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5)
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
十六條: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,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
四逆湯方:附子(一枚生用),乾薑(一兩五錢),甘草(二兩炙)。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,乾薑三兩。

嘔有虛寒、水飲兩症。脈充於陽明之精悍,弱則胃無悍氣可知。加之小便複利,則非水飲而為虛寒之嘔無疑。雖表有微熱,亦是陽熱之應。然與厥症同見,則微熱為胃中虛寒已甚,而微陽外竄之候也。溫之而胃陽來復則生,不復則死。生死相半,故曰難治。以生附、乾薑大辛大熱之品,而總托於守中之甘草,正所以溫胃陽而續其殘照也。文見傷寒論厥陰篇。但在傷寒,是言厥陰寒逆之氣,中凌胃陽,故主此溫胃之外,而尤以味辛者勝木邪也。入此,是言辛甘而溫,為陽明本寒之治例而已。其用意不同者,以嘔而脈弱諸症,有責肝責胃之辨故也。

十七條: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
小柴胡湯方:

柴胡(半斤),半夏(半升),黃芩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。
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嘔因胃中虛寒者居多,故輕易無發熱症。除上條虛陽格於寒而作微熱之外,凡嘔而發熱者,是少陽之逆氣,從兩脅之邊旁而上衝。故嘔且上衝者,必兼外浮,故發熱也。小柴之降逆以止嘔,解肌以退熱,為正治矣。湯意見傷寒少陽。文見厥陰,意亦微別。詳本注。

十八條:胃反嘔吐者,大半夏湯主之。

大半夏湯方:半夏(三升洗),人參(三兩),白蜜(一升)。

上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,煮藥取二升半。溫服一升,余分再服。

自此至二十二共五條,凡曰嘔吐,及乾嘔吐逆,又當重吐一邊,以五條俱言胃反及吐故也。此申言四條膈虛胃寒之治例,為胃反之正病正藥。蓋以甘浮之蜜和水而揚亂其下流之性,是令其浮於膈中,而多停時候。然後佐以益氣之人參,君以降氣之半夏,則從膈而漸漸下平矣。然本以發汗而虛其膈氣,因致胃寒之吐,故只消即補以為溫也。

十九條:食已即吐者,大黃甘草湯主之。

大黃甘草湯方:大黃(四兩),甘草(一兩)。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溫再服。

此胃熱上熏之吐,為吐家之變症變治,而非胃反也。火性炎上而躁急。胃中火盛,上衝胃脘者勢也。以食壓而實之,則火勢受屈而迸出。故食已即吐也。以苦寒瀉火之大黃為君,而佐以守中之甘草。不特浮大黃下趨之性,使從胃脘而下;且治急衝者,惟宜以緩降勝之也。

二十條:胃反,吐而渴,欲飲水者,茯苓澤瀉湯主之。

茯苓澤瀉湯方:茯苓(半斤),澤瀉(四兩),白朮(三兩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四兩)。

白話文:

嘔吐、噦、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
第十六條 如果嘔吐且脈象虛弱,同時小便頻繁,身體微微發熱,並出現手腳冰冷的狀況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,應使用四逆湯。

四逆湯藥方: 附子(一枚,生用)、乾薑(一兩五錢)、炙甘草(二兩)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下一升二合,濾掉藥渣,分溫兩次服用。體質強壯的人可以使用大附子一枚,乾薑三兩。

嘔吐的原因有虛寒和水飲兩種。脈象充實有力,代表陽明之氣旺盛。如果脈象虛弱,表示胃氣不足。再加上小便頻繁,就可判斷此嘔吐並非因水飲,而是因虛寒引起。即使身體微微發熱,也是陽虛外散的表現。如果同時出現手腳冰冷,表示胃中虛寒非常嚴重,導致微弱的陽氣向外散失。如果用溫熱的藥物能使胃陽恢復,病人就能存活;如果陽氣無法恢復,就會死亡。生死各占一半的機率,所以說很難治療。使用生附子和乾薑這類大辛大熱的藥物,加上甘草來顧護中焦,目的就是溫暖胃陽,延續其微弱的生機。這個方子在傷寒論厥陰篇也有提到。在傷寒中,主要說明的是厥陰寒邪之氣侵犯胃陽,所以除了溫胃,更注重用辛味的藥材來對抗木邪。而這裡主要說明的是辛甘溫的藥材,是針對陽明本虛的治療方法。兩者用法不同,是因為嘔吐而脈弱等症狀,需要區分是肝的問題還是胃的問題。

第十七條 如果嘔吐且發熱,應使用小柴胡湯。

小柴胡湯藥方: 柴胡(半斤)、半夏(半升)、黃芩(三兩)、人參(三兩)、甘草(三兩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
將以上七味藥材,加入一斗二升水煮至剩六升,濾掉藥渣,再煎煮至剩三升,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服用三次。

嘔吐多因胃中虛寒引起,所以通常不會發熱。除了上面提到虛陽外散導致的微熱外,凡是嘔吐又發熱的,都是少陽經的逆氣從兩脅向上衝所導致。所以嘔吐且向上衝的,必定伴隨表證的浮脈,因此會發熱。小柴胡湯具有降逆止嘔、解肌退熱的功效,這是針對此類情況的正確治療方法。小柴胡湯在傷寒論少陽篇也有提到,在厥陰篇也有文獻記錄,但意義略有不同,詳細內容請參考相關註解。

第十八條 如果出現胃氣上逆導致嘔吐,應使用大半夏湯。

大半夏湯藥方: 半夏(三升,洗過)、人參(三兩)、白蜜(一升)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一斗二升水,加入白蜜攪拌二百四十下,煮藥至剩二升半,每次溫服一升,剩下的分兩次服用。

從這裡開始到第二十二條,共五條,凡是提到「嘔吐」或「乾嘔吐逆」,都要將「吐」放在重點,因為這五條都說明了胃氣上逆及嘔吐的原因。這裡進一步說明了四條因膈虛胃寒導致嘔吐的治療方法,是針對胃氣上逆的正病正藥。用甘甜且漂浮的白蜜加入水中攪拌,使白蜜向上浮動,停留在膈中較長時間,再輔以益氣的人參,加上降氣的半夏,使氣從膈逐漸下降。此病最初是因為發汗導致膈氣虛弱,引起胃寒嘔吐,所以需要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。

第十九條 如果吃完東西就吐,應使用大黃甘草湯。

大黃甘草湯藥方: 大黃(四兩)、甘草(一兩)。

將以上兩味藥材,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一升,分溫兩次服用。

這是由於胃熱上熏引起的嘔吐,是嘔吐病症中的變證和變治,並非胃氣上逆。火性向上且躁動,胃中火熱旺盛,向上衝擊胃脘。當食物進入胃中,火勢受到壓制,便會反彈而出,因此吃完東西就吐。用苦寒瀉火的大黃為主藥,佐以守中的甘草。甘草一方面可調和並引導大黃向下,從胃脘處下降,另一方面可減緩急衝之勢,因爲緩慢下降才能制止急衝。

第二十條 如果胃氣上逆、嘔吐且口渴,想喝水,應使用茯苓澤瀉湯。

茯苓澤瀉湯藥方: 茯苓(半斤)、澤瀉(四兩)、白朮(三兩)、桂枝(二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生薑(四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