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3)
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
八條:病人慾吐者,不可下之。

此泛論欲吐之禁,不專指胃反也。故曰病人云云,欲吐者,不可下。其義有二:吐則胃寒者居多,下之,則愈寒而吐益甚者,一也。又吐則氣機已在上湧;下之,則又下奪其氣,恐致分馳而中絕者,又一也。故禁。

九條: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則愈。

噦,兼嘔吐在內;腹滿,指實痛光亮而兩言之,非謂按之則軟之滿也。此承上文吐以下為禁;然間亦有可下,並可利小便者,又不容不細辨也。如噦而其腹實痛光亮,則為有形之滿,而非虛滿矣。夫有形之滿,又有水食之別。視其前陰不利,則知蓄水以致滿,而其腹光亮;後陰不利,則知積食以致滿,而其腹實痛。俱氣閉於下而逆於上,故令噦耳。利之,則下氣通而逆自平,故愈。噦深於嘔吐;言噦而嘔吐者,可例推矣;故曰兼嘔吐在內。

十條:嘔而胸滿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
吳茱萸湯方:吳茱萸(一升);人參(三兩);生薑(六兩);大棗(十二枚)。
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自此至十七條,雜言諸嘔之治例也。胸為胃脘所經,及脘外膈分之總名;此處悶滿,系虛寒之氣,上痞陽位之應。夫嘔雖有寒熱之不同,若嘔而胸滿,則為寒氣乘虛之嘔無疑。故君苦溫降逆之吳茱萸者;蓋苦溫,所以除寒;降逆,所以止嘔也。然後佐甘溫之人參以補其虛;辛溫之生薑,以暖其膈;而以甘浮之大棗,上托諸藥而至胸分,則滿消而嘔自愈矣。此與下條,即所謂胃脘寒而欲下趨其腑,胃不受而還以拒脘之嘔也。

十一條: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
古人無物曰嘔,是無食物之謂;然而或痰或飲,所不能免。若並無痰飲而作空嘔者,則曰乾嘔。吐涎沫者,非嘔而吐出涎沫之謂;蓋言嘔時無物,而口中嘗欲吐清淡之涎沫。此因膈寒遺肺,肺逆而津液不布,以致上泛之候也。虛寒之氣,既已上塞,又得乾嘔以提之,則其逆氣直浮巔頂,而頭上之絡脈作脹,故痛也。則除寒降逆,補虛暖膈之吳茱萸湯,所當兼任者矣。夫上條之嘔,本條之乾嘔,同出胃脘之中;上條之胸滿,本條之吐涎沫,又同出脘外之膈;故皆主此湯耳。文見傷寒厥陰,特少頭痛一症。但在傷寒,是言厥陰寒熱之邪,假道少陽而上胸膈,其根深;入此,則單言膈寒肺逆之嘔,其根淺。而李氏舊注,因厥陰傷寒主此,遂認吳茱萸為厥陰專藥,硬將本條之嘔為厥陰症,則大非也。蓋本湯為上中二焦,溫補降逆之劑,並非厥陰正藥。其治厥陰寒逆之理,以中焦虛寒,不能下御,故肝中木邪,如要荒遠寇直從中原穿過,上犯神京之象;故以本湯之溫胸溫胃者,為尊攘之義師,而嬴秦荊楚,畏懾竄伏之道也。若本條之主此湯,又以膈自虛而胃自寒,如前四五兩條之候,猶之畿輔凶荒,流離失業;故從就地溫補,而為撫綏安緝之法而已。且仲景明明自言曰: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夫亦可想見此湯之意旨矣。

白話文:

第八條

病人如果想吐,就不能使用瀉下的藥物。

這句話是總體來說,想吐的時候不應該用瀉藥,不只是針對胃裡食物逆流的狀況。所以說「病人」想吐,就不能用瀉藥。這裡有兩個原因:一是因為想吐大多是胃裡寒冷造成的,如果用瀉藥,反而會讓胃更寒冷,吐得更厲害。二是想吐的時候,氣機已經往上衝了,如果用瀉藥,反而會把氣往下引,可能會造成氣機分散錯亂,甚至會讓氣機中斷,所以禁止使用瀉藥。

第九條

如果打嗝而且肚子脹滿,要觀察腹部的前後,來判斷是哪個部位出了問題。疏通了不通暢的地方,病就會好轉。

這裡的「噦」包含了嘔吐的意思。「腹滿」指的是肚子裡有實質性的脹痛,按下去是硬的,而且表面光亮。這不是指按下去軟軟的脹滿。這句話是承接前面「想吐就不能用瀉藥」的說法,但有時候也是可以用瀉藥或利小便的,必須仔細分辨。如果打嗝而且肚子脹痛,表面光亮,那就是有形狀的脹滿,而不是虛脹。有形狀的脹滿,又分積水和積食兩種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就知道是積水導致的腹脹,而且肚子表面光亮;如果大便不順暢,就知道是積食導致的腹脹,而且肚子脹痛。這兩種情況都是氣機被堵在下面,往上逆衝,所以才會打嗝。疏通了氣機,讓氣往下走,逆氣自然就平息了,所以病就會好轉。「噦」比嘔吐更嚴重,說打嗝也表示有嘔吐,可以類推理解。「噦」是包括嘔吐在內的。

第十條

如果嘔吐而且胸悶,就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

吳茱萸湯的配方是:吳茱萸一升、人參三兩、生薑六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
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水五升煮到剩三升,每次溫服七合,每天服用三次。

從這條到第十七條,都是在講述各種嘔吐的治療方法。胸部是胃部所經過的地方,也是胸腔橫膈膜的總稱。這裡的胸悶,是因為虛寒的氣往上衝,堵塞了胸部。嘔吐雖然有寒熱之分,但如果嘔吐而且胸悶,那一定是寒氣侵襲引起的嘔吐。所以用苦溫的吳茱萸來降逆止嘔,因為苦溫可以去除寒氣,降逆可以止住嘔吐。然後用甘溫的人參來補虛,用辛溫的生薑來溫暖胸膈,再用甘浮的大棗,把藥力引導到胸部。這樣胸悶就會消退,嘔吐自然就好了。這條和下一條說的都是,胃裡寒冷,想把東西往下送去腸胃,但胃不接受,反而往上拒絕,所以引起嘔吐。

第十一條

如果乾嘔,吐出清淡的口水,而且頭痛,也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

古人說的「嘔」,是指沒有食物吐出來。但有時候還是會有痰或水。如果沒有痰水,只是空嘔,就叫乾嘔。吐出清淡的口水,不是指嘔吐時吐出清淡的口水,而是說嘔吐的時候沒有食物,但嘴裡總想吐出清淡的口水。這是因為胸膈寒冷,影響到肺,肺氣逆行,津液無法正常輸布,所以才會往上泛。虛寒之氣已經往上堵塞了,又加上乾嘔往上提,逆氣就會直接衝到頭頂,讓頭上的脈絡脹痛,所以才會頭痛。這時就要用吳茱萸湯來去除寒氣、降逆、補虛、溫暖胸膈。上一條說的嘔吐和這一條說的乾嘔,都是從胃裡發出來的。上一條的胸悶和這一條的吐口水,都是從胃外的胸膈發出來的,所以都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這在《傷寒論》厥陰篇裡也有提到,只是少了頭痛這一症狀。在《傷寒論》裡,講的是厥陰寒熱的邪氣,經過少陽的通道往上走到胸膈,病根比較深。這裡講的是胸膈寒冷,肺氣逆行導致的嘔吐,病根比較淺。李氏的舊注,因為《傷寒論》裡用吳茱萸湯治療厥陰病,就認為吳茱萸是厥陰專用藥,硬說這一條的嘔吐也是厥陰病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這個方子是溫補上中二焦的藥,不是厥陰的專用藥。它治療厥陰寒逆的原理,是因為中焦虛寒,無法往下控制,所以肝中的木氣才會像要從偏遠地區穿越中原,直衝首都一樣。所以用這個方子溫暖胸部和胃部,就像派兵平亂一樣。如果是這一條說的用吳茱萸湯,是因為胸膈本身虛弱,胃裡也寒冷,像前面第四第五條說的那樣,就像是災荒年,人民流離失所,所以用就地溫補的方法來安撫他們。而且張仲景明明說過:「吃完東西想吐的,是屬於陽明病,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」由此可以想見這個方子的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