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(3)
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(3)
1.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
婦人懷妊六七月,脈弦,發熱,其胎愈脹,腹痛惡寒者,少腹如扇。所以然者,子藏開故也。當以附子湯溫其藏。(方缺)
婦人懷妊,除少陰君主之官,其經氣血不堪供應胞胎。手太陽與心經為表裡,隨心為主,故俱不養胎外,其餘經脈逐月掄滋。故一月始胚,足厥陰肝脈養之;二月始膏,足少陽膽脈養之;三月始胞,手厥陰心包脈養之;四月形體成,手少陽三焦脈養之;五月能動,足太陰脾脈養之;六月筋骨立,足陽明胃脈養之;七月毛髮生,手太陰肺脈養之;八月臟腑具,手陽明大腸脈養之;九月穀氣入胃,足少陰腎脈養之;十月諸神備,足太陽膀胱脈養之,即產矣。
妊娠六七月,是胃與肺養胎之候。胃為悍氣之源,肺司諸氣之總;二者化醇,則陽氣之柔者養筋,而脈不瘦削弦急。陽虛故脈弦也。又裡寒,則逼微陽於外,故發熱。里陽充滿而包裹胎氣,則胎氣受持而相安於不覺;陽虛而失包裹之用,故其胞縱放,而殊覺愈脹也。腹痛者,裡寒之應;表虛,故惡寒也。少腹如扇,言少腹中如以冷風扇入之狀,正陽氣失守,而不能溫胎之應也。
子藏開者,非子藏開解之謂。蓋陽主護衛周密之用,陽虛而不護不密,故曰開也。附子辛鹹溫熱,辛以散寒,鹹以潤下,溫熱以補助陽氣,故可為下焦子藏之溫藥也。原方雖缺,以鄙意擬之,或以附子為君,而加肉桂、芍藥,及當歸、茯苓之類耶?蓋肉桂為皮,其性內裹,能伏表熱以溫里;芍藥酸斂,其性內行下走,能引桂附直至子藏。且氣因於血,氣虛者,血必虛,故加溫經補血之當歸;又內寒者多聚水,故加茯苓以滲泄耳。並附於此,以正高明。
或曰:「六月胃脈養胎,七月肺脈養胎,二經所喜辛甘溫暢,似於乾薑、甘草無忤乎?」
師曰:「婦人有漏下者,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,有妊娠下血者。假令妊娠腹中痛,為胞阻,膠艾湯主之。」
膠艾湯方 阿膠(二兩) 艾葉(三兩) 當歸(三兩) 芎藭(二兩) 芍藥(四兩) 乾地黃(三兩) 甘草(二兩)
上七味,以水五升,清酒三升合煮,取二升,去滓內膠,令消盡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不瘥,更作服。此辨胞阻之症治也。言婦人血症種種不同,即妊娠下血,尚有各別;必下血而腹痛,然後謂之胞阻,勿誤認誤治也。
漏下是臨經不暢,經後陸續見紅,如滲漏之狀,故曰漏下,即二條所謂癥痼害,而漏下不止是也。此就未妊者而言,故曰婦人。半產後下血不絕,婦人雜症十一條曰:「寸口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;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;虛寒相摶,婦人則半產漏下。」是半產之故,由於上焦氣減不能提摯,下焦血虛不能固守之所致,則產後之下血不絕,益可知矣。妊娠下血不止胞阻,其胎動胎漏,雖已詳二條注;但胎動之故,除心肺間之天氣上空,不能下提,以致自陷自脫,如瓜果無力而萎黃落蒂之外,余皆登高臨深,彎腰扭體,以內傷其胎,如瓜果之突遭冰雹、風搖而落者,故其血由子藏而下,而其症重也。若胎漏之故,其因不外三者:氣虛失提,亦漏中之一;癥痼,二也;胞阻,三也。夫氣虛失提,猶為易辨;獨癥病胞阻,分別甚微,不可不察也。
癥病為氣血尚能養胎,特胎絡為死血所逆,失其入胎之路而下,故桂苓丸惟去癥而不補血者此也。胞阻為胎絡並無郁瘀,特其血室中氣血兩虛,而自阻其養胎之妙,故名胞阻。血虛失養,故腹痛;氣虛失守,故下血。此本湯大補其血,而並溫其氣,且絕不用破癥之藥者,又可證也。
湯意合膠、歸、芎、地而全用者,以阿膠之皮性善外走,芎藭之攛性善上走,所以滋十二經脈之血,而內注血室也。以當歸之直根者深入厥陰,以地黃之黑色者下入少陰,所以滋肝腎陰藏之血,而浮注血室也。然後重用行陰之芍藥以統御之,則由血室而漸可灌溉胞胎矣。艾味辛苦,而氣性溫浮;蓋辛能利入胞之絡,苦能堅下脫之血;氣溫性浮,得甘浮之甘草以為副,則又能養氣而上提其血矣。酒性溫潤浮行,溫則為艾葉、甘草之使,潤則為膠、歸、芎、地之臣;浮以固脫,行以走滯。且醇酒味厚生熱,清酒薄則生氣,將並氣虛失提之漏血者,亦可主治也。
白話文:
婦女懷孕六七個月時,如果脈象呈現弦象,且發燒,胎兒感覺越來越脹大,並出現腹痛、怕冷等症狀,會感覺到下腹部像扇子一樣散開,這是因為子宮的開口擴張所導致的。應該用附子湯來溫暖子宮。(但此方已失傳)
婦女懷孕後,除了少陰腎經主導的機能外,其他經脈的氣血都不足以供應胎兒的生長。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互為表裡,以心經為主導,因此這兩條經脈都不養胎。其他經脈則按月輪流滋養胎兒。第一個月,胎兒開始形成胚胎,由足厥陰肝經滋養;第二個月,胎兒開始形成膏脂,由足少陽膽經滋養;第三個月,胎兒開始形成胞胎,由手厥陰心包經滋養;第四個月,胎兒的形體逐漸成形,由手少陽三焦經滋養;第五個月,胎兒開始能活動,由足太陰脾經滋養;第六個月,胎兒的筋骨開始建立,由足陽明胃經滋養;第七個月,胎兒的毛髮開始生長,由手太陰肺經滋養;第八個月,胎兒的臟腑開始具備,由手陽明大腸經滋養;第九個月,胎兒可以吸收穀物的營養,由足少陰腎經滋養;第十個月,胎兒的各項機能都完備,由足太陽膀胱經滋養,然後就分娩了。
懷孕六七個月時,是胃經與肺經滋養胎兒的階段。胃是強健之氣的來源,肺是主管全身氣機的樞紐。當兩者正常運作時,會產生溫和的陽氣來滋養筋脈,使脈象不會變得細弱、弦緊。如果陽氣虛弱,脈象就會呈現弦象。另外,體內寒冷會迫使虛弱的陽氣浮散到體表,所以會發燒。體內陽氣充足可以包覆胎氣,讓胎兒安穩地成長。但如果陽氣虛弱,失去包覆作用,胎兒就會顯得過於脹大。腹痛是因為體內寒冷所導致,怕冷是因為體表虛弱。感覺下腹部像扇子一樣散開,是形容下腹部感覺到像冷風吹入一樣,這是因為陽氣失去保護作用,無法溫暖胎兒所致。所謂「子藏開」,並不是指子宮的開口打開,而是指陽氣不足,無法周密保護,才說子宮開了。附子性味辛鹹溫熱,辛散寒氣,鹹潤下焦,溫熱則可以補充陽氣,所以可以作為溫暖下焦子宮的藥物。雖然原方已失傳,但依我的想法,或許可以用附子作為主藥,再加入肉桂、芍藥、當歸、茯苓等藥材。肉桂的特性是向內收斂,可以平息表面的虛熱,溫暖內部;芍藥味酸能收斂,性質下行,可以引導肉桂、附子的藥性到達子宮;而氣虛會導致血虛,所以加入溫經補血的當歸。此外,體內寒冷的人通常容易積水,所以加入茯苓來滲濕。以上是我個人的見解,希望可以得到高明的指正。
有人問:六個月是胃經養胎,七個月是肺經養胎,這兩條經脈喜歡辛甘溫潤的藥性,用乾薑、甘草等藥物應該沒有衝突吧?
醫生說:婦女有漏下(經期之外少量出血)的狀況,或是小產後持續出血不止,或是懷孕期間出血,如果懷孕時腹部疼痛,就表示是胞阻(胎兒被阻礙),可以用膠艾湯來治療。
膠艾湯的組成為:阿膠(二兩)、艾葉(三兩)、當歸(三兩)、川芎(二兩)、芍藥(四兩)、乾地黃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。
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五升、清酒三升混合煎煮,煮取二升後去除藥渣,放入阿膠使其融化,再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,如果沒改善,再煎服。這是用來治療胞阻的方子。
婦女的出血問題有很多種,即使是懷孕出血,情況也有不同。必須是出血且伴隨腹痛,才能稱之為胞阻。不要誤判而錯誤治療。漏下是指經期不順暢,月經結束後仍陸續有少量出血,像滲漏一樣。這就是第二條所說的「癥痼害」導致的漏下不止。這是針對未懷孕的婦女而言。小產後出血不止,婦女雜病第十一條說,寸口的脈象呈現弦而大,弦代表氣衰減,大代表空虛,衰減代表寒,空虛代表虛弱,虛寒交錯,婦女就會發生小產後漏下的情況。這是因為上焦的氣虛弱,無法提舉;下焦的血虛弱,無法固守,才會導致小產後持續出血。懷孕出血不止,是胞阻,其胎動胎漏(懷孕期間出血)的狀況,雖然在第二條的註解中已經詳細說明,但胎動的原因,除了心肺間的氣不足,無法下提,導致胎兒自行脫落之外,其餘都是因為高處跌落、彎腰扭身等外力,內傷到胎兒,像瓜果被冰雹打到或被風吹落一樣,導致血從子宮流出,而且病情較重。至於胎漏的原因,不外乎三種:氣虛導致提舉無力、癥痼(瘀血腫塊)以及胞阻。氣虛導致提舉無力,比較容易辨別。只有癥病和胞阻,比較難區分。必須仔細分辨。
癥病是指氣血還能滋養胎兒,只是胎盤的血管被死血阻礙,無法讓養分進入胎兒,才會造成出血,所以桂苓丸的功效是去除癥痼,而不補血。胞阻是指胎盤的血管並沒有瘀血,而是因為血室的氣血兩虛,自身阻礙了胎兒的吸收,所以稱為胞阻。血虛無法滋養胎兒,所以腹痛;氣虛失去固守的能力,所以會出血。本方主要的功能是大補氣血,並溫暖氣機,而且絕對不使用破瘀的藥物。這可以證明胞阻與癥病的不同。膠艾湯完全使用了阿膠、當歸、川芎、地黃這四味藥,是因為阿膠的特性是向外走竄,川芎的特性是向上走竄,因此可以滋養十二經脈的血液,注入血室;當歸的根部是向下深入厥陰經,地黃的黑色可以向下進入少陰經,滋養肝腎陰藏的血液,灌注到血室。然後再重用芍藥來統御它們,就可以讓血室逐漸滋養到胎兒。艾葉味辛苦,性質溫浮,辛能疏通進入胞胎的血管,苦能堅固將要脫落的血,氣溫性浮,配合甘甜且具浮升作用的甘草,可以養氣並上提血氣。酒性溫潤浮行,溫可以作為艾葉、甘草的藥引,潤可以作為阿膠、當歸、川芎、地黃的輔助,浮可以固脫,行可以疏通阻滯,而且純酒味道醇厚可以產生熱能,清酒則可以產生氣,因此也可以用來治療氣虛導致提舉無力的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