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6)

回本書目錄
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6)
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內澤瀉,再煮取二升半。溫服八合,日三服。

胃反,本屬寒因。然吐則陰傷,而虛火上動於膈;積飲內熱於胸,故渴欲飲水。不知飲水多,則本病之虛寒與水逆相濟,而吐愈不可止矣。故以茯苓、澤瀉之滲泄者為君,而以培土之白朮佐之;則熱水下滲,而虛火隨之,故渴可除。以桂枝、生薑之辛溫開暢者為主,而以甘浮之甘草配之;則仍從溫補膈氣以暖胃之例,而胃反可除矣。夫吐而內有水飲,極宜半夏;而獨不用者,以症中病渴,而半夏性燥故也。仲景用藥之細密,每如此。

二十一條:吐後,渴欲得水而貪飲者,文蛤湯主之。兼主微風,脈緊頭痛。

文蛤湯方:文蛤(五兩)、麻黃(三兩)、石膏(五兩)、杏仁(五十粒)、甘草、生薑(各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
上七味。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。溫服一升。汗出即愈。

吐後,雖承上條胃反,其實且兼諸吐在內。但曰吐後,則吐已暫止可知;故湯意重責水飲,而不責胃反者此也。此即上條之症,而分別尤在貪飲二字。蓋貪飲是逆熱上提者更甚,而積飲內熱者更多也。夫逆熱積飲,停而不去,以致貪飲;不特水逆而吐將復作,且防變出飲症,而見喘滿腫脹等候,故以治飲為急也。但上條為胃反未止,又表藥多致水逆;故茯苓澤瀉湯,從五苓以利小便之變。此條為吐後而吐止,其渴而貪飲,為逆熱在胸;逆熱者可借水以泄汗,故文蛤湯,從越婢發表之變也。至統以鹹寒拒水之文蛤,副以清肺利氣之杏仁,則越婢之全湯,從文蛤杏仁之化,而發去水之汗,此所以收止渴除煩之功效矣。微風不當脈緊;緊脈為寒為水。今其頭痛,既為風而非寒,則其脈緊,不當責寒而責水矣。但既曰微風脈緊頭痛,是其人平日原有水飲,因中微風而致有表症之頭痛;則其治例,似宜桂枝加朮,即帶渴而貪飲之上症,亦宜加文蛤杏仁於桂枝湯為合;而竟以此湯主之者,蓋以水飲家多屬無汗,而脈緊,終為水性帶寒之診,故非麻黃之疏表散寒不可也。

二十二條:乾嘔吐逆,吐涎沫者,半夏乾薑散主之。

半夏乾薑散方:半夏、乾薑(等分)。

上二味。杵為散。取方寸匕,漿水一升半,煎取七合,頓服之。言乾嘔而因於吐逆者,又於不嘔吐時,而亦嘗吐涎沫,則其寒逆已甚;故主半夏以降逆,乾薑以溫寒也。杵為散者,欲其並服渣質,而少停於胃。煎用漿水,取穀氣之為胃所喜,且以味酸者收逆,又以性涼者為溫藥之反佐耳。

二十三條:病人胸中,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徹心中,憒憒然無奈者,生薑半夏湯主之。

生薑半夏湯方:生薑汁(一升)、半夏(半升)。
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,煮半夏取二升,內生薑汁,煮取一升半。小冷分四服。日三服,夜一服。嘔止停後服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有六味藥。用水一斗(古代容量單位)煮到剩三升,加入澤瀉後再煮到剩二升半。溫熱服用,每次八合(古代容量單位),一天三次。

「胃反」(指胃氣上逆,引起嘔吐)這種情況,原本屬於體內虛寒導致,但是嘔吐會損傷陰液,使得虛火在胸膈部位上竄。體內有積存的痰飲,同時胸中又產生熱,所以會口渴想喝水。但是,如果喝太多水,反而會讓原本的虛寒問題,加上水飲上逆,使得嘔吐更加難以停止。所以,要用茯苓、澤瀉這些可以滲濕利水的藥作為主要藥物,輔以可以健脾的白朮,這樣就能讓體內熱水往下滲,虛火也會隨之下降,口渴就能解除。再用桂枝、生薑這種辛溫、可以開通氣機的藥作為主要藥物,輔以甘草,這樣可以溫補膈部,達到暖胃的效果,胃反的問題就能解決。通常來說,嘔吐且體內有水飲的情況,很適合用半夏,但這裡不用,是因為病症中有口渴,而半夏藥性偏燥。張仲景用藥非常細緻,就像這樣。

第二十一條說,嘔吐後,口渴想喝水而且貪飲的人,可以用文蛤湯來治療。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輕微的風邪、脈象緊繃、頭痛的狀況。

文蛤湯的組成是:文蛤(五兩)、麻黃(三兩)、石膏(五兩)、杏仁(五十粒)、甘草、生薑(各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
以上七味藥,用水六升煮到剩二升,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如果出了汗,病就會好。

嘔吐後,雖然跟上面說的「胃反」有關,但其實它也包含各種嘔吐的症狀。這裡說「吐後」,表示嘔吐暫時停止了,因此這個方子的重點是處理體內的水飲,而不是針對「胃反」。這個情況跟上面提到的很像,但差別在於「貪飲」這兩個字。貪飲表示體內逆熱的情況更嚴重,積存的水飲和熱也更多。體內逆熱和積飲停滯不去,才會導致貪飲。這樣不僅水飲會上逆,嘔吐還可能再次發作,甚至可能轉變成飲證,出現氣喘、腹脹等症狀。所以,當務之急是治療水飲。上面提到的是胃反還沒停止,而許多發汗的藥會導致水飲上逆,所以用茯苓澤瀉湯,效法五苓散來利小便。這裡說的是嘔吐後暫時停止,但口渴貪飲是胸中有逆熱的表現。逆熱可以藉由發汗來宣洩,所以用文蛤湯,效法越婢湯來發表。用性味鹹寒、可以抑制水分的文蛤作為主藥,輔以可以清肺理氣的杏仁,越婢湯的整體藥性,就從文蛤和杏仁的組合來發汗、排除水分,這樣就能達到止渴除煩的功效。輕微的風邪不應該出現脈象緊繃的現象,緊脈通常表示體內有寒或水飲。現在有頭痛,既然是風邪而不是寒邪,那麼脈象緊繃,就不是因為寒邪,而是因為水飲。不過,既然提到有輕微風邪、脈象緊繃、頭痛,表示這個人平時就有水飲,因為感受輕微風邪,而導致出現表症頭痛。那麼治療方法,似乎應該用桂枝加白朮,加上口渴貪飲的症狀,也可以在桂枝湯中加入文蛤和杏仁。但是,這裡卻直接用文蛤湯,是因為體內有水飲的人,多半沒有汗,而脈象緊繃,也屬於水飲帶寒的表現,因此必須用麻黃來疏通表層,驅散寒邪。

第二十二條說,乾嘔、嘔吐、吐出清涎沫,可以用半夏乾薑散來治療。

半夏乾薑散的組成是:半夏、乾薑(等分)。

將這兩味藥搗成粉末,每次取一方寸匕(古代量具),用漿水(米湯)一升半煮到剩七合(古代容量單位),一次服用。這裡說的「乾嘔」是因為嘔吐引起的,在沒有嘔吐的時候,也常常會吐出清涎沫,表示體內的寒邪已經非常嚴重,所以要用半夏來降逆,乾薑來溫散寒邪。把藥搗成粉末,是為了讓藥渣也一起服用,在胃裡停留久一點。用漿水來煎煮,是為了取用米氣,讓胃喜歡,同時用漿水的酸味來收斂逆氣,並且用漿水的涼性來制衡溫熱的藥性。

第二十三條說,病人胸口感覺好像要喘又不是喘,好像要嘔吐又不是嘔吐,好像要打嗝又不是打嗝,內心感到煩亂、不知如何是好,可以用生薑半夏湯來治療。

生薑半夏湯的組成是:生薑汁(一升)、半夏(半升)。

以上兩味藥,用水三升煮半夏到剩二升,加入生薑汁,再煮到剩一升半,稍微放涼後分四次服用,白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嘔吐停止後就可以停止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