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5)

1.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
十四條: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,身色如熏黃也。

凡言家者,俱指夙病,如酒家、風家、亡血家之類。上條是初病濕;此係濕久而成家者,故曰濕家也。濕流關節,故初病則關節煩疼;濕久化熱,而熱充經表,故一身盡疼而發熱也。黃為土色,身色如熏黃者,濕熱傷脾,在上之汗孔不疏,在下之小便不利,故蒸其濕土之色於外也。

十五條:濕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,向火。若下之早,則噦,或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,渴欲得水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

濕家已見頭汗出者,濕熱上衝,而蒸其氣血於上之義。背強者,濕持經表而不得汗也。欲覆被且欲向火者,太陽被傷之本症也。濕傢俱陽氣不足,故不能以汗送濕。若更以寒藥下之,則元陽更虛,而真呼於中道自伏,故噦。胸為陽氣之署,陽氣以寒下而虛餒,則下陰上乘陽位,故胸滿也。小便不利者,氣機奪於後陰之下故也。舌苔當指白苔而滑者。丹田以濕化之熱在下,胸中以攻藥之寒在上;下熱,故渴欲得水而口煩燥;上寒,故不能飲也。此條言濕家誤下之小逆如此。條中下早早字,疑是衍文,以濕家前後禁下故也。

十六條: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。若下利不止者亦死。

濕家化熱上衝,症見頭汗微喘者常也;但在下之之後,則逆矣。蓋下之則里空,而在上之陽液陽氣,理當下陷。今陽液反上而額上汗出,陽氣反上而微喘,故逆也。小便利,亦濕家去濕之一路;特見於誤下而額汗微喘之後,則逆甚矣。蓋下後則液奪於後陰,小便之不當利者,一也;額汗微喘,氣機已經上浮,而不應下送,此小便之不當利者,二也。兼見,則上脫下絕之勢已成,而中無所蘊,故主死也。下利不止,當承微喘以上等句,蓋謂下後而前症具,縱小便不利,若大便下利不止者,亦死,言與小便利者,同為下絕也。此條言濕家誤下之大逆,又如此。

十七條:風濕相搏,一身盡疼痛,法當汗出而解。值天陰雨不止,醫云此可發汗。汗之病不愈者,何也?蓋發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,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

風濕即後文第八條,所謂汗出當風者是也。蓋津液已離經絡,化而為汗,即如天地氤氳之氣,已化成雨之象;雨著地而為水,與汗伏皮而為濕,同一義也。汗出當風,汗之將出未出者,即便伏住;加之汗出而毛竅已開,風邪襲其玄府,則風與不出之汗相搏矣,不必中風而復中濕之謂也。久傷取冷,亦能落汗;汗客為濕,濕生熱,熱生風。此雖濕風,亦可名為風濕,故八條並及之。後凡言風濕者,俱仿此。無著處而煩熱者曰疼;有著處而沉滯者曰痛。若單濕化熱以生風,則疼痛亦有時而互見者。一身指手足太陽之部而言。濕從當風而汗不出,故其法仍宜出汗以解濕,並解其風也。陰雨不止,是天地濕勝之時;乘此而以汗去濕,是騰一內濕之空,而仍為外濕入之之地也,況汗大而不得其法乎!其不能盡解宜也。蓋風性輕浮,理或可以驟泄;濕性凝滯,勢必燥於熏蒸。此汗大而愈風不愈濕之道也。故治風濕者,乘晴明之日,已應天地之燥化;又微微似汗,則得熏蒸之法,而濕自去;濕去而風亦與之俱去者,濕本而風標故也。意者主桂枝加朮湯乎?抑即八條之麻杏薏甘,或九條之防耆加桂湯耶?

白話文:
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
第十四條

患有濕病的人,會全身疼痛、發燒,並且身體的顏色像被燻黃一樣。

凡是說「某家」的,都是指原本就有的病,像是酒家、風家、亡血家等等。上一條說的是初期的濕病,這一條講的是濕病久了成為「濕家」的情況。所以說「濕家」。濕氣流竄在關節,所以初病時關節會煩躁疼痛;濕氣久了會化熱,熱氣充滿經脈表面,所以全身都痛而且發燒。黃色是土的顏色,身體顏色像被燻黃,是因為濕熱傷害脾胃,使得在上的汗孔不通暢,在下的排尿不順利,因此將濕土的顏色蒸到體表。

第十五條

濕病患者,會出現只有頭部出汗、背部僵硬,想蓋被子、靠近火爐的情況。如果太早用瀉下藥,就會打嗝、胸悶、小便不順暢、舌苔像有苔蘚一樣。這是因為下腹部有熱,胸腔有寒,想喝水卻喝不下,所以口乾舌燥、煩躁。

濕病,已經有頭汗出現,表示濕熱往上衝,將氣血蒸騰到頭部。背部僵硬,是因為濕氣停留在經脈表面,無法以汗排出。想蓋被子、靠近火爐,是太陽經受損的典型症狀。濕病患者通常陽氣不足,所以無法靠流汗來排出濕氣。如果又用寒涼的藥物瀉下,會使陽氣更加虛弱,原本虛弱的陽氣會更加伏藏,所以會打嗝。胸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陽氣因為寒涼藥物而虛弱,導致陰氣從下方上衝,佔據陽氣的位置,所以會胸悶。小便不順暢,是因為氣機被後陰阻滯。舌苔,應該是指白色且滑膩的苔。下腹部因為濕氣化熱,胸腔則因為攻伐藥物而有寒。下腹部有熱,所以會口渴想喝水、口乾煩躁;胸腔有寒,所以喝不下水。這一條說明濕病患者誤用瀉下藥會出現的輕微逆症。條文中的「下早早」兩個字,可能是衍文,因為濕病前後都不宜使用瀉下藥。

第十六條

濕病患者如果使用瀉下藥,額頭會出汗、輕微喘氣、小便順暢,這樣就會死亡。如果腹瀉不止,也會死亡。

濕病化熱往上衝,出現頭汗、輕微喘氣是很常見的症狀。但在使用瀉下藥之後,就成了逆症。因為使用瀉下藥會使體內虛空,而在上的陽液陽氣,應該會向下沉降,現在陽液反而往上,額頭出汗;陽氣反而往上,輕微喘氣,所以是逆症。小便順暢也是濕病排出濕氣的一個途徑,但出現在誤用瀉下藥而額頭出汗、輕微喘氣之後,就更加嚴重了。因為使用瀉下藥之後,體液被後陰奪走,小便本來不應該順暢;一是,額頭出汗、輕微喘氣,氣機已經上浮,不應該向下傳送;二。同時出現這兩種情況,就表示上部脫失、下部耗竭的趨勢已經形成,身體中間沒有了蘊藏,所以會死亡。腹瀉不止,應該接在「微喘」等句子之後理解,意思是說使用瀉下藥後,如果出現之前提到的症狀,即使小便不順暢,但如果腹瀉不止,也會死亡,表示和小便順暢一樣都是下部耗竭。這一條說明濕病患者誤用瀉下藥會出現的嚴重逆症。

第十七條

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,導致全身疼痛。正確的方法應該要透過發汗來解除。但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,醫生說:「可以發汗。」如果發汗後病沒有好轉,是什麼原因呢?那是因為發汗,如果大量出汗,只能去除風邪,濕氣還留在體內,所以病不會好。如果治療風濕,發汗時只讓身體微微有要出汗的感覺,風邪和濕邪就能一起去除。

風濕,就是後文第八條所說的,出汗時吹風的情況。當津液離開經絡,化為汗液,就像天地間氤氳之氣化成雨一樣。雨落在地上變成水,和汗液停留在皮膚變成濕氣,道理是相同的。出汗時吹風,汗即將要出而未出時,就會停留在體內。加上出汗時毛孔已經打開,風邪會侵襲皮膚的玄府,風邪和還沒排出的汗相搏擊。這並不是指先中風後又中濕,而是久傷受寒,也會導致汗液停留在體內,汗液滯留成濕,濕氣產生熱,熱氣產生風邪,這雖然是濕生風,也可以稱作風濕。所以第八條會一起提及。之後凡是說到風濕的,都仿照這個概念理解。沒有固定位置,而感到煩熱的,叫做疼,這是風邪引起的;有固定位置,而且感到沉重的,叫做痛,這是濕邪引起的。如果只是單純的濕氣化熱而產生風邪,那麼疼痛有時也會互相交替出現。全身,是指手足太陽經的部位。濕邪從吹風而來,導致汗無法排出,所以正確的治療方法仍然應該發汗來解除濕邪,同時解除風邪。陰雨連綿的天氣,是天地濕氣旺盛的時候,在這個時候用發汗來去除濕氣,就像騰出體內的空間,讓外面的濕氣更容易進入。更何況大量出汗又沒有正確的方法,當然無法完全解除病痛。因為風邪的性質輕浮,或許可以很快地發散;濕邪的性質凝滯,必須靠蒸騰來化解。這就是為什麼大量出汗能解除風邪卻無法解除濕邪的原因。所以治療風濕的人,應該在晴朗的日子,借助天地間的乾燥之氣,又微微發汗,才能達到蒸騰的效果,讓濕氣自然排出。濕氣排出,風邪也會隨之消失,因為濕是根本,風是標枝。這裡指的可能是桂枝加朮湯,也可能是第八條的麻杏薏甘湯,或是第九條的防己黃耆加桂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