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(3)

1.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

五條:趺陽脈浮而滑;滑則穀氣實,浮則汗自出。

此即汗自出之脈,而概言受病之因,不提歷節者,以汗自出之人,有成中風,如本篇之一條三條症者;有成風濕,如濕門之五條八條症者;不止一歷節,而歷節亦在其中,故但言其脈症,以為受病之地而已。蓋謂汗出入水,其病歷節,固如上條所云矣。但凡汗多之脈,便宜自防;不但不得入水,並亦不可被風也。倘若趺陽之胃脈,浮而且滑;滑為津液完聚之象;滑見於胃,則胃中水穀所化之氣自實可知;浮為在表;滑從浮斷,則其津液不輸他臟別腑,而上蒸外泄以為表汗,又可知也。夫胃中之津液,自實而不輸臟腑,則筋骨內失所養;加之汗出,則衛氣必衰,而風邪易犯;此與勞汗當風,及汗出入水,同具受病之地;雖中風、風濕、歷節等候未辨所成,然皆不可不防微杜漸者也。按李氏舊注云:「前節汗出,則腠理開而受風;入水,則寒氣勝而透骨,故濕流關節,歷節而痛,是外因也。此節趺陽脈浮滑,胃中水穀濕熱之氣,蒸發於外,以致汗出受風,亦歷節而痛,是內因也。汗即是濕,汗出受風,是亦風濕相搏之症。」全注中如此等議論,不可多得。但按本經第一篇,仲景以從內出外者為外因,從外入內者為內因;李君倒置言之,未免從俗而失本經之旨,當分別觀之耳。

六條:少陰脈浮而弱;弱則血不足,浮則為風;風血相搏,即疼痛如掣。

少陰,指尺部而言,謂足少陰腎經也。浮脈,即瞥瞥如羹上肥之謂,非藹藹如車蓋者;蓋少陰浮而有力,則當浮出表分,不合見筋骨之歷節痛故也。弱,如弱水不能載羽之象;掣痛,即掣肘之義,謂痛如把持而不得屈伸也。足少陰腎臟,其所主在骨;其經脈則由本臟出脊,下行足內臁之後側,而終於湧泉;且是經氣嘗不足,而血嘗有餘者也。其脈,如石投水中,泛泛而悠揚下沉者為正;今其脈如羹湯上之油珠,瞥瞥然而上浮;及少按之,則如弱水之不能載羽而又見弱。夫脈之所以不弱者,以氣能載脈,而血能載氣故也;則氣不足以載脈而弱,謂非血不足以載氣之所致乎?且弱從浮見,則知弱非臟中之精不足,而為本臟經脈中之血不足無疑矣。風為陽邪,嘗欲外洞,故浮;且浮從弱斷,則是因經脈之血短,而風邪乘空入之,以致正氣從邪而上浮,故曰「浮則為風」也。以陽熱之風,與不足之血,兩相搏結於經脈;於是從少陰之經脈,而溢入骨節,則風熱煩疼、血虛干痛所必至矣;此歷節之因於少陰血虛而風中之者也。

七條:盛人脈澀小;短氣、自汗出、歷節疼、不可屈伸;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。

盛人,兼肢體魁梧、肌肉豐厚而言。盛人,當陰陽兩足為合;乃其脈澀小,澀則血虛,小則氣弱,是脈不充形矣。且驗其外症,呼吸孱而短氣,則與脈小之氣弱相應;自汗出而液傷,則與脈澀之血虛相應;合之歷節疼而不可屈伸,則因疑可以生悟矣。夫現是盛人,則脈症不該虛弱;現病虛弱,則其人不合尚盛;是知為飲酒汗出當風所致之暴病矣。蓋盛人原是煩熱,加以浮熱之酒性,兩熱相灼,則蒸出脾胃心肺之液而汗出;汗出則血傷,故脈乍澀;又汗出則氣泄,故脈乍小;且汗出而氣血兩虛,故當風而風得以襲之,而成歷節耳。暴病於盛人尚無所損;盛人非飲酒安能暴病?仲景之診法,何細密至此哉!

白話文:

五條

如果腳背上的脈搏(趺陽脈)摸起來浮而且滑,滑表示體內消化功能良好,穀氣充足。浮則表示體表有汗液要排出,會自然出汗。

這種脈象是會自然出汗的脈象,這裡總括說明了受病的原因。沒有特別提到歷節病,是因為會自發性出汗的人,有些會發展成中風,就像本篇第一條和第三條所說的症狀;有些則會發展成風濕,就像濕病篇的第五條和第八條所說的症狀。不只有一種歷節病,而歷節病也包含在其中。所以只說脈象和症狀,來表明是受病的地方。大概是說,因為汗出後又接觸水,就會得歷節病,如同上一條所說。但凡是容易出汗的人,應該要自己小心防範,不只不要接觸水,也不可以吹風。如果腳背上的胃脈,摸起來浮而且滑,滑是津液充足的表現,在胃脈出現滑脈,就知道胃中水穀消化所化生的氣是充足的。浮是脈在表層,滑脈從浮脈來看,表示津液沒有輸送到其他臟腑,而是往上蒸發到體表形成汗液。胃中的津液如果很充足卻不輸送到其他臟腑,就會導致筋骨內部失去濡養,再加上出汗,就會導致衛氣衰弱,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。這就和勞累後出汗吹風,以及出汗後接觸水一樣,都容易導致疾病。雖然中風、風濕、歷節等症狀還沒明確出現,但都不能不防範於未然。李氏的註解說,前面提到出汗,是因為毛孔打開而受到風邪侵襲;接觸水,則是因為寒氣侵入骨頭,所以濕氣流到關節,導致關節疼痛。這是外在原因。而這條說的腳背脈浮滑,是因為胃中水穀濕熱之氣蒸發到體表,導致出汗而受風,也會造成關節疼痛。這是內在原因。汗液本身就是濕氣,出汗後又受風,也是風濕結合的症狀。這樣的論述非常難得。但是,根據《傷寒論》第一篇,仲景認為從內部向外發出的病邪是外因,從外部進入體內的病邪是內因。李氏的說法卻顛倒了,可能只是為了符合世俗的觀點,而沒有遵循《傷寒論》的本意。應該要仔細區別看待。

六條

如果少陰脈摸起來浮而且弱,弱表示體內血液不足,浮表示有風邪。風邪與虛弱的血液互相搏擊,就會導致疼痛如抽筋一樣。

這裡的少陰指的是尺部的脈,也就是足少陰腎經的脈。浮脈,是指脈象像羹湯上的油珠一樣輕輕浮在表面,而不是像車蓋一樣整個浮起。如果少陰脈浮而且有力,表示應該浮在體表,不應該出現筋骨關節疼痛。弱脈,就像微弱的水流無法承載羽毛一樣。掣痛,是說疼痛像被抓住一樣,無法屈伸。足少陰腎經,主要功能在骨頭,它的經脈從本臟出發,經過脊椎,往下到腳踝內側,最終到達湧泉穴。而且這條經脈的氣常常不足,但血常常有餘。正常的脈象,應該像石頭投入水中,慢慢悠揚地沉下去。現在脈象卻像羹湯上的油珠,輕輕地浮在表面,稍微按壓就感覺像弱水載不起羽毛一樣虛弱。脈之所以不虛弱,是因為氣可以承載脈,血可以承載氣。現在氣不足以承載脈而顯得虛弱,難道不是因為血不足以承載氣所造成的嗎?而且虛弱從浮脈表現出來,就知道虛弱不是臟腑內的精氣不足,而是本經脈中的血不足。風是陽邪,常常想向外擴散,所以會出現浮脈。而且浮脈呈現弱象,表示是因為經脈的血不足,導致風邪乘虛而入,以至於正氣跟著邪氣一起上浮,所以說浮則為風。陽熱的風邪和不足的血液,兩者在經脈中搏結,於是就從少陰經脈侵入骨節,就會導致風熱煩痛,以及血虛引起的乾痛。這就是歷節病是由於少陰血虛,又被風邪侵襲所造成的。

七條

如果體格壯碩的人,脈象摸起來澀而且細小,還出現氣短、自汗、關節疼痛且無法彎曲伸直等症狀,這些都是因為飲酒後出汗又吹風所導致的。

這裡的“盛人”是指肢體魁梧、肌肉豐厚的人。盛人應該是陰陽調和的,現在卻出現脈象澀而且細小。澀表示血虛,細小表示氣弱,說明脈象和體型不相稱。再驗證外在的症狀,呼吸微弱而氣短,和脈細小、氣弱的表現相應;自汗出而津液受損,和脈澀、血虛的表現相應;加上關節疼痛且無法彎曲伸直,就可以從這裡產生領悟了。現在明明是體格壯碩的人,脈象和症狀不應該虛弱,現在卻出現虛弱的病症,說明這個人原本不應該這樣。可以知道這是因為飲酒後出汗又吹風所造成的急性病。體格壯碩的人本來就容易感到煩熱,再加上性質發熱的酒,兩者熱性相加,就會蒸發脾胃、心肺的津液而汗出。汗出就會導致血虛,所以脈象會突然變得澀。汗出也會導致氣洩,所以脈象會突然變得細小。而且汗出導致氣血兩虛,所以吹風才會導致風邪入侵,形成歷節病。在體格壯碩的人身上出現急性病,並不會有什麼損害。但如果不是飲酒,體格壯碩的人怎麼會突然生病呢?仲景的診斷方法,竟然可以如此細緻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