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4)
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
十二條:嘔而腸鳴,心下痞者,半夏瀉心湯主之。

半夏瀉心湯方:半夏(半升洗),人參,乾薑,黃芩(各三兩),黃連(一兩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)。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此胃脘虛寒,腸中浮熱,因而痞塞致嘔之治例也。腸為胃之下口,而麗腹中;脘為胃之上部,而當心下。夫在天之膈氣充周,則胃脘之化機溫暖;斯從上制中,從中制下,而運行無弊矣。若嘔而腸鳴,是其腸中有走注之氣可知;又心下痞,是其腸中之氣,因上虛而倒貫又可知。謂非嘔生於痞,痞生於腸鳴,而腸鳴又生於膈虛脘寒,因而下吸浮熱之所致乎?故君降逆之半夏者,所以專責嘔逆之由於上痞也。膈虛,故佐益氣之人參以補之;脘寒,故佐暖胃之乾薑以溫之;腸鳴之氣為浮熱,故加芩連之苦寒,以堅浮泄熱耳。然後托之以甘草,浮之以大棗,而使諸藥直從至高之胸膈,徐徐降下,則痞開而嘔自止矣。此條之嘔,與四五兩條,同是膈虛胃寒,而方治獨異者,以四五兩條為膈胃虛寒之本病;此條尤多一痞症,故專責痞,而帶治虛寒也。

十三條:乾嘔而利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:黃芩(三兩),半夏(半升),生薑(三兩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)。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再服,夜一服。

此上焦虛寒,下焦積熱,與上條同。上條為因虛而其熱並於上,故痞而單嘔;本條系下熱不與上虛相併,而自為奔迫下陷,故寒自嘔而熱自利也。黃芩,苦寒而直根,為下焦瀉熱之要藥;得酸斂之芍藥,甘緩之甘草為使,則引入肝脾而瀉其熱;熱勢緩而奔迫者自平,故利可止。薑半溫胃降逆,而以甘浮之大棗為使,則溫降之性留戀膈間,而寒逆又平,故嘔可止也。

十四條:諸嘔吐,谷不得下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(方見痰飲。)

嘔吐,勿平看,當重嘔一邊,以此條言嘔症治例故也。猶云:諸凡嘔甚而致吐之謂。夫嘔吐而致谷不得下,則是寒逆已甚;生薑辛溫以散寒者,為治嘔之本;半夏辛斂以降逆者,為治嘔之標。此小半夏湯之所以可任也。

十五條:嘔吐而病在膈上,後思水者解,急與之;思水者,豬苓散主之。

豬苓散方:豬苓,茯苓,白朮(各等分)。

上三味,杵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嘔吐,與上條同是因嘔而吐之義;病在膈上,即首條膈氣病虛寒之謂也。嘔吐之後思水,因嘔能提氣以實虛,吐能提火以去寒,故知其解於胸陽之來復耳。但當迎其機而與之以水,使下運之神借水而利,則上逆者自平,而嘔遂真解矣。急與之義有二:蓋嘔吐則液干,不急以水濟之,致生煩熱懊懹之變者,一也;又虛陽新復,而飲機自動,不急應之,則神機燥澀,而其陽終伏者,二也。然病後飲水,又恐行遲積飲;此滲泄培土之豬苓散,為不可失矣。

白話文:

第十二條:想吐且肚子咕嚕叫,同時覺得心口悶脹不舒服,這種情況要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。

半夏瀉心湯的組成:

半夏(洗過,約60毫升)、人參、乾薑、黃芩(各約45毫升)、黃連(約15毫升)、炙甘草(約30毫升)、大棗(12枚)。

將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約2000毫升,煮到剩下約1200毫升時,把藥渣濾掉。然後再把藥湯煮到剩下約600毫升。每次溫服約200毫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
這個情況是胃部虛弱寒冷,腸道有虛火,導致氣機不通暢,引起嘔吐的例子。腸道是胃的下口,位於腹部;胃脘是胃的上部,在心口下方。如果體內膈氣充足,胃脘的運化功能就會溫暖正常,這樣就能從上往下控制,運行順暢無阻。如果想吐且肚子咕嚕叫,說明腸道內有氣在亂竄。而心口悶脹,則是因為腸道內的氣,由於上方虛弱而逆行上衝。這說明嘔吐是因為心口悶脹,心口悶脹是因為腸鳴,而腸鳴又因為膈膜虛弱,胃脘寒冷,進而向下吸取浮熱所導致。所以,用半夏來降逆止嘔,是針對上方心口悶脹的問題。因為膈膜虛弱,所以佐以人參來補益氣;因為胃脘寒冷,所以佐以乾薑來溫暖胃部。腸鳴的氣是虛火,所以加入黃芩、黃連的苦寒藥來消除虛熱。最後,用甘草來調和藥性,用大棗來輔助藥力,使藥性能夠直達胸膈,慢慢下降,心口悶脹就會打開,嘔吐自然停止。這條講的嘔吐,與前幾條雖然都是因為膈膜虛弱、胃部寒冷,但是治療方法不同,是因為前幾條是屬於膈膜和胃部虛寒的根本問題,而這條還多了心口悶脹的症狀,所以要特別針對心口悶脹來治療,同時兼顧虛寒。

第十三條:只有乾嘔,而且還拉肚子,這種情況要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治療。
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的組成:

黃芩(約45毫升)、半夏(約60毫升)、生薑(約45毫升)、芍藥(約30毫升)、炙甘草(約30毫升)、大棗(12枚)。

將以上六味藥材,加水約2000毫升,煮到剩下約600毫升時,把藥渣濾掉。每次溫服約200毫升,一天服用兩次,晚上再服用一次。

這個情況是上焦虛寒,下焦有積熱,和上一條的情況類似。上一條是因為虛弱導致熱集中在上方,所以會心口悶脹且只有嘔吐。這一條是下焦的熱沒有和上焦的虛寒混合,而是自己向下衝,所以是寒性引起的乾嘔,熱性引起的腹瀉。黃芩,是苦寒而且性直下的藥,是治療下焦熱的重要藥物。搭配酸斂的芍藥和甘緩的甘草,可以引導藥性進入肝脾,來瀉除下焦的熱。熱勢緩解,奔迫的情況自然平息,腹瀉就可以停止。生薑和半夏溫暖胃部,降逆止嘔,再用甘甜的大棗來引導,使溫降的藥性停留在膈膜,寒逆也能平息,乾嘔就可以停止。

第十四條:各種嘔吐,導致食物難以嚥下,這種情況要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(藥方見痰飲篇。)

這裡說的嘔吐,不要單純的只看嘔吐這個症狀,而要側重在「嘔」這個動作上,因為這條主要講的是嘔吐的治療方法。這就像是說凡是嘔吐厲害到導致吐出食物的情況。嘔吐到食物都嚥不下去,說明寒逆非常嚴重。生薑辛溫,可以驅散寒氣,是治療嘔吐的根本。半夏辛散收斂,可以降逆止嘔,是治療嘔吐的表象。這就是小半夏湯可以發揮作用的原因。

第十五條:嘔吐而且病在膈膜以上,之後又想喝水,這種情況可以緩解,要趕快給他水喝。如果又想喝水,就要用豬苓散來治療。

豬苓散的組成:豬苓、茯苓、白朮(各等量)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約一個指甲蓋的量,一天服用三次。

這裡說的嘔吐,和上一條一樣都是因為嘔而吐的意思。病在膈膜以上,指的就是第一條說的膈膜氣虛寒的情況。嘔吐之後想喝水,是因為嘔吐可以提升氣來充實虛弱,吐可以提升火來去除寒氣,所以知道這是身體胸陽開始恢復的表現。但是要順應這種情況給他喝水,讓身體的下行功能藉由水來疏通,那麼上逆的情況自然平息,嘔吐就真的能緩解。要趕快給水喝的原因有兩個:一是因為嘔吐會導致體液流失,如果不趕快補充水分,會產生煩躁不安的情況;二是虛弱的陽氣剛剛恢復,飲水的機制也開始運作,如果不趕快順應,就會導致神機乾澀,陽氣最終還是會被壓制。但是病後喝水,又擔心運行緩慢而積水,所以用豬苓散這種滲濕利水、健脾培土的藥是不可或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