、當歸、阿膠為主藥,用川芎、芍藥、麥門冬輔助,這樣就能確保脾胃中的陰血得到補充。接著用補氣的豆黃卷和行氣的神麯為主藥,用提氣的人參和溫陽的乾薑輔助,這樣就能確保脾胃中的陽氣得到補充。再用甘味的大棗向上托舉,用利氣的杏仁疏通,用開提的桔梗向上透達,用辛散的白蘞向外引導,這樣所補充的陰陽之氣,就能從中焦向外散佈,充盈到胸中,運行於經絡。這就是治療各種虛弱不足的精髓所在。
至於用辛溫的桂枝作為主要藥物來驅散風邪,用芳香清爽的柴胡作為輔助藥物,最後用密閉肌表的防風,都是為了驅除內外風邪引起的各種疾病,並且預防風邪再次侵襲。腎氣丸是做成小藥丸吞服,是希望藥力緩慢釋放,下達腎臟。而本方做成大藥丸咀嚼服用,是希望藥力容易發散,充分作用於胃部。空腹服用,是為了讓胃有足夠的能力消化吸收藥物。用酒送服,是為了讓藥力借助酒的氣勢,快速運行。這個方子在《金匱要略》中,除了鱉甲煎丸以外,算是第二大的方子。總共用了二十一味藥,蘊含了十一層意義,真是運用造化的神奇之作。豆黃卷,用黃豆做成,黃色象徵中土。將黃豆浸泡後使其發芽,然後乾燥捲起,這樣它的芽性就具有強烈的生發之勢。它和赤小豆卷功效不同,但意義相同。神麯就是酒麴,性溫,具有發酵的作用。不僅能幫助藥力運行,還能幫助消化食物,產生精氣。白蘞味道辛甘,而且藤蔓生長,辛甘之味能行氣,藤蔓象徵經絡,所以是能行氣於經絡的藥材。其他藥材的藥性另有說明。這裡的方論,是因為內容詳略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