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7)

1.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
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

麻黃(半兩去節湯泡);杏仁(十個去皮尖炒);薏苡仁(半兩);甘草(一兩炙)。

上銼麻豆大。每服四錢匕。水一盞,煮八分,去滓,溫服。有微汗,避風。

病者,即濕病也。一身盡疼、發熱。詳已見。日晡為陽明經氣之旺時;有自振以推濕出表之勢;而濕邪不受其驅逐,遂相持於太陽陽明之界,故劇也。風濕三句,見本篇五條注。主麻杏薏甘湯者,甘草屬土,為內主脾胃、外主肌肉之藥,以之為君;蓋欲其由脾胃以達肌肉之意。薏苡甘溫,善燥中土,且趁甘草浮緩之性,則能從下從里,而熏蒸其濕於在上在表也。杏仁通利肺竅,以引其機,為薏甘熏蒸之接應。麻黃髮越毛孔,以開滯郁之障。譬之驅賊:薏甘為內室之傳呼;杏仁為中途之援引;麻黃直開大門以放其去路耳。與前條麻黃加朮湯同意;特其制之大小略殊,並少桂枝一層症候而已。上條曰濕家,則為病既久,非小劑可愈者,故大其制。此條曰病者,則其濕尚淺,故不必用大劑,以過傷其氣。且麻黃加泡、杏仁加炒,止用其輕清之氣,而已足矣。又本條較前條,多日晡而劇一症。日晡而劇,為肌肉當王時,而有自振之氣,則營分尚未受濕,故不必用桂枝也。

二十一條

風濕。脈浮身重。汗出惡風者。防己黃耆湯主之。

防己黃耆湯方

防己(一兩);黃耆(一兩一分去蘆);白朮(七錢半);甘草(一兩)。

上銼麻豆大。每抄五錢匕。生薑四片,大棗一枚。水盞半,煎八分,去滓,溫服。良久再服。喘者,加麻黃半兩;胃中不和者,加芍藥三分;氣上衝者,加桂枝三分;下有陳寒者,加細辛三分。服後當如蟲行皮中,從腰下如冰。後坐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以下。溫令微汗。瘥。

此條。病則雙名風濕。症則頗似單風。湯意卻又全治單濕。仲景心細如髮;學者透得此關,則入木三分矣。蓋汗出當風,是汗鬱於風而成濕,如上條所云,故曰風濕。則風濕之病,濕為本而風為標矣。夫郁濕化熱;濕熱與虛陽相併於外,故脈見浮。虛陽外並,則陰無健主,而坤呈地象,故身重。脈浮身重,系虛陽為濕熱熏蒸,故汗出。汗出,則毛竅疏洞,故惡風也。濕家必由汗解;汗出而濕自去者,常也。今脈浮、身重、惡寒如故;則知汗出,為虛陽自越,而濕邪自在也。濕邪自在,故主防術甘草以燥之;虛陽自越,故君黃耆以斂之耳。雙言風濕者,兼及其標也。脈症頗似單風者,得標之病也。單治濕邪者,專責其本也。按四分為一兩;一分當是二錢半。方中黃耆一兩一分,為一兩二錢五分也。方後加減之三分,即正方白朮之七錢半。以銖數計之,一分得六銖。古人以二十四銖為一兩也。後仿此。五錢匕,謂以一錢之匕首,五抄其藥也。喘為濕邪傷肺,而肺竅不利之應,故加麻黃以發之。胃不和者,濕氣滯脾,能使胃中䐜脹,或雷鳴溏泄之類。芍藥酸斂,下行入臟,能引防術溫燥之性,下入脾中,使之溫中以燥土,故加之。氣上衝者,胸中陽氣虛餒,而下氣乘上之應,桂枝甘溫,能填胸分之陽,故加之。下有陳寒者,加細辛三分。寒能召濕;陳寒者必積濕;加此者,亦猶加芍藥之義也。如蟲行,言上身;如冰,言下身。坐被繞被,總以溫暖為熏蒸去濕之法耳。微汗瘥,當兼小便言;蓋腰上之濕解於汗,腰下之濕解於小便利,故也。

白話文:

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

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濕氣引起的疾病,症狀包括全身疼痛和發熱。這種病在下午時分會加重,因為那時是陽明經氣旺盛的時候,身體會試圖將濕氣排出體外,但濕氣卻不肯離去,反而和身體的陽氣相持不下,因此病情會加劇。這個方子裡的甘草性屬土,主要作用在脾胃和肌肉,它可以引導脾胃的氣機到達肌肉,薏苡仁性溫,能乾燥脾胃,搭配甘草的緩和作用,可以將濕氣從身體內部向上向外蒸發出去。杏仁則能疏通肺部的氣機,幫助薏苡仁和甘草的蒸發作用,麻黃則能打開毛孔,讓濕氣排出。整個方子的作用就像在驅趕賊人,薏苡仁和甘草是負責在內室發出訊息,杏仁是在中途接應,麻黃則是打開大門讓賊人逃走。這個方子和之前提到的麻黃加朮湯的原理相似,只是藥量有所不同,而且這個方子沒有使用桂枝。之前說的“濕家”,是指病程較長,需要用較大劑量的藥物治療。而這裡說的“病者”,是指濕氣侵入較淺,不需要用太大的藥量,以免損傷正氣。麻黃經過浸泡,杏仁經過炒製,都是為了取其輕清之氣,以達到治療目的。另外,這個方子比之前的方子多了一個“下午加重”的症狀,這是因為下午是肌肉功能旺盛的時候,身體有自然驅除濕氣的能力,因此不需要使用桂枝。

防己黃耆湯

這個方子是治療風濕病的,症狀包括脈浮、身體沉重、出汗而且怕風。雖然病名叫做風濕,症狀也像單純的風邪,但這個方子的治療重點卻在於濕邪。這是因為出汗時受風,導致汗液鬱積成濕,就像之前所說的,所以稱為風濕病。在這個病症中,濕是根本原因,風是表面的現象。濕氣鬱積久了會化熱,濕熱會和虛弱的陽氣一起向外發散,所以脈象會呈現浮象。虛弱的陽氣向外發散,陰氣就沒有了依靠,身體因此會感到沉重。脈浮、身體沉重是因為虛弱的陽氣被濕熱所熏蒸,導致出汗,汗出又使毛孔鬆懈,所以會怕風。通常來說,濕氣應該透過出汗排出,但現在出汗後症狀依然存在,就表示出汗是因為虛弱的陽氣向外發散,而濕氣還停留在體內。因此,這個方子使用防己、白朮、甘草來燥濕,用黃耆來收斂虛弱的陽氣。之所以稱為“風濕”,是考慮到疾病的表面症狀,脈象和症狀看起來像單純的風邪,也是因為疾病表面的現象,而治療的重點在於濕邪的根本原因。

這個方子裡,如果出現喘的症狀,是因為濕氣影響到肺部,導致呼吸不順暢,因此需要加入麻黃來宣肺;如果出現胃部不適,是因為濕氣阻滯脾胃,導致脹氣、腹瀉等症狀,需要加入芍藥來收斂,引導藥性進入脾胃,達到溫燥脾土的目的;如果出現氣向上衝,是因為胸中陽氣虛弱,導致氣機上逆,需要加入桂枝來溫補胸中陽氣;如果下焦有寒氣,是因為寒氣會招引濕氣,需要加入細辛來溫散下焦寒氣,這和加入芍藥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
服用藥物後,如果感覺像蟲子在皮膚中爬行,是上身的反應,如果感覺腰部以下像冰一樣冷,是下身的反應,用被子包裹腰部以下,是為了用溫熱來蒸發濕氣。最終,微汗和排尿正常,才能算痊癒。這是因為腰部以上的濕氣會透過汗液排出,而腰部以下的濕氣會透過排尿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