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(1)

1.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

一條: 問曰:血痹從何得之? 師曰:夫尊榮人,骨弱,肌膚盛,重困疲勞,汗出臥,不時動搖,加被微風,遂得之。但以脈自微澀,在寸口關上小緊,宜針引陽氣,令脈和,緊去則愈。

皮膚及經絡中之血,凝而不流者為血痹。痹者,卑也,著也。正氣卑弱,而血液有沉著之象,故曰痹。仲景設為問答,而言尊榮人慾多,則精耗髓空,故其骨軟弱;養厚,則氣熱薄浮,故肌膚豐盛。骨弱,則不能內強;肌膚盛,則不勝外任,皆不堪疲勞之應。若困於鞅掌,及房室等事,疲其筋骨,勞其形體,則煩熱而其氣益浮,故汗出而倦臥也宜矣。然精虛氣浮,因疲勞而致煩汗者,其虛陽未及安插,而諸節煩疼,不能安臥,故不時動搖者常也。動搖則生微風,謂不乘汗出之隙而被之也得乎?夫所以行血者氣也。今風邪所被之處,則其氣遺血而內縮;血以不得氣導而欲凝,遂得此血痹之病矣。以上言初得之因也。微者,陽衰氣弱之應;澀者,血流遲緩之應。人身精悍之氣,充滿流行,則血液隨之而輪轉無滯。脈自微澀,則其陽氣之鼓動,原自淺軟,因而陰血之流行亦自遲慢也。此句言其脈之大概。小緊,即弦脈之細而微急者。弦脈屬木,於邪為風,又弦而細小,為陽衰之診。夫寸應表而關應里。今從寸口至關之上,則不表不里而正應營分;於營分而得風賊陽微之脈,則其血之痹可必也。以上二句,猶云但看六部大概本脈,原自微而陽虛,因之澀而血慢之人,又加寸口至關以上,弦而小緊者,便是風賊陽微,而為初得血痹之候也。針法:以毫針作三刺入穴,候一二呼,或三四呼,則本經真陽之氣以護穴而裹針,使針尖堅重而不可轉;然後從緊處緩緩推運,則針之引陽,如裊絲卷線而至穴下,故曰針引陽氣。然陽者,正氣也。正復,則風邪自散,而所痹之血,仍從氣而俱行矣,故曰脈和緊去則愈。然則針之而脈未和,緊未去者,其亦下條黃耆桂枝加生薑去甘草互詞耶?此言初得之治法。一則以所痹之血未老,故引本身之陽氣,迎而導之,而其痹復通。且此條重寸口關上四字,以寸口關上,為在上在表之應。在上,應肩背肘臂;在表,應經絡皮膚。其痹淺,故可用針以引其氣耳。經穴不能備載,另詳銅人圖注。

二條: 血痹。陰陽俱微;寸口關上微,尺中小緊;外症:身體不仁如風痹狀。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。

黃耆桂枝五物湯方: 黃耆、桂枝、芍藥(各三兩);生薑(六兩);大棗(十二枚)。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血痹二字,具上條尊榮人八句在內,蓋謂痹症之已成者,故直謂之曰血痹。陰陽,指關之前後而言。微者,上文微澀之互詞也,猶言六部之脈,大概俱是微澀,而寸口關上尤微,則其精悍之不充可見。獨於尺中,仍從微處,兼見小緊。小緊為痹脈;尺中小緊,則為在裡在下,而其痹當應胸腹腿足矣。身體不仁,詳別見。風痹與血痹,邪同而受傷則有辨。蓋風邪傷氣,氣因避邪,挾血而縮入者為風痹;風邪傷氣,氣因避邪,遺血自縮者為血痹。是血痹之為病,委人民父老退避三舍而去之之象;風痹之為病,讓空邠以與狄人之義也。如風痹狀,但指不仁一症而言,故外症十字當作一句讀,以血痹較風痹多掣痛故也。主本湯者,蓋因此症,原屬氣虛血謾,風邪被之,正氣自卑,而血液凝著之所致;則補氣為第一義,祛風為第二義,行血為第三義。故以補氣之黃耆,加於祛風之桂枝湯內,而行陽活血,各得其妙矣。倍辛溫之生薑者,所以行黃耆之性,而使虛陽收恢復之功也。桂枝湯內,獨去甘草者,以小緊見尺中,痹在抱陰之胸腹,及下部之腿足,故不欲使甘緩者浮之中上也。不啜熱粥,如桂枝湯之服法者,原以氣虛血滯而致痹,恐因汗而反泄其氣血故也。

白話文:

第一條

有人問:「血痹這種病是怎麼得的呢?」

醫生說:「通常是那些生活優渥的人,他們天生骨骼就比較脆弱,肌肉皮膚卻很豐滿。如果他們過度勞累,身體疲憊,又在出汗後躺臥休息,並且經常翻身動來動去,沒有及時保暖,還吹到一點微風,就會得這種病。這種病的脈象會呈現微弱且澀滯的狀態,特別是在寸口和關脈交界的地方會感到稍微緊繃。治療上應該用針灸來引導陽氣,使脈象恢復平和,緊繃感消失,病就會痊癒。」

皮膚和經絡中的血液,因為凝結而無法順利流動,就稱為血痹。所謂「痹」,有低下的意思,也代表血液滯留。是因為正氣虛弱,而導致血液有沉積的現象,所以稱為痹。張仲景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解釋。那些生活優渥的人,慾望比較多,就會耗損精氣,導致骨髓空虛,骨頭變得軟弱。平常又吃得太好,身體內的氣就會往上浮,導致皮膚肌肉豐滿。骨骼虛弱,就無法強健體內;肌肉豐滿,就無法承受外在的勞累,這些都是無法承受疲勞的表現。如果又過度操勞,或在房事上耗費精力,就會導致筋骨疲勞,身體虛弱,引起煩熱,導致氣往上浮。所以就會容易出汗,想要躺臥休息。如果因為精氣虛弱,氣往上浮,又因為疲勞而導致煩躁出汗,代表虛陽之氣還沒有安穩下來,所以身體關節就會感到疼痛,無法安穩睡覺,常常會翻身動來動去。因為翻身動來動去就會產生微風,如果沒有避開出汗的時機,就會被風邪侵襲。血液的運行是依靠氣的推動,現在被風邪侵襲的地方,氣就會避開風邪而往內收縮,導致血液失去氣的引導而凝結,這樣就得了血痹這種病。以上是說明剛得病的原因。

脈象微弱代表陽氣衰弱,氣不足;脈象澀滯則代表血液運行遲緩。當人體精氣充足,運行順暢時,血液也會跟著順利流動。脈象呈現微弱且澀滯,就代表陽氣的鼓動不足,自然而然血液的運行也會變得遲緩。這句話是在說明脈象的大概情況。而「小緊」就是弦脈細而稍微急促的狀態。弦脈屬於木,在疾病上代表風邪,如果弦脈又細又小,就代表陽氣衰弱。寸口脈應對身體的表面,關脈應對身體的內部。現在從寸口脈到關脈的上方,既不是表面也不是內部,而是對應營分的位置。如果營分出現了被風邪侵襲,陽氣虛弱的脈象,那麼就可以判斷是血痹。以上兩句話,就像在說,要看六部脈象的大概情況,如果本來的脈象就微弱且陽虛,導致血液運行遲緩,又加上在寸口脈到關脈上方,脈象呈現弦脈細而稍微緊繃,就是因為風邪侵襲,陽氣虛弱,剛得血痹的症狀。

針灸的方法,是用毫針刺入穴位,等待一兩次呼吸或三四次呼吸的時間,身體經絡中的陽氣就會保護穴位並包覆住針,使針尖變得堅硬沉重而無法轉動。然後從緊繃的地方慢慢推動針,這樣針的引導陽氣就像絲線一樣慢慢進入穴位下。所以說針可以引導陽氣。陽氣就是正氣,正氣恢復,風邪就會自然散去,被阻塞的血液也會重新跟著氣運行,所以說脈象平和,緊繃感消失,病就會痊癒。如果針灸之後脈象沒有平和,緊繃感沒有消失,可能就是像接下來的條文,要用黃耆桂枝加生薑去甘草湯來治療了。這是說明剛得病時候的治療方法。因為剛開始阻塞的血液還沒有完全凝固,所以可以引導本身的陽氣,使其恢復暢通。而這條特別強調「寸口關上」這四個字,是因為寸口關上,是在身體上部表面的位置,在上部,對應肩膀、背部、手肘和手臂;在表面,對應經絡和皮膚。病症還比較淺,所以可以用針灸來引導氣。經絡穴位很多,無法全部記載,可以參考銅人圖注。

第二條

血痹的症狀是陰陽之氣都虛弱,寸口和關脈上脈象微弱,而尺脈脈象稍微緊繃。外在症狀是身體麻木,就像風痹一樣。可以用黃耆桂枝五物湯來治療。

黃耆桂枝五物湯的組成:黃耆、桂枝、芍藥各三兩,生薑六兩,大棗十二枚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六升水煮成二升,溫服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
「血痹」這兩個字,包含了上一條所說的「生活優渥的人」等八句話的意思。這表示痹症已經形成,所以直接稱為血痹。陰陽指的是關脈的前後。脈象微弱,與上文所說的微澀是相同的,表示六部脈象大概都是微弱且澀滯的,特別是寸口和關脈更為微弱,可見精氣不夠充足。只有在尺脈的地方,仍然在微弱的基礎上,稍微看到緊繃的脈象。緊繃是痹脈的象徵,尺脈的緊繃代表在內在下方,痹症應該對應胸腹、腿腳等部位。身體麻木,在其他地方有詳細說明。風痹與血痹,病邪相同,但是受傷的部位不同。風邪傷氣,氣為了避開邪氣,挾帶血液退縮,稱為風痹。而風邪傷氣,氣為了避開邪氣,遺留血液自己退縮,就稱為血痹。所以血痹這種病,就像人民看到官府老爺會退避三舍的景象。風痹則像古代讓出城池給敵人的意義。說像風痹的症狀,只是指麻木的症狀而已。所以「外症」這兩個字要合併在一起讀。因為血痹比風痹更容易引起疼痛。採用本方的原因是因為這種病,本來就是氣虛血少,被風邪侵襲,正氣虛弱,導致血液凝結。所以補氣是第一要務,祛風是第二要務,活血是第三要務。所以用補氣的黃耆,加入祛風的桂枝湯中,使陽氣運行,活血化瘀,各得其所。增加辛溫的生薑用量,是為了加強黃耆的藥性,使虛弱的陽氣恢復功能。桂枝湯中,獨獨去掉甘草,是因為尺脈出現緊繃,痹症在包藏陰氣的胸腹和下肢腿腳等部位,所以不想使用甘草這種甘緩的藥來使藥性往上浮。不喝熱粥,和桂枝湯的服用方法一樣,是因為本來就是因為氣虛血滯導致痹症,擔心因為發汗反而耗損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