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(1)

1.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

師曰:瘧脈自弦。弦數者多熱;弦遲者多寒。弦小緊者,下之差。弦遲者,可溫之。弦緊者,可發汗針炙也。浮大者,可吐之。弦數者,風發也,以飲食消息止之。

李氏舊注曰:瘧者,虐也。寒熱暴侵,有虐政之象,故名瘧。或曰:瘧,謔也。寒去熱休,與平人無殊,其病有如戲謔之狀故也。考之內經,皆由風寒暑濕之邪,客於太陽背部,及督脈諸穴中,而發為此病者也。其症先寒後熱者居多,蓋因陽氣逐邪,而內並於陰,則陽分外虛,而陰內盛,陽虛陰盛,其寒慄也宜矣。至於陽窘而極,則怒將奮發,此剝極必復之道。且以衛外虛而吸之,則陽氣引陰,而復並於外,陰虛陽實,陽實故熱,陰虛故渴也。陽者,正氣也;正起則邪伏,故熱反而瘧漸解矣。此先寒後熱,及熱而後解之理也。瘧邪嘗格陽而順陰。人身陽氣,日則行為衛而在外,夜則伏於臟而在內。太陽背部,及督脈諸穴者,陽氣出入之所經也。陽與邪搏,邪勝則寒,陽勝則熱。熱則陽已過邪所據之地,而邪遂解。然氣機之流行有常度,而瘧邪之佔據無挪移,故明日至此則又作,而時刻不爽者,此也。若邪氣已離背部及督脈,而其頭則內薄五臟,尾尚橫連募原。募原者,內為五臟通衛氣之沖,而外為背部督脈行陽之驛。夫諸臟屬陰而行遲,且道遠氣深;故其微陽,嘗以兩周,而始得從募原以與衛氣相值。是衛氣如天行之速,一日一周;臟氣如月與日之行遲,而以月會歲會之道也。然臟氣既出而與衛會,則邪亦隨之而與衛陽相搏矣,故間日又作。凡此皆瘧之大概也。陽氣削弱,其脈則弦。又少陽之主脈亦弦。病瘧之人,受邪而不能推出,陽氣既已削弱;況少陽系三陽之樞,為衛氣起伏升降之路;是衛與邪相角於少陽之部,而寒熱渴嘔之諸症見焉。故瘧脈自弦也。熱勢躁急,故弦數之脈多熱。寒氣痿頓,故弦遲之脈多寒。二句是主;以下十一句,俱從此而抽出言之也。小即細脈,有斂束之象。緊,即弦脈之急者。言弦而細且急之脈,是斂束其飲食而至有急切之狀,如脾約裡急之義。此足陽明太陰,飲食積於中焦,悍氣不能充周則寒,精氣不能滋息則熱;下之,則積滯去而精悍貫通,故瘥也。此承弦數多熱句來,猶云弦數而小緊之謂;蓋弦而不數,雖小緊不可下故也。弦為脈體不充,遲為動機不續,俱陽虛之應。陽虛,則氣機內並而寒,外並而熱,或但寒而無熱,如五條之症者;溫之而陽氣自滿,使有升降之沖和,而無起伏之偏弊,故可愈。此足少陰及三焦之瘧,溫之而大氣一轉,其病乃散也。二句承弦遲多寒,本文自明。弦緊四句,凡兩段;又雙頂弦數弦遲而兼言之也。蓋謂弦數而緊者,緊為寒診,數為熱應;是本因感寒,而標則化熱,故寒熱迭見,而且先寒後熱者,從標本之性也。夫祛寒固宜發汗;祛寒之化熱者,尤宜發汗,故曰可發汗。如邪在太陽陽明之經,日久不傳;針之既奪其傳路,復瀉其餘邪,如傷寒三陽經之例,故並亦可針也。至若弦遲而緊者,緊為寒邪凝斂,遲為真陽衰息;弦又為衛氣削弱之診;是三陽部竭,而寒邪中之,不能依臟腑經絡之陽以化熱,即經所謂牝瘧寒瘧之類;灸之者,以外火暖其真陽,如傷寒三陰經之例,故曰可灸也。但言灸而不言藥者,以上文有用溫之法,故僅言灸以互之耳。脈浮,為邪欲上湧。脈浮而大,為邪欲外泄。弦數而浮大,以吐能散氣,故可吐之以解其熱;弦遲而浮大,以吐能提氣,故可吐之以去其寒也。弦數為熱,熱則風生;故不曰中風,而曰風發者,蓋指風從內熱而生之謂。風邪發乎肝膽,而其氣善逆,故寒熱交作而瘧矣。飲食消息:如積飲而為濕熱者,其消息必渴,可去其熱飲以止之;積食而為實熱者,其消息必能食而不大便,可去其實熱以止之也。

白話文:

醫生說,瘧疾的脈象通常呈現弦脈。弦脈如果跳動快,多半是發熱的現象;弦脈如果跳動慢,多半是寒冷的現象。如果脈象呈現弦細且緊的狀況,可以考慮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脈象呈現弦脈而且跳動慢,可以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脈象呈現弦脈而且緊繃,可以用發汗或是針灸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脈象浮在表面且脈體大,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脈象呈現弦脈且跳動快,代表可能是體內有風邪產生,此時可以從飲食方面著手,調整飲食來停止發病。

李氏的註解說,瘧疾的「瘧」字,有「虐待」的意思,代表寒熱突然侵襲人體,就像是暴政一樣,所以稱為瘧疾。也有人說,「瘧」字是「戲謔」的意思,因為瘧疾發作時,寒冷結束後就恢復正常,跟一般人沒有兩樣,生病時就像在開玩笑一樣,因此這樣稱呼。從《內經》的記載來看,瘧疾都是因為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侵入太陽經背部以及督脈的穴位而引起的。瘧疾的症狀大多是先感到寒冷,然後發熱。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驅趕邪氣,陽氣內縮至陰分,導致身體陽氣在外顯得虛弱,陰氣在內顯得旺盛,陽氣虛弱陰氣旺盛,所以會感到寒冷顫抖。等到陽氣被壓迫到極點,就會反彈爆發,這是物極必反的道理。而且由於體表的陽氣虛弱,會將陰氣吸納過來,陽氣又重新向外擴散,陰氣虛弱陽氣旺盛,陽氣旺盛所以會發熱,陰氣虛弱所以會口渴。陽氣是身體的正氣,正氣恢復的時候,邪氣就會潛伏起來,所以發熱反而代表瘧疾快要好了,這是先寒冷後發熱,然後熱退病癒的道理。瘧疾的邪氣通常會阻礙陽氣,而順著陰氣走。人體的陽氣,白天在體表衛護身體,晚上則潛伏在臟腑內部。太陽經背部以及督脈的穴位,是陽氣出入的地方。陽氣與邪氣搏鬥,邪氣勝過陽氣時就會感到寒冷,陽氣勝過邪氣時就會感到發熱。發熱表示陽氣已經超越了邪氣所佔據的位置,邪氣也就會消退。然而氣機運行的規律是固定的,而瘧疾的邪氣卻不會移動,所以到了隔天同一個時間,瘧疾又會發作,而且時間非常準確,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邪氣已經離開背部和督脈,但是邪氣的頭部卻深入五臟,尾部還橫向連接募原穴。募原穴,內部是五臟通往衛氣的通道,外部則是背部督脈陽氣運行的驛站。臟腑屬陰,運行速度慢,而且位置較深,所以臟腑的陽氣通常要經過兩個循環週期,才能從募原穴與衛氣相遇。衛氣運行速度快,一天運行一個週期;臟氣運行速度慢,像月亮繞著太陽運行一樣,按照月亮週期和年度週期運行。然而,當臟腑的陽氣出來與衛氣會合時,邪氣也會跟著與衛陽搏鬥。因此,瘧疾會隔一天發作。以上這些都是瘧疾的大致情況。陽氣衰弱時,脈象會呈現弦脈,而且少陽經的主脈也是弦脈。患有瘧疾的人,受到邪氣侵襲而無法將其排出,陽氣已經衰弱。而且,少陽經是三陽經的樞紐,是衛氣升降起伏的通道。所以衛氣和邪氣會在少陽經的部位交戰,出現寒冷、發熱、口渴、嘔吐等症狀。所以,瘧疾的脈象會呈現弦脈。發熱時病情會急躁,所以弦脈跳動快的脈象多半是發熱。寒冷時身體會衰弱,所以弦脈跳動慢的脈象多半是寒冷。以上兩句是重點。以下十一句都是從這兩句衍生出來的。細脈,有收縮的現象。緊脈,是弦脈的急促狀態。弦脈細且急,表示飲食受到限制,身體出現急迫的狀況,就像脾胃積滯導致腹部緊縮一樣。這是因為足陽明經和太陰經,飲食積聚在中焦,陽氣無法充分供應,所以會感到寒冷。精氣無法滋養身體,所以會感到發熱。用瀉下的方法,可以去除積滯,使精氣和陽氣暢通,病就好了。這句話是承接「弦數多熱」而來,就像說「弦數而且細緊」的意思。如果脈象只是弦脈而不快,即使細緊也不適合用瀉下。弦脈是脈體不充實的表現,遲脈是脈搏跳動不連續的表現,都是陽氣虛弱的反應。陽氣虛弱,氣機就會內縮導致寒冷,外散導致發熱,或是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,就像五條脈象所顯示的狀況。用溫補的方法,可以使陽氣恢復,使身體的升降運行正常,不再有偏頗的狀況,病就可以治好。這是足少陰經和三焦經的瘧疾,用溫補的方法,可以使身體的氣機運轉,疾病就會消散。這兩句承接「弦遲多寒」,意思很明顯。弦緊四句,分為兩段,又同時提及弦數和弦遲,綜合來說。弦數而且緊,緊表示寒,數表示熱,代表原本是受到寒邪侵襲,而後轉化成發熱,所以會寒熱交替出現,而且是先寒後熱,這是從病情的本質和表象來看。去除寒邪,本來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而去除寒邪後轉化的熱,更應該用發汗的方法。所以說可以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邪氣停留在太陽經或陽明經,時間久了沒有傳變,用針刺的方法,可以截斷邪氣的傳播途徑,並且瀉掉殘餘的邪氣,就像治療傷寒三陽經的案例一樣,所以也可以用針刺。至於弦脈而且遲緩又緊繃的狀況,緊表示寒邪凝滯收縮,遲表示真陽衰弱,弦脈又表示衛氣虛弱,是三陽經的陽氣衰竭,而寒邪侵入體內,無法依靠臟腑經絡的陽氣來化解發熱,就像經文所說的牝瘧或寒瘧一樣。用艾灸的方法,可以用外來的火力溫暖真陽,就像治療傷寒三陰經的案例一樣,所以說可以用艾灸。這裡只說艾灸而沒有提到藥物,是因為前面已經有用溫補的方法,所以這裡只說艾灸來和前面互相補充。脈象浮在表面,表示邪氣想要向上湧動;脈象浮而且大,表示邪氣想要向外散發。弦脈跳動快而且脈象浮大,用催吐的方法可以散開體內的氣,所以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解除發熱。弦脈跳動慢而且脈象浮大,用催吐的方法可以提升氣,所以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去除寒冷。弦脈跳動快表示有熱,熱就容易生風,所以不用「中風」這個詞,而用「風發」這個詞,指的是風邪從體內熱而生的意思。風邪從肝膽產生,而且氣容易逆行,所以會寒熱交替而發作瘧疾。調整飲食,如果是因為飲食積聚導致濕熱,身體就會感到口渴,可以去除熱性的飲料來止住。如果是因為食物積聚導致實熱,身體就會能吃但不大便,可以去除實熱來止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