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7)
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
此言胃寒之氣,上浮心下,以及胸中之症治也。蓋謂胃居中土,為熏育上焦,控制下焦之關鍵。胃中自寒而陰沁;則肺氣畏縮而不下引,故似喘;然而肺管未塞,故不喘。膈氣飄忽而不安頓,故似嘔;然而膈非本病,故不嘔也。其胃無陽光以熏育上焦之候如此。

又胃中自寒而招侮;則肝氣縱送而嘗上勝,故似噦;然而肝非首難,故不噦也。其胃中陰翳而吸受下焦之候,又如此。

但覺從胸至心,徹上徹下,而不可指著,憒憒然無可奈何,而不能名狀者;蓋因上焦之氣,受之陽明之腑;今胃寒,而陽氣失根株之依輔;譬之兵凶饑饉,窮黎有流亡無策之象也。但此條之症,為寒因特重;故似喘似嘔似噦;逆氣較輕,故不喘,不嘔,不噦;而方意亦多用辛溫之生薑為君,減用辛降之半夏為佐;其立言立方之妙,概可知矣。

門人問曰:「胃寒而上沁下吸,溫之降之,固為正治;其溫胃而不用甘草者何也?」

答曰:「生薑辛溫而性善走;取汁用之,則過嗓即發,是所以溫上焦之似喘似嘔也;配半夏以降之,則辛溫之性漸漸下沉,是溫胃之外,尤欲以辛勝肝,而並治其下焦之欲噦;故於甘草之守中者無取焉。」

二十四條:乾嘔噦,若手足厥者,橘皮湯主之。

橘皮湯方:橘皮(四兩),生薑(半斤)。

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下咽即愈。

此及下文凡兩條,言噦症之治例也。「乾嘔噦」,猶云噦而乾嘔之義;蓋胃寒不能御下,肝氣從而勝之,故噦;然木邪上逆,必經少陽之部,故並見乾嘔矣。又胃陽虛而下招肝木之寒逆;則其氣既不外貫,而且至陰之氣代為行令,故手足厥也。以辛溫宣發之生薑為君,辛溫沉降之橘皮為佐;蓋性溫所以專暖胃陽,而味辛所以兼平肝逆;則嘔噦厥逆,有不立愈者乎?

二十五條:噦逆者,橘皮竹茹湯主之。

橘皮竹茹湯方:橘皮(二斤),竹茹(二升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五錢),生薑(半斤),大棗(三十枚)。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「逆」者,即上條手足厥之互詞,且兼逆氣上衝在內;以湯意按之,此與上條之症頗同而較重者。蓋上條為胃寒而下招肝侮,是肝無倡亂之罪,特以胃寒而吸之所致;故橘皮湯主生薑以重責胃寒,佐橘皮以輕責肝逆也。此條之胃寒,既比上條為甚,而尤多胃虛一症;旦肝中寒逆,原有上犯之勢;是肝逆為首惡,而胃中虛寒而不能守禦,罪止為從耳;故本條之橘皮竹茹湯主橘皮而重責肝逆,佐生薑以兼責胃寒,佐人參以並責胃虛也。竹茹具肌肉之象,而通上下之節者;用以為使,是欲其佐參姜以達陽明之氣,佐橘皮以通厥陰之逆,故加之也。然後以大棗、甘草抬高諸藥,令其從上歷中,復從中至下,而漸收沉降溫補之功效也。

本草載前人論橘皮,辛苦而溫,謂是脾肺氣藥,遂以消痰下氣實之。夫謂之氣藥固矣;至以為專走脾肺則非也。愚按橘之物理:不特凌霜變黃,交冬成熟,其性從上降下,得斂伏之氣;且瓣則酸甘,皮則辛辣;酸甘具乙木之陰象而似血液,辛辣具甲木之陽象而主神氣;況諸果之外皮,俱屬包裹收藏之性者乎?則橘皮為厥陰肝經溫降之氣藥無疑。至於從味之辛而走肺,從氣之溫而走脾,不過為經歷之小憩處,而非其性情之所向也;性味溫降而散,故入肺以豁痰,入脾以宣氣者,不過為旁試之小效處,而非其精專之本技也。仲景嘔噦方中,君此之深意,不從可識乎?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講的是因為胃寒導致的各種不適症狀及其治療方法。

胃寒的影響:

胃是身體的中心,負責消化食物,並將營養向上供應到心肺,向下協調大小腸。當胃部因為寒冷而虛弱時,會導致以下情況:

  • 肺氣上逆: 胃寒使得肺氣無法正常下降,產生類似喘息的感覺,但實際上肺部並未阻塞。
  • 膈氣不安: 膈膜(位於胸腔和腹腔之間的肌肉)因為胃寒而飄忽不定,讓人感到噁心想吐,但這並非膈膜本身的問題。
  • 肝氣上衝: 胃寒會引發肝氣上衝,產生打嗝的感覺,但這並非肝臟本身的問題。
  • 胸腹不適: 從胸部到心臟,再到腹部,會感到一種難以描述的不適感,感覺悶悶的,無法指明具體的位置。

這種情況就像國家發生饑荒,人民流離失所一樣,因為胃陽不足,身體失去了正常的運作。雖然症狀看起來像是喘、嘔、噦,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嚴重。治療上,會使用溫熱的生薑來加強胃陽,並搭配少量可以降氣的半夏。

門人的提問與解答:

有人問,既然要溫胃,為什麼不用甘草呢?

回答是,生薑性味辛溫,且藥性走竄迅速,可以快速溫暖上焦,緩解類似喘息和嘔吐的症狀。搭配半夏可以使藥性向下沉降,除了溫暖胃部,還能針對肝氣上衝導致的打嗝。甘草主要是補中氣,在這裡用不上。

嘔噦的治療:

  • 乾嘔噦,手足冰冷: 用橘皮湯治療。這種情況是因為胃寒無法向下,導致肝氣上逆,所以會乾嘔、打嗝。同時因為胃陽虛弱,陽氣無法到達四肢,所以手腳冰冷。方子用辛溫的生薑來溫暖胃部,並用辛溫降逆的橘皮來平息肝氣上逆。

  • 橘皮湯: 橘皮、生薑煮水服用。

  • 噦逆: 用橘皮竹茹湯治療。這裡的「逆」和上一個方子的手足冰冷是同一種情況,加上體內有氣逆上衝。這個情況比前一個更嚴重。

  • 前面一種情況是胃寒導致肝氣上衝,肝並非主要原因,所以用生薑溫胃,搭配少量橘皮平肝。

  • 現在這種情況是胃寒且虛弱,加上肝氣上逆,肝是主要原因,胃只是跟著受影響。所以用橘皮降肝氣,搭配生薑溫胃,再用人參補胃虛。

  • 竹茹的作用是疏通上下氣機,讓藥效更好地發揮,並將陽氣傳達到身體各處。

  • 最後加入大棗和甘草,調和諸藥,讓藥效從上到下,發揮溫補的功效。

橘皮的藥性:

有人說橘皮是脾肺的藥,可以化痰降氣,但這不完全正確。橘皮的特性是從上往下,收斂沉降。橘子的果肉是酸甜的,屬陰,類似血液;橘子皮是辛辣的,屬陽,類似神氣。外皮都有包裹收斂的特性,所以橘皮是溫降的藥,主要針對肝經,它溫降的特性可以散寒氣,也可以平息肝氣上逆。雖然橘皮也能入肺化痰,入脾宣氣,但這並非它的主要功效。張仲景在治療嘔吐的方子中,運用了橘皮這種溫降的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