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4)
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(4)
1.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十二條:痓為病:胸滿、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。可與大承氣湯。
此太陽病痓,從胸中移熱於胃腑而熱實,凡太陽之表症俱罷者也。胃腑熱實,故與大承氣以下之。表症俱罷,故不曰太陽病,而但曰痓為病耳。胸滿者,胃實而實氣上浮之應。口噤者,胃系絡唇口並齒中;實氣上浮,則胃系急,故口噤也。臥不著席者,反側不寧之貌,胃實而神氣不能歸伏土中也。下焦足脛之氣,嘗休養於大腸之空處;胃實而大腸亦實;腸實,則腳下之氣血不容轉舒,故攣急也。齘齒者,即口噤之義。與大承以下之,則熱實去,而上下通和矣。或問曰:「此條之症,子何以知其不屬傳經,而為胸中移熱,且云太陽表症俱罷者也?」答曰:「若系太陽傳經,則陽明必有經絡表病,何得單見胃腑內實?故曰此胸中移熱也。若有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等表症,必不徑情攻下,致犯下早結胸之戒;故曰太陽表症俱罷者也。」
附錄:仲景具菩薩之慈,泄神仙之秘,著此痓病方論,以垂萬世。後人不知為金科玉律之文,置之覆瓿;及遇此症,妄立驚風名色,除一切香燥藥外,惟是蜈蚣、全蠍之大毒,硃砂、金箔之重墜,巴豆、牽牛之猛悍,麝臍、冰片之犀利而已。訛以傳訛,殺人無算。嗚呼!痓病一燈,千年塵土;誰復知有淨瓶甘露、玉液還丹也?夫痓之為病,小兒十居其九,產婦十居其一者,以小兒純陽之體,津液未充;產婦亡血之餘,津液未復。一遇風寒等邪,犯其太陽,則化熱傷經,筋脈因乾熱而短縮,反弓抽掣,所自來也。其猶能勝此香燥,並一切大毒等藥乎?余嘗按仲景痓病方法,以治俗名急驚、慢驚之症,無不應劑而起。揭明篇後,蓋欲同志者共遵之,則所活無窮矣。但剛柔二痓,即今人所謂急驚者,皆陽痓也。其病脈症治,已詳本篇。另有陰痓一症,即俗所謂慢驚者,本篇不具論條方藥,或以散見於《傷寒論》故耶?今不揣鄙陋,竊傷寒之旨,擬論五條,移方四道,皆屢試屢驗。高明者萬勿以僭妄而漠視之也。
痓病,寒熱往來:寒則瀉利厥逆;熱則嘔咳煩驚者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無太陽症,乳食如故,但嘔吐,面色微黃,或瀉青綠者,將作陰痓也。
小兒素靈慧,忽目遲而神機阻滯者,痓。
病人身不熱,時反弓,或抽掣而厥,卒口噤,不得出聲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驚者加龍骨、牡蠣。乳食急不到口者,膻中乾熱而煩悸故也;當歸四逆合黃連阿膠湯主之。(以上方,俱見《傷寒論》。)
痓病,小便色白,厥不止者,死。
十三條: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。濕痹之候: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。但當利其小便。
太陽病,詳已見。二經交通之處為關,兩骨相續之處為節;關節者,人之坎澤也,故濕氣多入於此。濕氣入關節,則氣血滯而不利,故疼痛。煩者,郁濕化熱之應也。沉為在裡,細為陽虛;人身惟陽氣充足,則濕不能傷。今在裡之陽虛,則關節煩疼,明系濕邪滯其氣血;而太陽之頭痛、發熱等症,又明系濕邪化熱,上衝經表之候。故知為濕痹也。痹者,卑也;濕著關節,有不能舉動之義,故曰濕痹。里陽既虛,則不能分布水氣,故小便不利。關節之濕氣,內淫腸胃,故大便反快也。利其小便,則濕去而關節疼痛等症自止矣。
白話文:
[痓濕暍病脈證第二]
第十二條:
「痓」這種病,會出現胸悶、牙關緊閉,躺在床上也無法安穩,腳部抽筋且緊縮,一定會咬牙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這是太陽病轉為「痓」的狀況,是從胸腔的熱轉移到胃部,導致胃熱實證。這種情況下,原本太陽病的表證都消失了。由於胃部熱實,所以要用大承氣湯來瀉下熱邪。因為表證都消失了,所以不稱之為太陽病,而只說是「痓」這個病。胸悶是因為胃熱實,導致氣往上浮的表現。牙關緊閉是因為胃的經絡連結到嘴唇、口腔和牙齒,熱實之氣往上浮動,導致胃的經絡緊張,所以牙關緊閉。躺在床上無法安穩,是身體翻來覆去、無法安靜的樣子,這是因為胃實,神氣無法回到土中(即安定下來)。下焦的腳脛之氣,平常休息在大腸空處,胃實導致大腸也實,腸子實了,腳部的氣血就無法順暢運行,所以會抽筋且緊縮。咬牙也是牙關緊閉的意思。用大承氣湯瀉下,熱實就會去除,上下氣機也會調和。
有人問說,這個條文的症狀,你怎麼知道它不是因為經絡傳變引起的,而是因為胸中的熱轉移造成的,並且說太陽病的表證都消失了呢?我回答說,如果是太陽病經絡傳變而來,陽明經一定會有經絡上的表證,怎麼會只有胃腑內部的實熱?所以說是胸中移熱。如果病人有頭痛、發燒、怕冷等表證,就不能直接使用攻下藥,這樣會犯下「下早結胸」的禁忌。所以才說太陽病的表證都消失了。
附錄:張仲景具有菩薩的慈悲心腸,洩漏神仙的秘密,寫下了這個關於「痓」的病症的方劑理論,要流傳給後世。後人卻不把它當作至理名言,而是把它丟在一旁,等到遇到這種病時,就妄自給它安上「驚風」之類的名號,除了使用一些芳香乾燥的藥物外,還只知道用蜈蚣、全蠍等劇毒的藥,以及硃砂、金箔等沉重的藥,還有巴豆、牽牛等猛烈的瀉藥,麝香、冰片等辛辣的藥物,以訛傳訛,害死很多人。唉!「痓」這種病,就像一盞被千年塵土覆蓋的燈,還有誰知道有淨瓶甘露和玉液還丹這些妙藥呢?
「痓」這種病,在小孩子中十個有九個,在產婦中十個有一個,因為小孩子是純陽之體,津液不足,產婦是失血之後,津液還沒恢復。一旦遇到風寒等邪氣侵犯太陽經,就會化熱傷及經脈,導致筋脈因乾燥而攣縮,造成反弓抽搐。怎麼能用那些香燥、劇毒的藥物來治療呢?我曾經按照張仲景治療「痓」的方法,來治療俗稱的急驚風、慢驚風等症狀,沒有不藥到病除的。我把這些都寫在後面,是希望同道之人能夠一起遵從,這樣才能救活無數的人。但剛痓和柔痓,也就是現在人說的急驚風,都是陽痓,它們的病脈症狀和治療方法,在本篇已經詳細說明。另外還有陰痓一種,也就是俗稱的慢驚風,本篇沒有列出條文方藥,或許是因為已經散見在《傷寒論》中。現在我不揣淺陋,領會《傷寒論》的旨意,擬定五條論述和四道方劑,這些都是屢次試驗都有效的,希望高明的人不要因為我僭越而忽視它們。
「痓」病,如果出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冷的時候會腹瀉、四肢冰冷,熱的時候會嘔吐、咳嗽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可以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。如果沒有太陽病的症狀,吃奶和飲食都正常,只是嘔吐,面色微微發黃,或拉出青綠色的大便,這就是即將發作陰痓的徵兆。
小孩子原本很聰明,忽然變得眼神遲鈍、反應遲緩,這也是「痓」的表現。
病人身體不發熱,時常出現身體反弓,或是抽搐,突然牙關緊閉、發不出聲音,可以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。如果有驚恐的症狀,可以加龍骨、牡蠣。如果吃奶或吃飯無法送入口中,那是因為胸中(膻中)乾燥發熱、心煩悸動的緣故,可以用當歸四逆合黃連阿膠湯來治療。(以上方劑都見於《傷寒論》)
「痓」病,如果小便顏色是白色,並且四肢冰冷的症狀不止,這就是死症。
第十三條:
太陽病,如果出現關節疼痛且煩躁,脈搏沉而細,這就稱為濕痹。濕痹的表現是小便不通暢,大便反而順暢。這種情況,應該要利小便。
太陽病的情況已經詳細說明過了。經絡交匯之處稱為「關」,兩塊骨頭相連的地方稱為「節」,關節是人體水液匯聚的地方,所以濕氣容易侵入。濕氣進入關節,會使氣血運行滯礙不順暢,所以會疼痛。煩躁是鬱積的濕氣化熱的表現。脈沉表示病在內部,脈細表示陽氣虛弱。人體只有陽氣充足,濕邪才無法傷害。現在體內陽氣虛弱,所以關節煩痛,很明顯是濕邪阻礙氣血造成的。而太陽病出現的頭痛發熱等症狀,又很明顯是濕邪化熱往上衝到體表的表現。所以說這是濕痹。「痹」是閉塞的意思,濕氣停留在關節,有活動困難的含義,所以稱之為濕痹。體內陽氣虛弱,就不能疏布水液,所以小便不通暢。關節的濕氣侵入腸胃,所以大便反而順暢。利小便,就可以去除濕邪,關節疼痛等症狀就會自然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