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8)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8)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二十六條:夫六腑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,上氣,腳縮;五臟氣絕於內者,利不禁。下甚者,手足不仁。此總言下利之死症重症,為後文二十七、三十八、兩條之綱領也。腑臟兩氣字,俱指陽氣而言;因人身以陽氣為生死之根蒂故也。六腑行五臟之氣,而主充貫之用;腑氣外絕,則充貫無根。手足為陽氣之末,故先寒。又腑氣自絕,不但不能充貫,而且有上散下脫之勢;上散,故其胸中之氣,但上浮而不下納;下脫,故其腳下之氣,有上縮而不下伸矣。五臟藏六腑之氣,而主提挈之神;臟氣內絕,則提挈無力。腸胃失關鍵之權,故利不禁。此下利者,以手足寒、上氣腳縮、及不禁者,為死候也。下甚兩句,又就上文之死症,而言下犯之重症。因下甚,有似於臟絕;手足不仁,有似於腑絕,而實有分辨故也。蓋下甚者,或傾腸倒肚而泄注有勢,或連三帶五而遍數有度之謂。若不禁,則肛門不收,宛如漏下者是也。又手足不仁,是氣虛於內,而靈醒之妙用外微;手足寒,是火熄於中,而照耀之餘溫退氣。於此而失辨,不致誤為臟腑垂絕而棄之者,幾希矣。
二十七條:下利,脈沉弦者下重;脈大者為未止;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。雖發熱,不死。
文見厥陰並注。
二十八條:下利,手足厥冷,無脈者,灸之不溫。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死。
經注俱見厥陰。
二十九條: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。
此少陰正文,注詳其下。但人下利,當看反面,如雲趺陽負少陰者為逆。以少陰負趺陽,無利下之症故也。
三十條:下利,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,令自愈。
三十一條:下利,脈數、有微熱、汗出,令自愈。設脈緊,為未解。
三十二條:下利,脈數而渴者,令自愈。設不瘥,必圊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
以上三條,俱見厥陰注並見。但在厥陰,合三條作一條耳。
三十三條:下利,脈反弦、發熱、身汗者,自愈。
反弦,對前二十七條沉弦而言。蓋謂下利之脈,本當沉弦;以弦脈為虛寒、為拘急之應;沉為向里向下之應。夫以虛寒拘急之氣,向里向下,豈非泄利而下重乎?今不利而其脈弦則弦矣;但應沉反浮,故曰反弦也。脈得反弦,則下利之邪,有上浮外散之機致;合之發熱身汗,則脈症相對,邪從汗解,復何下利之不自愈哉?門人問曰:「下利而脈反弦,若不發熱身汗者,將奈何?」答曰:「必見嘔逆。」又問:「下利脈反弦,發熱而身不汗者,又奈何?」答曰:「久則為瘧矣。」曰:「治之何如?」曰:「主小柴胡湯,而因症以為進退,則得矣。」
三十四條:下利氣者,當利其小便。
此與後文五十條之氣利,不同。下利氣者,水泄下利,而兼失氣之謂;是下利為主病,而失氣為兼症也。利小便,則水氣從小腸而滲走膀胱,故下利可止。其小腸之氣,與水俱行,而隨機化去;故大腸之失氣,亦可止矣。若五十條之氣利,為氣陷腸滑,而溏垢因氣俱出;是氣陷為主病,而腸滑之似利者,為兼症也。訶黎勒,溫暖固澀;溫暖,則升陷以理氣;固澀,則托滑以除利。粥飲和而頓服,使留戀於胃,而下提大小腸之陷滑耳。此曰下利氣,彼曰氣利;其敘症先後之次,即斷病重輕之案也。
白話文:
嘔吐、噦逆、下利等疾病的脈象和症狀治療 第十七
二十六條
如果六腑的陽氣向外耗竭,會出現手腳冰冷、氣往上衝、腿腳蜷縮等症狀。如果五臟的陽氣向內耗竭,則會出現腹瀉不止的狀況,嚴重時甚至會手腳麻木。這段話總體描述了腹瀉的死亡和重症徵兆,也為後面的第二十七條和第三十八條做了總綱。這裡所說的「腑臟兩氣」指的是陽氣,因為人體的生死根本在於陽氣。六腑負責運行五臟的氣,並且有充實貫通的作用。如果腑氣向外耗竭,就無法充實貫通,手腳是陽氣的末端,所以會先感到寒冷。而且腑氣耗竭不僅不能充實,還會有氣向上散失、向下脫落的趨勢。向上散失,所以胸中的氣只往上浮動,無法向下沉降;向下脫落,所以腳下的氣會向上蜷縮,無法向下伸展。五臟儲藏六腑的氣,並且有提挈的作用。如果臟氣向內耗竭,就會提挈無力,腸胃失去把關的作用,所以會腹瀉不止。如果腹瀉患者出現手腳冰冷、氣往上衝、腿腳蜷縮以及腹瀉不止等症狀,就是危險的徵兆。後面說的「下甚」是針對前面講述的死亡徵兆,指出腹瀉更加嚴重的狀況。因為腹瀉嚴重,有類似於臟氣衰竭的情況,手腳麻木有類似於腑氣衰竭的情況,但實際上兩者是有區別的。所謂的「下甚」,可能是指腹瀉如傾盆大雨般猛烈,或者多次腹瀉,且有一定次數。而「不禁」是指肛門無法控制,像是漏水一樣。至於手足麻木,是因為體內氣虛,導致感覺遲鈍,手足冰冷,是因為體內陽氣衰微,導致溫暖不足。如果無法區分,可能會誤以為臟腑功能衰竭而放棄治療,這就非常危險了。
二十七條
腹瀉,如果脈象沉而弦,表示腹瀉很嚴重;脈象洪大,表示腹瀉還沒有停止;脈象微弱而數,表示腹瀉快要自己停止。即使有發熱,也不會危及生命。
(詳細內容見厥陰篇的註解)
二十八條
腹瀉,如果手腳冰冷,沒有脈搏,用艾灸也沒有溫熱感,而且脈搏無法恢復,反而出現輕微的喘氣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
(詳細內容見厥陰篇的註解)
二十九條
少陰脈可以摸到,而趺陽脈較弱,這是順利的表現。
(這是少陰篇的正文,詳細的註解在後面。但是人們腹瀉時,應該看反面,例如說趺陽脈盛而少陰脈弱,這是逆反的表現,因為少陰脈盛而趺陽脈弱時,不會出現腹瀉。)
三十條
腹瀉,有輕微發熱並且口渴,脈象虛弱,這種情況會自行痊癒。
三十一條
腹瀉,脈象快,有輕微發熱,出汗,這種情況會自行痊癒。如果脈象緊,表示病情還沒有解除。
三十二條
腹瀉,脈象快並且口渴,這種情況會自行痊癒。如果沒有好轉,一定會出現膿血便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。
(以上三條,都可以在厥陰篇的註解中找到,但是在厥陰篇中,這三條合併成了一條)
三十三條
腹瀉,脈象反而出現弦,有發熱和出汗的症狀,會自行痊癒。
所謂的「反弦」,是針對前面第二十七條的沉弦而言。因為腹瀉的脈象本應該是沉弦,弦脈表示虛寒,表示拘急,沉脈表示向裡向下。如果虛寒拘急的氣向裡向下,不就是腹瀉而且病情加重的表現嗎?現在腹瀉,但是脈象是弦脈,但應該沉的卻反而浮起來了,所以說是「反弦」。如果脈象出現反弦,表示腹瀉的邪氣有向上向外散的趨勢,加上發熱和出汗的症狀,就是脈象和症狀相互應對,邪氣可以通過汗液排出,腹瀉自然就會自行痊癒。有人問:如果腹瀉而且脈象出現反弦,但沒有發熱和出汗的症狀,該怎麼辦?回答說:一定會出現噁心嘔吐。又問:如果腹瀉,脈象出現反弦,有發熱但沒有出汗,又該怎麼辦?回答說:時間長了就會變成瘧疾。問:該如何治療?回答說:應該使用小柴胡湯,並且根據具體症狀來調整藥物,這樣就可以了。
三十四條
因為氣而導致腹瀉的人,應該利小便。
(這和後面的第五十條的「氣利」不同。這裡說的「下利氣」是指因為水液下泄而導致的腹瀉,同時伴隨排氣的狀況。這是以下利為主病,排氣是兼帶的症狀。利小便可以使水液從膀胱排出,所以腹瀉可以停止。小腸的氣會隨著水液排出,因此大腸的排氣也可以停止。而第五十條的「氣利」是指氣下陷導致腸道滑脫,而使得糞便隨著氣一起排出,這是以氣下陷為主病,滑脫腹瀉是兼帶的症狀。訶黎勒性溫熱,可以固澀。溫熱可以升提下陷的氣,固澀可以止住腹瀉。用粥調和後立即服用,使藥物留在胃中,並向下提升大小腸的下陷滑脫。這條說的是「下利氣」,而第五十條說的是「氣利」,它們描述症狀先後的順序,就是判斷病情輕重的依據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