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(3)

1.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

師曰: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,則熱而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。若但熱不寒者,邪氣內藏於心,外舍分肉之間,令人銷鑠肌肉。(照古本較正:有白虎加桂枝人參湯主之一句,而無下四句。)

凡五邪中人,陽氣御其寒,陰氣御其熱者,常也。若陽不足以禦寒,而陰外乘之,則惡寒。陰不足以禦熱,而陽下從之,則發熱。然惡寒,則陽氣作勢而熱勝寒;發熱,則陰得主令而正勝熱,是陰陽相抱之妙也。若其人平素陰氣,原自孤絕;及瘧邪中之,陽氣與邪獨發,而無陰以濟之,則一發便熱。且胸中正氣,為亢熱所傷;比之三伏晴干田禾之生意,有垂頭卷葉之象,故不足以息而少氣也。心有所虧,氣有屈者,冤之義也。今陽伸陰縮;火長水短;皆內虧里屈之象,故殊覺干煩而如有所冤抑矣。手足:指手心足心而言。蓋勞宮、湧泉,為手足少陰之經穴;熱則陰氣孤絕之徵。欲嘔者:火性上炎,陽氣獨發之症也。名曰癉瘧。癉者:單也,熱也;陽氣單病而獨熱之謂,與內經之所謂癉瘧同義。但其症不因邪而因人;人身陰液一虛,不論風寒暑濕之邪中之,俱能從其有餘之氣而化熱;熱邪相搏,而陰氣不足以濟之,則癉瘧成矣。然就下文若但熱不寒觀之,則癉瘧多先熱而後寒者。蓋陽氣自盛,既不逐邪而內並,且無陰氣出而夾呈於陽分,故不先寒而先熱;至於氣盛則滿,滿則必衰,此盈虛自然之道;故熱後生寒者,病癉瘧者所必至之勢也。況內經所論溫瘧,以為陰虛而陽盛;陽盛則熱,熱衰則氣復返入而寒。夫癉瘧之名,就人身之陰虛言之;溫瘧之名,就天時之化氣言之,其實則一也。不寒:指熱之前後而言。承上文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,而見種種等候之癉瘧,若是既不先寒而熱,復不熱後生寒,是但熱不寒矣。夫癉瘧與癉瘧,復有辨。以五臟各能藏邪;肝腎固多逆寒;而脾肺主氣,氣起則熱,而伏則寒;惟心為陽臟而屬火;熱後不寒,是火熄尚有餘熱之象;故知邪氣之內藏於心也。又瘧之作也,不外乎出三陽之舍;太陽則寒熱並見;少陽則寒熱往來;惟陽明不惡寒而惡熱;分肉為陽明之部,故知邪氣之舍於陽明分肉間也。津液不足御邪熱,而以肌肉當之,則其如銷鑠也宜矣。

溫瘧者:其脈如平,身無寒,但熱,骨節疼煩,時嘔,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

白虎加桂枝湯方:石膏(一斤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炙),粳米(六合),桂枝(三兩去皮)。
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此申言上文但熱不寒之病脈症治也。溫瘧,上條所謂癉瘧,而先熱後寒者即是。陰虛陽盛之人,冬中風寒諸邪,深藏骨髓;至春,則其氣感而化溫;至夏,則其氣感而化熱。此蓋銅山外崩,鐘聲遙應;木華於春;慄芽於室之理;因時序之變,而邪亦隨之,故有牡瘧溫瘧等名。其實皆陰虛陽盛之癉瘧也。溫瘧之熱邪,在陽氣中;兩火不相照曜;且比之大暑大熱之天象;其暑熱之氣,在太虛而不可見;非若清冷陰寒之化,有云物風霧之可憑也。故其脈,除當發時數大之外,未發及發後之脈,如平人也。身無寒,但熱者:亦兼熱之前後而言。骨節為人身之坎澤,陰液之所注也;邪熱客而鼓之,故疼;津液供之不給,故疼而且煩也。陽無陰以自伏,而時時有上炎上衝之勢,故嘔。主白虎加桂枝湯者:前條不曰舍於分肉之間乎?分肉屬陽明,故以辛涼而走胃之石膏為主;使浮緩之甘草以托之;佐以甘溫而善補胃液之粳米,以滋胃中之陰;然後憑潤肺之知母,徐徐上引之。則白虎本湯,是涼雨如酥而潤稿;加桂枝,是秋風掃熱以除煩。至其所謂邪氣內藏於心一半,則合下條蜀漆散以治之,另有奧義。仲景之心法,真於淵微莫測之中,卻又一絲不紊者矣。

白話文:

瘧病脈證並治第四

醫生說:體內陰氣極度虛弱,陽氣獨自旺盛,就會發熱,而且感到氣短、心煩意亂,手腳發熱想嘔吐,這種情況稱為「癉瘧」。如果只有發熱沒有寒冷,表示邪氣潛藏在心臟,並停留在肌肉之間,會使人肌肉消瘦。(古本校正,這裡原有一句「用白虎加桂枝人參湯治療」,但沒有後面的四句話。)

一般來說,五種邪氣侵入人體時,陽氣會抵禦寒冷,陰氣會抵禦熱,這是正常的。如果陽氣不足以抵禦寒冷,而陰氣又從外侵入,就會感到怕冷。如果陰氣不足以抵禦熱,而陽氣跟著向下發散,就會發熱。然而,當感到怕冷時,陽氣會奮起抵抗,使熱勝過寒;當發熱時,陰氣會主導,使身體的熱感趨於正常,這是陰陽相互抱合的微妙之處。如果這個人平時陰氣就虛弱,加上瘧邪侵入,陽氣和邪氣獨自發作,而沒有陰氣來協調,就會一發病就發熱,而且胸中的正氣被過盛的熱氣所傷,就像大熱天,田裡的禾苗因乾旱而垂頭卷葉一樣,所以會氣不足而感到氣短。心裡有所虧損,氣息感到壓迫,就是「冤」的意思。現在陽氣伸展而陰氣收縮,火氣旺盛而陰液不足,都是內在虧損、氣機屈曲的現象,所以會特別感到煩躁,好像受到冤屈一樣。手足,指的是手心和腳心,這裡的勞宮穴和湧泉穴是手足少陰經的穴位,發熱是陰氣虛弱的徵兆。想嘔吐,是因為火性向上燃燒,是陽氣獨自發作的症狀。這種情況稱為「癉瘧」,「癉」的意思是單獨、熱。也就是指陽氣單獨病變而獨自發熱,與《內經》所說的癉瘧意義相同。但這種病的病因不在於邪氣,而在於人體本身。人體陰液一旦虛弱,不論是風寒暑濕哪種邪氣侵入,都會順著體內旺盛的陽氣而化為熱。熱邪相互搏擊,而陰氣不足以調和,就會形成癉瘧。但從下文「如果只有發熱沒有寒冷」來看,癉瘧通常是先發熱後發冷。這是因為陽氣過於旺盛,既不驅逐邪氣,反而向內蔓延,而且沒有陰氣出現來協調陽氣,所以不會先感到寒冷而是先發熱。至於氣盛就會滿,滿就會衰退,這是盈虛自然之道,所以熱後會出現寒冷,這是得癉瘧的人必然會經歷的過程。況且《內經》所論的溫瘧,認為是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發熱,熱衰則氣會重新恢復而感到寒冷。癉瘧這個名稱是就人體陰虛而言的,溫瘧這個名稱是就氣候的變化而言的,其實它們本質上是一樣的。「不寒」,是指發熱的前後而言,承接上文陰氣極度虛弱、陽氣獨自旺盛,而出現各種症狀的癉瘧。如果既不先感到寒冷而發熱,也不在發熱後出現寒冷,那就是只有發熱沒有寒冷了。癉瘧和癉瘧之間還有區別,因為五臟都能藏匿邪氣,肝腎通常會出現逆寒,而脾肺主氣,氣上升則發熱,氣伏藏則發冷,只有心臟屬於陽臟,而且屬火,發熱後不會感到寒冷,是火氣熄滅但還有餘熱的現象,所以可以知道邪氣潛藏在心臟。瘧疾發作,不外乎停留在三陽經脈的部位,太陽經會出現寒熱交替,少陽經則寒熱往來,只有陽明經不惡寒而惡熱,肌肉是陽明經的部位,所以可以知道邪氣停留在陽明經的肌肉間。津液不足以抵禦邪熱,而讓肌肉來承擔,那麼肌肉消瘦是必然的。

溫瘧,它的脈象平和,身體不感到寒冷,只有發熱,骨節疼痛煩躁,時常想嘔吐,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湯來治療。

白虎加桂枝湯的藥方:石膏(一斤),知母(六兩),炙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,桂枝(三兩,去皮)。

以上五味藥,用水一斗煮到米熟,湯藥煮成後,去渣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

這一段是詳細說明上文所說的「只有發熱沒有寒冷」這種病的情況和治療方法。溫瘧,就是上文所說的癉瘧,而且是先發熱後發冷的情況。陰虛陽盛的人,在冬天感受風寒等邪氣,深藏在骨髓裡,到了春天,這些邪氣就會隨著陽氣的升發而轉化為溫熱,到了夏天,這些邪氣就會隨著陽氣的旺盛而轉化為熱。這就像銅山崩塌,遠處也能聽到鐘聲一樣,也像春天樹木開花,冬天栗子發芽一樣,都是因為時序的變化,邪氣也跟著變化。所以有牡瘧、溫瘧等名稱,其實它們都是陰虛陽盛的癉瘧。溫瘧的熱邪在陽氣中,兩火不能互相照耀,而且像大暑天那樣炎熱,暑熱之氣在虛空中,看不見,不像清冷陰寒的轉化,有雲霧風霧可以作為依據。所以它的脈象,除了在發病時會呈現數而大的情況外,沒發病和發病後的脈象都像正常人一樣。身體不感到寒冷,只有發熱,也是兼顧發熱的前後而言。骨節是人體陰液匯集的地方,邪熱侵入就會使它腫脹,所以會疼痛。津液供應不足,所以會感到疼痛而且煩躁。陽氣沒有陰氣來制約,就會時時有向上燃燒和衝擊的趨勢,所以會想嘔吐。用白虎加桂枝湯來治療,上文不是說邪氣停留在肌肉間嗎?肌肉屬於陽明經,所以用辛涼而能走胃經的石膏為主藥,用甘緩的甘草來托住,佐以甘溫而能補養胃液的粳米,來滋養胃中的陰液,然後用能潤肺的知母,慢慢地向上引導,這樣,白虎湯就能像涼雨滋潤乾枯的禾苗,加入桂枝,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除去煩熱。至於說邪氣潛藏在心臟一部分,則可以配合下一條的蜀漆散來治療,這裡面有更深奧的意義。仲景醫生的心法,實在是深奧莫測,但又一絲不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