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(3)

1.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

產後風,續續數十日不解。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雖久,陽旦湯症續在耳,可與陽旦湯。產後多汗中風,致成痓病者常也;然亦有平日津液不甚虛,故但病風而不成痓者。數十日不解,即下文頭痛惡寒,及有熱汗出等候,陽旦之本症也。心下悶乾嘔,胃氣虛寒痞塞之應,陽旦之兼症也。言雖隔數十日之久,風因尚在,仍可與陽旦湯。名義解見傷寒論。但有心下悶,及乾嘔之兼症,當於原湯加姜半為合。曰可與陽旦,以文例推之,其減半之輕劑,以薄發之耶?觀於數十日不解,猶與此湯,則初續風,及續風而病痓者,俱不外此湯可見矣。

產後,中風發熱,面正赤,喘而頭痛。竹葉湯主之。

竹葉湯方

竹葉(一把) 人參(一兩) 附子(一枚炮) 桂枝(一兩) 葛根(三兩) 防風(一兩) 桔梗(一兩) 甘草(一兩) 生薑(五兩) 大棗(十五枚)

上十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二升半,分溫三服,溫覆使汗出。頸項強,用大附子一枚,破之如豆大煎藥。揚去沫。嘔者,加半夏半升洗。

此條之中風,與前條不同。前條為風邪單在太陽經表,其陽明胃腑,雖自虛寒,而風邪未經傳入之候,故主陽旦本湯,以解太陽之風;而愚謂加姜半以溫降之,而悶嘔並愈者是也。此條之中風,因其人之陽氣,本自虛寒,故風從太陽中入,即乘虛而傳陽明之經腑,且聚有水氣在胃,而太陽尚未罷之候也。太陽未罷,故頭痛不止;胃腑受陽邪而化虛熱,面為陽明之應,故正赤;水氣聚於胃而上熏,肺性惡濕而其竅不利,故喘。兩陽之邪,以陽虛而不推之出表,故發熱也。諸症會心了了,則湯意之一絲不紊者自見矣。本湯中之葛根、桂枝、甘草、薑棗,即陽明經之葛根湯。葛根湯意,原所以借胃中之水氣,行為解肌之汗,而不傷胃液者,故以之為主。胃中屬虛熱,非苦寒所宜,故但君清涼之竹葉,以輕散之。陽氣虛寒,不能送邪出表,故兩用參、附以溫補之。風邪水氣,兩相怫鬱,故加桔梗,以開提之。產後既虛,又溫覆以取汗,恐去風而復為風所襲,故加防風,以固密之。頸項強者,為陽氣之柔者不能養筋,故易大附子而助其兼力也;其曰用者,蓋以大附換本方之小者,而非另加之謂。揚去沫者,附性上行,而沫尤甚,揚之去沫,欲亂其上行之性,而並防其助面赤而致嘔也。半夏降逆,故於嘔者加之。首條明列產婦三病,鬱冒、便難,已詳二條、六條;至七八兩條,明言中風而全不及痓,以痓病之症治,詳本門故耶。

婦人乳中虛,煩亂咳逆,安中益氣。竹皮大丸主之。

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(二分) 白薇(一分) 桂枝(一分) 石膏(二分) 甘草(七分)

白話文:

產後風病

產後如果風邪持續數十天不消退,會出現頭微微疼痛、怕冷、時而發熱、胸口悶、想乾嘔的症狀,即使出汗很久,仍然是「陽旦湯」證的表現,可以使用陽旦湯治療。產後多汗容易因中風而導致痓病(抽搐)是很常見的,但也有些人平時體液沒有很虛弱,所以只會出現中風的症狀而不會發展成痓病。如果病症持續數十天不見好轉,出現像後面提到的頭痛、怕冷、發熱、出汗等情況,都屬於陽旦湯的根本證狀。而胸口悶和乾嘔則是胃氣虛寒、氣機阻滯的兼帶症狀。即使病程已經過了數十天,只要風邪還在,仍然可以使用陽旦湯治療。關於陽旦湯的詳細解釋,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。如果兼有胸悶和乾嘔的症狀,應該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生薑和半夏來調理。原文說「可與陽旦」,按文義推斷,可能是指用藥量減半的輕劑來疏散風邪。從病程數十天還可以使用此方來看,無論是剛開始出現風邪,還是風邪持續發展成痓病,都可以使用此方。

產後中風發熱

產後中風發熱,臉色潮紅,喘氣且頭痛,應使用「竹葉湯」治療。

  • 竹葉湯的配方: 竹葉(一把)、人參(一兩)、炮附子(一枚)、桂枝(一兩)、葛根(三兩)、防風(一兩)、桔梗(一兩)、甘草(一兩)、生薑(五兩)、大棗(十五枚)。
  • 煎煮方法: 將以上十味藥材加水一斗煮,煮取二升半。分三次溫服。服用後要溫覆蓋身體以幫助發汗。如果出現頸項僵硬,則要加大附子的用量,用一枚大附子,掰成豆粒大小煎藥,並撈去藥液表面的泡沫。如果出現嘔吐,則要加入半夏半升(洗淨)。

這裡說的中風,和前面提到的不同。前文的中風是風邪單純停留在太陽經表,雖然陽明胃腑有些虛寒,但風邪還沒有傳入的跡象,所以使用陽旦湯本方來解除太陽經的風邪。我認為,加入生薑和半夏溫降胃氣,就可以治好胸悶和嘔吐的症狀。而這裡說的中風,是因為患者本身陽氣虛寒,所以風邪從太陽經侵入,就直接乘虛傳入陽明經腑,而且胃部積聚了水氣,同時太陽經的病症還沒完全解除。太陽經的病症沒有解除,所以頭痛不止;胃腑受到陽邪而化為虛熱,面部是陽明經所主的部位,所以臉色潮紅;水氣聚集在胃部向上熏蒸,肺臟不喜歡潮濕,呼吸功能受到影響,所以出現喘氣;陽氣虛弱無法將邪氣排出體表,所以發熱。仔細分析這些症狀,就會明白這個湯方的用意。此方中的葛根、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其實就是陽明經的葛根湯。葛根湯的用意是借用胃中的水氣,使之發散成汗,達到解肌的目的,而且不會損傷胃液。所以用它們為主藥。胃中虛熱,不宜使用苦寒的藥物,所以只用清涼的竹葉來輕輕地散熱。陽氣虛寒,不能將邪氣推出體表,所以同時使用人參和附子來溫補陽氣。風邪和水氣相互阻滯,所以加入桔梗來開通氣機。產後身體虛弱,又需要溫覆蓋身體幫助發汗,擔心發汗時再感受風邪,所以加入防風來加強固表的作用。如果出現頸項僵硬,是因為陽氣虛弱不能濡養筋脈,所以要加大附子的用量來增強溫陽的力度。這裡說的「用」,是指用大附子代替原方中的小附子,而不是額外加入。要撈去藥液的泡沫,是因為附子藥性上行,而且泡沫更甚,撈去泡沫是為了抑制其上行之性,並防止加重面紅和嘔吐的症狀。半夏可以降逆,所以對於嘔吐的患者,要加入半夏。開篇就明確列出產婦的三種病症:鬱冒、便難,相關的治療在第二條和第六條都有詳細說明,而第七條和第八條主要說明中風,但沒有提及痓病,可能是因為關於痓病的治療方法,在本門的其他篇章有詳細的論述。

婦女產後乳汁不足

婦女產後如果出現乳汁不足、煩躁不安、咳嗽氣逆,應該用「竹皮大丸」來安中益氣。

  • 竹皮大丸的配方: 生竹茹(二分)、白薇(一分)、桂枝(一分)、石膏(二分)、甘草(七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