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8)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8)
1.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二十二條。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煩疼,不能自轉側,不嘔,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(傷寒論多其人二字)大便堅,小便自利者,去桂(傷寒論多枝字)加白朮湯主之。
桂枝附子湯方: 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劈),附子(三枚炮去皮切八片)。
上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(傷寒作水六升,煮二升,以後方諸藥減半之水數計之,則此方之三升一升,恐為錯誤,當從傷寒為是。)
白朮附子湯方: 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枚半炮去皮),甘草(一兩炙),生薑(一兩半切),大棗(六枚)。
上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一服覺身痹,半日許再服,三服都盡,其人如冒狀。勿怪。即是朮附並走皮中,逐水氣,未得除故耳。
此條頭一症,系風寒兼濕。第二症,系單寒兼濕。然俱在太陽經表,而不幹腑臟者也。身體,指軀殼而言。煩疼為熱因。以風為陽熱,寒濕二邪,俱能化熱故也。陽主健用;濕主沉滯。陽虛而濕邪中之,沉滯而失其健用,故不能轉側也。不嘔者,內無寒也。不渴者,里無熱也。蓋謂傷寒至八九日,已過六七日自愈之期,即宜見表邪入里之候。乃外不見解;里不見傳。加之,脈浮為在表;浮而且虛,則虛從浮斷,是為表無陽氣。更兼澀脈,澀為濕診。明系表陽虛微,不能送邪出表,以致濕與風寒相搏,故日久不解,而亦不傳也。是則表陽虛微,為病之本。風寒與濕,為病之標。故君附子至三枚者,一以溫陽;一以散寒;一以驅濕也。加於桂枝湯中者,桂枝行營衛之氣,風從汗解,而寒濕亦與之俱去矣。獨去芍藥者,以為在經表,不欲其酸斂也。下文三句,緊頂傷寒八九日六句。猶言,前症具而脈既如此之人,若大便堅硬,又為寒燥津液;如水凍冰之象。平脈所謂陰結者,是也。小便自利,為肺與小腸,氣微而不能提守之應。桂枝行津泄氣,故去之。白朮苦溫,能滋脾胃肌肉之陽液;以消客濕。故加之。冒者,軀殼浮虛散大之貌。詳傷寒注。減諸藥於前方之半者,前方注意在汗,猶之以風雨解潮濕,利於疏爽,故大其制。此方注意在濕,猶之以旭日解寒濕,義取熏蒸,故半其制耳。
二十三條。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,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甘草附子湯方: 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二枚泡去皮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去皮)。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,則(一本有解能食汗出五字)復煩者,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,宜服六七合為妙。
白話文:
第二十二條
如果傷寒病到八九天,又遇到風濕侵襲,導致身體煩躁疼痛,無法翻身,沒有噁心嘔吐,也不覺得口渴,脈象摸起來浮虛且帶有澀感,這時候就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如果病人的大便變得乾硬,小便卻正常,那就把桂枝附子湯的桂枝去掉,再加入白朮,用白朮附子湯來治療。
桂枝附子湯的組成:
桂枝四兩(去掉外皮)、炙甘草二兩、生薑三兩(切片)、大棗十二枚(剖開)、炮附子三枚(去掉外皮,切成八片)。
將以上五種藥材,加入三升水煎煮,煮到剩下一升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(《傷寒論》中記載是用六升水煮成兩升,但考量到《傷寒論》其他方劑的用水量都減半,這裡的三升煮成一升可能筆誤,應該依照《傷寒論》的六升煮成兩升才對。)
白朮附子湯的組成:
白朮二兩、炮附子一枚半(去掉外皮)、炙甘草一兩、生薑一兩半(切片)、大棗六枚。
將以上五種藥材,加入三升水煎煮,煮到剩下一升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第一次服用後如果感覺身體麻木,過半天左右再服第二次,三次都服完後,可能會感覺頭暈暈的,不用擔心,這表示白朮和附子的藥力正在疏通皮膚裡的濕氣,還沒有完全清除的緣故。
這條文的第一個症狀,是風寒夾雜濕氣導致的;第二個症狀,則是單純的寒氣夾雜濕氣導致的。但這兩種情況都是在太陽經的表面,沒有侵犯到內臟。文中提到的「身體」是指軀殼,「煩疼」是因為有熱,風屬於陽熱,寒濕兩種邪氣也都能化熱。陽氣主導身體的活動,濕氣則會使身體沉重遲滯。陽氣虛弱又被濕邪侵襲,就會導致身體沉重,無法活動自如,所以無法翻身。沒有嘔吐表示內裡沒有寒氣,不口渴表示內裡沒有熱氣。一般來說,傷寒到八九天應該進入恢復期,或是病邪傳到內臟,但這時病人卻沒有出現這些情況,反而脈象浮且虛,表示陽氣虛弱,沒有力量把病邪驅趕出去,又加上脈象帶有澀感,這代表有濕氣。這就說明病人是表面的陽氣虛弱,不能把病邪從表面趕出去,導致風寒和濕氣互相糾纏,所以病程才會拖延不癒,也沒有傳入內臟。因此,表陽虛弱是病情的根本,風寒和濕氣則是病情的表象。所以使用三枚附子,一方面溫暖陽氣,一方面驅散寒邪,一方面又可以去除濕氣。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附子,是因為桂枝可以運行營衛之氣,風邪可以通過發汗去除,寒濕也會跟著一起去除。而不用芍藥,是因為病邪在體表,不希望用芍藥的酸味收斂。後面的三句是緊接著傷寒八九日這幾句來說明的,意思是說,如果出現前面這些症狀,脈象又是如此的人,要是大便乾硬,這表示寒邪凝滯了津液,像水結成冰一樣,就像平脈所說的陰結;小便正常,則表示肺和小腸的功能虛弱,無法控制小便。桂枝會疏散氣,導致津液外洩,所以要去掉。白朮味苦溫,可以滋養脾胃肌肉中的陽液,消除停留的濕氣,所以要加入白朮。所謂的「冒」,是形容身體浮腫虛散的樣子,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的解釋。把其他藥材的劑量減半,是因為桂枝附子湯的重點在於發汗,像用風雨來驅散潮濕,著重在疏散,所以劑量比較大。白朮附子湯的重點在於除濕,像用陽光來驅散寒濕,著重在熏蒸,所以劑量減半。
第二十三條
如果風濕侵襲,導致關節煩躁疼痛,像被拉扯一樣疼痛,無法彎曲伸直,靠近時疼痛更加劇烈,又伴隨有出汗、呼吸短促、小便不順暢、怕風、不想脫衣服,或者身體微微腫脹,這時候就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甘草附子湯的組成:
炙甘草二兩、炮附子二枚(去掉外皮)、白朮二兩、桂枝四兩(去掉外皮)。
將以上四種藥材,加入六升水煎煮,煮到剩下三升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第一次服用後如果稍微出汗,感到煩躁,可以服用五合(半升)。如果怕服用一升太多,服用六七合(不到一升)是最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