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(3)

1.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


溫經湯方

人參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牡丹皮、阿膠(各二兩)、麥冬(一升去心)、吳茱萸、桂枝(各二兩)、半夏(半升)、甘草、生薑(各二兩)。

上十二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亦主婦人少腹寒,久不受胎,兼取崩中去血,或月水來過多,及至期不來。


傷寒金匱中,最難理會之文,莫如本條。以問意、答意、方意,俱似不相承貫故也。蓋問語平鋪,敘症錯雜,覓其所問之頭緒,一難。答則丟開問中下利,劈空斷為帶下,又略過問中諸症,獨取唇口乾燥一語,為確診,而皆不言其所以然之故。如半產血瘀,何以便帶下?帶下又何以便下利之類?又唇口乾燥,亦下利傷陰之兼症,何以便斷為帶下者?二難。至於斷病,則曰少腹瘀血,病屬帶下,是在下焦矣。而診病何以卻在上焦之唇口乾燥?湯名則曰溫經,謂溫經以去瘀血則可,謂溫經而併除帶下,是何理也?又本文明以唇口乾燥為的據,投以本湯中之吳茱萸、薑、桂,而不虞其更干更燥,又何義耶?且問症如彼,主治如此,仲景當日,將置下利不止等候於不問乎?抑治此而愈彼之道,將何奧旨乎?此三難也。何怪乎諸注之不能中其窾竅乎哉?

不知問意,以「婦人年五十所」一句,謂天癸已竭,地道不通之時,撇開經血、胎產,毫不著想,單重下利一病,而問其是寒是熱耳。故曰下利一症,寒熱異因,各有確症。今數十日不止,大似中焦氣寒,而失分理之司;下焦氣虛,而無關鎖之候。然久利以發熱為欲止,因陽氣有起伏之機故也。乃暮即發熱而利不止,則又非虛寒可斷矣。且少腹裡急而下墜,腹中脹滿而痞塞,又似內有陰寒之據。然手掌煩熱,唇口乾燥,又卻似內有陽熱之符。此種下利,其或寒或熱,將何推斷耶?帶下,以妊娠門二條按之,當就漏血之赤帶而言,非指白帶也。瘀血不去,即致帶下。雖詳妊娠漏血注,然與妊娠之漏血有分別者,以妊娠之血為不得入胞胎而下從血室;此處之帶下,又肝血之絡,為瘀血所阻,而不得入血室,故自下也。

答意雖就諸症,層層細推,卻又專從婦人著眼,專從婦人之年五十所著眼,而斷出者也。蓋利至數十日,裡急腹滿,俱似寒因。暮即發熱,手掌煩熱,俱似陰虛之熱因。寒熱既不應互見,且唇屬脾,口屬肺,唇口乾燥,熱利為合,又與數十日不止,及裡急腹滿者,尤不應兼見。故知其平日素有赤帶之病,以致脾肺不滋,故唇口乾燥。血液內竭,故手掌煩熱,暮即發熱。血虛者,氣自寒,故利數十日不止,及裡急腹滿也。以其在婦人,故知其瘀血在少腹不去。以其年五十所,故知其非目前之瘀,而為曾經半產所得之舊病也。然則不當從利為治,但行其瘀,而使血液歸經,則帶下可除。止其帶而使血液內潤,則暮熱掌熱,及唇口乾燥者亦解。究之血裕氣溫,將並數十日不止之利,及裡急腹滿者,可不治而自愈矣。名之曰溫經湯者,血氣得寒則凝,得溫則暢也。以辛溫之薑桂為主,而以善降之半夏、善斂之芍藥佐之,則溫下而適所以去下焦之瘀也。因瘀而肝血阻於血室之絡,以致血不得由血室而外達上供,故下陷而帶下,漸成煩熱乾燥之候。故以芎、麥之上滋者,補上焦之血;膠、歸之下滋者,補下焦之血;而以善行陰陽之丹皮,分走而各注之。所以治暮熱掌熱,唇口乾燥等候也。又血虛氣寒而至於下利,究當責之陽明之腑。故用苦溫之茱萸,甘溫之人參,而托以守中之甘草,則胃腑之陰陽起復,譬之大地春融冰消雪化,田疇氣暖,冰脫濕乾之象,將瘀去而利亦自止矣。婦人少腹寒而不受胎,雖無血瘀,而此湯能溫中以溫下,故亦主之。崩中去血,是非期而暴下;月水過多,指至期而大下,皆中寒失提,下寒失守之候,故兼取諸此也。至期不來,又中虛而精悍不生,下虛而氣血自短所致,故亦取之耳。婦人之月水,名之曰經血者,以其由十二經脈盈滿之氣,從月光之虧損,而瀉下之義也。但其源委,則有兩路:從胃腑發精之根,歷脾、肺、肝、腎,以及於心,凡經過之臟腑,各私取以自潤其經脈者,一也;又肝為血臟,臟中之餘血,由肝絡而內從血室,以外達經絡,與各臟腑所榮經脈之血會成一片者,又一也。此如潮起之象。其少火生氣,潛滋暗長,至三十日,則經脈外滿,而不受兩血之注,遂使外氣平而內氣不長,且外盛者具反注之勢,故氣伏潮落,而十二經脈之血,闔歸血室,而下為月水矣。此係血瘀少腹之肝絡,肝臟內血,欲由血室而外達以養經,因絡阻而不得透過血室,故無期而帶下。我故曰:與妊娠漏血有別,又曰:使血液歸經者此也。

白話文:

溫經湯的解釋

溫經湯的組成是:人參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牡丹皮、阿膠各二兩,麥門冬一升(去心),吳茱萸、桂枝各二兩,半夏半升,甘草、生薑各二兩。

以上十二味藥材,用水一斗(約今2000毫升)煮至三升(約今600毫升),分三次溫服。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婦女少腹(小腹)寒冷,導致長期不孕的情況。同時也能治療崩漏,也就是婦女不正常的出血,像是血崩、經血過多或月經不來等問題。

對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中溫經湯難解之處的分析

在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中,對於溫經湯的記載最讓人難以理解。因為從問話、回答和方劑的用意來看,似乎沒有連貫性。問話平鋪直敘,敘述症狀雜亂,讓人很難找到問話的重點。回答卻拋開了問話中提到的腹瀉,直接斷定是帶下病(女性陰道分泌物異常),而且忽略了問話中的其他症狀,只取了唇口乾燥這一點來確診。但都沒有說明原因,例如,產後瘀血,為何會導致帶下病?帶下病又為何會導致腹瀉?唇口乾燥明明也是腹瀉傷陰的兼症,為何卻斷定是帶下病?這是一難。

至於診斷,認為是少腹(小腹)瘀血,病症屬於帶下,病位在下焦(腹部下部)。但為什麼診斷卻從上焦的唇口乾燥下手?湯劑名為溫經,說溫經可以去除瘀血還說得通,但說溫經可以同時去除帶下病,這又是什麼道理?而且原文明明以唇口乾燥為依據,處方卻用了吳茱萸、生薑、桂枝等藥材,這些藥性溫燥,不是會讓唇口更乾燥嗎?這又是什麼道理?問話中的症狀是那樣,主治卻是這樣,難道張仲景(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作者)就完全不考慮腹瀉不止的問題了嗎?還是有什麼更深奧的道理呢?這就是第二難。

這是第三難,難怪歷代注釋家都無法解釋清楚。其實問話的重點在於,問的是五十歲左右婦女的疾病。這個年紀的婦女,天癸(指女性的生育能力)已經衰竭,地道(指女性的生殖系統)不再通暢。應該拋開經血和生育問題,單純考慮腹瀉這個病症,判斷它是寒性還是熱性。腹瀉的原因有很多,寒熱病因不同,表現也不同。現在腹瀉持續數十日不止,很像中焦(脾胃)虛寒,失去運化功能,以及下焦虛弱,沒有固攝能力。但久瀉可能會導致發熱,因為陽氣有起伏的機會。可是到了傍晚就發熱,而且腹瀉不止,這又不能單純歸咎於虛寒了。而且,少腹(小腹)裡急(感覺急迫想排泄)且下墜,腹部脹滿且痞塞(阻塞感),又像是體內有陰寒。但手掌發熱,唇口乾燥,又像是體內有陽熱。這種腹瀉,到底是寒還是熱,要怎麼判斷?

帶下病,如果依照妊娠門(妊娠相關的章節)的兩條記載來分析,應該是指赤帶,也就是帶有血絲的陰道分泌物,而不是指白帶(白色的陰道分泌物)。瘀血不去除,就會導致帶下病。雖然妊娠漏血(懷孕期間陰道出血)的注解很詳細,但這裡的帶下病和妊娠漏血還是有區別的。因為妊娠的出血是無法進入子宮,從血室(女性生殖系統的通道)排出。而這裡的帶下病,是肝血的經絡被瘀血阻礙,無法進入血室,所以才會從下部排出。

所以回答雖然考慮了諸多症狀,層層分析,卻專門從婦女的角度、從婦女年過五十的角度來判斷。腹瀉數十日,裡急腹滿,都像是寒性的表現;傍晚發熱,手掌發熱,又像是陰虛的熱性表現。寒熱症狀不應該同時出現。而且,嘴唇屬於脾,口屬於肺,唇口乾燥,應該是熱性腹瀉的表現,但又和腹瀉數十日不止、裡急腹滿的症狀不相符,這些症狀不應該同時出現。因此判斷,她平日就患有赤帶病,導致脾肺虧損,所以唇口乾燥。血液虧竭,所以手掌發熱,傍晚發熱。血虛的人,氣就會偏寒,所以腹瀉數十日不止,裡急腹滿。因為她是婦女,所以判斷她小腹有瘀血。因為她年過五十,所以判斷她不是現在才有的瘀血,而是曾經半產(流產或小產)留下的舊病。

所以治療不應該從腹瀉著手,而應該先去除瘀血,讓血液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,這樣帶下病自然就會消失。止住帶下病,讓血液滋潤身體,傍晚發熱、手掌發熱以及唇口乾燥等症狀就會緩解。如果血液充足,氣血調和,腹瀉數十日不止以及裡急腹滿的症狀,不用治療也能自癒。之所以稱為溫經湯,是因為血氣遇寒會凝滯,遇溫則暢通。用辛溫的生薑和桂枝為主藥,加上具有降逆作用的半夏,以及收斂作用的芍藥為輔佐,這樣溫下焦的藥物恰好可以去除下焦的瘀血。因為瘀血阻礙了肝血進入血室的通道,導致血液無法向上供給,所以才會下陷形成帶下病,逐漸出現發熱和乾燥的症狀。所以用川芎、麥門冬等滋補上焦的藥材來補充上焦的血液,用阿膠、當歸等滋補下焦的藥材來補充下焦的血液,再用善於運行陰陽的牡丹皮來將藥力輸送到各個部位,這樣就能治療傍晚發熱、手掌發熱和唇口乾燥等症狀。

血虛氣寒導致腹瀉,最終要歸咎於陽明(胃腸)的功能失調,所以用苦溫的吳茱萸和甘溫的人參,再加上守護中焦的甘草,讓胃腸的陰陽恢復正常,就像大地回春,冰雪消融,田野溫暖,冰霜融化,濕氣散去一樣。瘀血去除後,腹瀉自然也就停止了。婦女小腹寒冷導致不孕,雖然沒有瘀血,但這個方子可以溫補中下焦,所以也適用。崩漏(非月經期的出血)和經血過多,都是因為中焦虛寒,無法提攝,下焦虛寒,無法固守。所以這個方子也能治療這些問題。月經不來,是因為中焦虛弱,精血不足,下焦虛弱,氣血不足,所以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。婦女的月經之所以稱為經血,是因為它來自十二經脈盈滿的氣血,並隨著月亮盈虧而流出。

月經的來源有兩個途徑。一個是從胃腑產生精微物質,經過脾、肺、肝、腎到達心臟。凡是經過的臟腑都會各自吸收一部分來滋養自身的經脈。另一個是肝臟是藏血的器官,肝臟中剩餘的血液會從肝絡進入血室,然後輸送到經絡,和各臟腑滋養經脈的血液匯合。這就像潮汐一樣,少火產生陽氣,潛滋暗長。到了三十天,經脈外滿,無法再接受血液的注入,這樣外氣平伏,內氣不再增長,而且外盛的血液會產生反向流動的趨勢,所以氣伏潮落,十二經脈的血液就會回到血室,向下形成月經。這是因為少腹瘀血阻塞了肝絡。肝臟內的血液想從血室向外輸送以滋養經脈,卻因為阻塞無法通過血室,所以才會不按時的帶下。這就是我說的,它和妊娠漏血不同,也是我說的,要讓血液回到正確的運行軌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