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9)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9)
1.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此條當重看風字。症則以汗出惡風為主。蓋以風為本,而濕為標者也。故方意君桂枝者:一則取其行營衛之汗以解風,隨便令其領朮附以解濕也。濕流關節而能化熱,風又為陽熱之邪,兩熱相持於骨節,故煩疼也。風火之性,以動而張,故掣痛。風濕鼓滿於骨節之上下,故不得屈伸,並不可近也。風邪疏衛表,故汗出;濕邪滯肺竅,故短氣。小便不利者:風濕以熱相得,而氣機浮壅也。惡風者:汗出表疏,畏風所襲也。表疏惡風,故不欲去衣。微腫者:風濕阻其經氣之應。此因風為重,故於甘草朮附,溫脾燥濕之外,不得不尊桂枝以解其風濕耳。
二十四條 太陽中暍者:發熱,惡寒,身重而疼痛;其脈弦細芤遲;小便已,洒洒然毛聳;手足逆冷;小有勞,身即熱;口開,前板齒燥。若發其汗,則惡寒甚。加溫針,則發熱甚。數下之,則淋甚。
暍即下條所云中熱是也。人身之陽氣,托根於命門,分光於臟腑,各從其本經,而熏蒸於在上在外;乃於皮蠠之間,與太陽之氣,匯成一片,而包裹於軀殼之表,是為衛氣。衛氣周密;不特以陽拒陰,寒邪不能入;即熱邪亦不能入者,裡氣充,而外氣不敢犯故也。此條是臟腑之陽虛,而衛氣衰薄;故暍邪得以熱傷其表氣也。熱傷其表氣,故發熱。衛氣衰薄而受傷,故惡寒也。陽主輕清;陽虛而且見傷,故身重。疼痛者:熱邪逼其經氣,而不得上浮外鼓之應。夫太陽之脈宜浮,夏月之脈宜洪;今見弦細芤遲。弦細為減;減者瘦削之義,是陽氣之不能充其脈體也。遲為在臟;是臟陽氣微,故不能健應於脈至也。芤者:無陰之診;陽生於陰,明系陰精短少,而暍熱之邪充之,故以芤見;陽氣因之而弱,故以弦細與遲同見也。太陽外主皮毛,內通小便。小便已,則膀胱氣空,而皮毛之氣,爭赴空處,故洒洒然毛聳也。手足為陽氣之充;陽虛且病,故不能貫於四末,而逆冷也。勞則神浮。神者火也;火浮,故身熱。口開者:虛陽為暍邪所逼,有下陷而不能收攝其唇口之象。板齒為督脈之所入處;督脈兩界於太陽,而與之為合;太陽傷暍,故督脈熱於所入而燥也。發汗,則陽益虛,故惡寒甚。加溫針,則外火與暍邪相襯,故熱甚。數下之,則氣機奪於後陰,而膀胱之治化不能傳送;且暍邪因虛下沉,故淋甚者也。本經不列方;以鄙意擬之:炙甘草湯滋陰以實其芤,合四逆湯扶陽以益其弦細與遲之脈;陰陽充暢,暍邪或解於自汗乎。
二十五條 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。汗出,惡寒,身熱而渴也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白虎加人參湯方:石膏(一斤碎);知母(二兩);甘草(二兩);人參(三兩);粳米(六合)。 上五味,以水一斗;煮米熟,湯成;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的重點應該放在「風」這個字上。這種病症主要表現為出汗和怕風,這是因為「風」是病因的根本,而「濕」則是表面的現象。所以,使用桂枝湯的用意,一方面是要藉由它來調和營衛,使汗液排出,以解除風邪,另一方面,也讓它引導白朮和附子來排除濕氣。濕氣流竄到關節處會化為熱,而風邪也是屬於陽熱的邪氣,兩種熱邪在關節處相互影響,所以會感到煩躁和疼痛。風和火的性質都屬於動而外張,所以會出現抽痛。風濕之邪在關節上下充斥,因此肢體無法彎曲伸展,甚至不敢讓人碰觸。風邪會使體表疏鬆,所以會出汗。濕邪阻礙肺氣的流通,所以會感到氣短。小便不暢,是因為風濕和熱邪相互結合,導致氣機壅塞。怕風,是因為體表疏鬆,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。體表疏鬆又怕風,所以不想脫衣服。身體微微腫脹,是因為風濕阻礙了經脈氣血的運行。因為風邪是主要的病因,所以除了用甘草、白朮、附子來溫脾燥濕之外,還必須用桂枝來解除風濕之邪。
第二十四條,太陽中暑的症狀是發熱、怕冷、身體沉重疼痛,脈象呈現弦細、芤遲的狀態,小便後會感到身體發冷、起雞皮疙瘩,手腳冰冷。稍微勞動一下就會發熱,嘴巴張開,前排牙齒乾燥。如果發汗,怕冷的感覺會更加嚴重。如果用溫針,發熱的狀況會更加嚴重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小便淋漓的狀況會更加嚴重。
這裡所說的「暍」,就是下文所說的「中熱」,也就是中暑。人體的陽氣根源於命門,散布於各個臟腑,各自循著本身的經脈,然後向上向外蒸騰。在皮膚的腠理之間,與太陽之氣匯合,形成衛氣,包覆在身體表面。衛氣周密,不僅能夠抵禦陰寒之邪,也能夠抵禦熱邪。這是因為裡氣充足,外邪才不敢侵犯。這條講的是臟腑陽氣虛弱,導致衛氣衰弱,所以暑邪才能夠侵犯到表氣。熱邪侵犯表氣,所以會發熱。衛氣衰弱又受到損傷,所以會怕冷。陽氣主輕清,陽虛又受到損傷,所以會感到身體沉重。疼痛,是因為熱邪阻礙了經氣的運行,使得氣血無法向外散發。太陽脈應該是浮的,夏天脈應該是洪的。現在脈象卻呈現弦細芤遲。弦細代表虛弱,虛弱代表陽氣無法充盈脈體。遲脈代表陽氣在臟腑內虛弱,所以無法在脈搏上顯現出強健的跳動。芤脈代表體內沒有陰氣,陽氣源於陰氣,說明陰精短少,而被暑熱邪氣所充斥,所以脈象才呈現芤狀。陽氣因此變得虛弱,所以脈象會同時出現弦細和遲的現象。太陽經脈外主皮毛,內通小便。小便後,膀胱之氣空虛,而皮毛之氣會爭著湧向空虛之處,所以會感到身體發冷、起雞皮疙瘩。手腳是陽氣充盈的地方,陽氣虛弱又生病,所以陽氣無法抵達四肢末梢,而導致手腳冰冷。勞動會使神氣浮動,神氣屬火,火浮動,所以會發熱。嘴巴張開,是因為虛陽被暑邪逼迫,有下陷而無法收斂嘴唇的現象。前排牙齒是督脈的起始處,督脈與太陽經脈相連,太陽經脈受到暑邪損傷,所以督脈所到的地方會發熱乾燥。發汗會使陽氣更加虛弱,所以會更加怕冷。使用溫針會使外來的熱氣與暑邪相互影響,所以會更加發熱。使用瀉下的方法,會使氣機下降到後陰,膀胱的氣化功能無法正常運作,而且暑邪也會因為虛弱而下沉,所以小便淋漓的狀況會更加嚴重。這條沒有開出藥方,我個人認為,可以用炙甘草湯來滋陰,以充實芤脈。配合四逆湯來扶陽,以增強弦細和遲的脈象。如果陰陽調和,暑邪或許能夠自行消解,通過自汗的方式排出。
第二十五條,太陽中熱,也就是中暑,表現為出汗、怕冷、身體發熱而且口渴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白虎加人參湯的組成為:石膏(一斤,打碎)、知母(二兩)、甘草(二兩)、人參(三兩)、粳米(六合)。
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一斗煮,煮到米熟,將藥渣濾掉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