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(4)

1.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

八條:諸肢節疼痛,身體尪羸,腳腫如脫,頭眩,短氣,溫溫欲吐。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。

桂枝芍藥知母湯方:桂枝(四兩),芍藥(三兩),知母(四兩),防風(四兩),麻黃(二兩),附子(二兩炮),白朮(五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五兩)。

上九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此總承上文四五六七諸條,而言其症治。故不曰歷節,而曰諸肢節疼者,猶云寒濕、風濕、中風諸樣肢節疼痛之謂。尪羸,肌肉瘦削也。六經之用,經絡外走,骨節內通,然後使水中之壬上升,火中之丁下降。骨節病風濕,則陽液不升,故身體尪羸;陽氣不降,故腳瘇如脫也。風淫巔疾,故頭眩;濕淫氣滯,故短氣。溫溫欲吐者,風濕交持,而陽明中土有化霧上騰之象。主桂枝芍藥知母湯者,真功極窮泉,用周天表者之所經營而得者也。

夫四條之汗出入水,是水寒抑其汗而成濕,以入骨節者。五條之胃實自汗,雖不言濕,而於言外,見自汗者為風所襲,必將郁其汗而成種種之症者。七條之酒汗當風,是風邪蔽其汗而成濕,以入骨節者。則歷節之候,除六條血虛而單中風之外,余皆濕因。以腎為水臟而主骨與濕相召,故直入其所主之骨節,則治例當注意在腎家矣。但腎中陰陽自足,則雖中風濕,勢必外推於自汗,下推於小便,而令其邪自去。何得安然遺於骨節,而成歷節等候乎?則腎氣之衰弱,已鑿鑿可據。虛則補其母。離桂枝芍藥知母湯,將誰任乎?

知母色白,而味淡氣薄。色白應西金,氣味淡薄,則輕清應在天之象,故為肺家第一專藥。此救肺之白虎湯用知母,補肺之百合知母湯用知母,又其確證也。以辛溫之桂枝與之平配,則桂枝因知母而直入肺家。是以桂枝之辛,挑動肺氣,而以其溫通和肺神也。又恐辛甘之性從上發汗,而不下入腎經之骨縫,故又佐以酸斂之芍藥,少少下引之。而使辛鹹溫熱之附子一直接入腎臟。然後君以燥濕之白朮,散濕之生薑,臣以甘緩之甘草,使培骨節之土氣。總交於發越之麻黃,又從筋骨間而徐徐透為微汗也。殿之以防風者,防風能密衛氣,恐風濕去而復為風所襲耳。

然則以附子為入腎之嚮導,以白朮、生薑、甘草為除濕之中軍,以麻黃為班師之首領,以防風為留鎮之善後,以桂枝、芍藥、知母原為後軍之督率,而不意便道中卻收去風之奇捷矣。神哉方也!六條之少陰血虛單中風而成歷節者,雖無郁汗之濕,其腎氣之虛與中風之宜從汗解俱同。以鄙意擬之,於本方去除濕之白朮、生薑,換補肝血之當歸、補腎血之生地,則易一主將,而全軍俱變矣。故其曰主之者,是以此方為主,原與人以神明進退之用,而與他處之曰宜某湯者,其文例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(症狀)

身體各處關節疼痛,身體虛弱消瘦,腳腫得像要脫落一樣,頭暈,呼吸短促,感覺噁心想吐。這種情況可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來治療。

(藥方)

桂枝(四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知母(四兩)、防風(四兩)、麻黃(二兩)、炮附子(二兩)、白朮(五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生薑(五兩)。

將以上九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煎煮至二升,溫熱服用七合(古代量詞),一天服用三次。

(解釋)

這段文字總結了前面四、五、六、七條所述的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。這裡說的「諸肢節疼」指的是各種原因引起的關節疼痛,包括寒濕、風濕、中風等。所謂「尪羸」,是指肌肉消瘦。人體內的經絡向外走,與骨節相通。這樣水中的「壬」氣才能上升,火中的「丁」氣才能下降。如果骨節患上風濕病,陽氣就不能上升,所以身體會消瘦;陽氣不能下降,所以腳會腫脹得像要脫落一樣。風邪侵襲頭部會導致頭暈,濕氣阻滯氣機則會引起呼吸短促。感覺噁心想吐,是因為風濕交織在一起,導致陽明胃氣化生的水霧向上蒸騰。

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這種情況,是因為此方藥效能深入到人體深處,調和周身氣血。前面提到,第四條說的汗出入水,是因為寒氣抑制汗液形成濕氣,進入骨節;第五條說的胃實自汗,雖然沒有直接提到濕氣,但言外之意是自汗是被風邪侵襲,導致汗液鬱積而產生各種症狀;第七條說的酒後出汗被風吹,是風邪閉塞汗液形成濕氣,進入骨節。這些風濕的形成,除了第六條提到血虛導致的中風之外,其他都與濕氣有關。腎臟是主管水液的臟腑,也主骨骼,濕邪容易侵犯腎臟所主的骨節。因此治療應當注重腎臟。

如果腎中陰陽平衡,即使感受風濕,也會通過自汗、小便等方式將邪氣排出體外,不會停留在骨節形成疾病。這也說明腎氣虛弱。虛則補其母,所以需要桂枝芍藥知母湯。

知母顏色白,味道淡薄,屬性偏涼。白色應西方金,味道淡薄表示輕清上浮,所以是肺經的要藥。白虎湯和百合知母湯都用知母,就是這個道理。用辛溫的桂枝與之配合,桂枝可以借助知母的力量直入肺經。桂枝的辛味可以鼓動肺氣,溫性可以調和肺神。又怕辛甘之性向上發汗,不能下入腎經的骨縫,所以佐以酸澀的芍藥來收斂藥性,引導藥力下行。同時用辛鹹溫熱的附子直接進入腎臟。然後以燥濕的白朮,散濕的生薑為君藥,配合甘緩的甘草,培補骨節的土氣。再用麻黃鼓動氣血,使藥力從筋骨間緩緩透出,發出微汗。最後用防風,因為防風可以固衛氣表,防止風濕邪氣再次侵入。

總而言之,附子是引導藥力進入腎臟的嚮導,白朮、生薑、甘草是除濕的中軍,麻黃是疏散風邪的將領,防風是鎮守邊疆的後衛,桂枝、芍藥、知母是後軍的主帥。這些藥物相互配合,既能祛風濕,又能調和陰陽,療效顯著。

第六條提到少陰血虛,單純中風而形成歷節病。雖然沒有汗液鬱積的濕邪,但腎氣虛弱,需要用汗法疏散的原則與前述相同。我的想法是,可以在本方的基礎上,去掉祛濕的白朮、生薑,換成補肝血的當歸、補腎血的生地,這樣就能改變主將,使全軍藥效都發生變化。

這裡說的「主之」,意思是以此方為主,並能根據病情靈活加減,與其他地方說的「宜某湯」不同,不能死守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