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(6)

回本書目錄

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(6)

1.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

十六條 下血:先血後便,此近血也。赤小豆當歸散主之。(方見狐惑篇)

先血後便,血在廣腸之末,故曰近血。赤豆蔓生,且色紅臍黑。蔓生具經絡之象;色紅則入血分;臍黑則又走下焦者也。浸令芽出者,取芽性之生陽上銳也。仲景之意,以脈之按欲絕者,為下焦氣脫血陷之診,則中取之而弱,輕取之而浮者,但當於下焦之虛處責之可矣。故用赤豆走下焦血分之性,令其芽出而上銳,領補血之當歸,直走廣腸,而復提血氣以上行也。要之,上條之血,滲自中焦,故於浮弱按欲絕之脈,三部俱責。以浮,為上焦實邪;按欲絕,為下焦虛寒。以實邪奔迫虛寒,直將中焦血液隨勢逼下,故三焦俱治。此律家不分首從之議也。此條之血,單責在按欲絕一邊。以血在魄門相近,其症最低,與按之欲絕之裡脈逼對,則知但因下焦之虛脫,而招上中之下陷耳。上焦之血下陷,故輕取之脈以浮見;中焦之氣下陷,故中取之脈以弱見。只用補其下而復提之,不特血反故道而病愈,且血寧則氣聚,而欲絕之脈自起,並中上二焦之氣血得還,而浮弱之脈亦可漸變矣。此春秋討罪,而獨嚴主令之義也。又,上條之血,從足陽明之胃絡,滲入胃中而下,故黃土湯之方意,矚目在胃中者居多。此條之血,從手陽明之大腸絡,滲入腸中而下,故赤豆當歸散,只注意在大腸而已。諸解夢夢,俱道不著。

十七條 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,瀉心湯主之。

瀉心湯方: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黃芩(一兩)。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

此承本篇第四條尺脈浮二節,並七條之面無血色、脈沉弦二句,而言治衄之法。吐血二字,特因同源異出者而連及之耳。瀉心非吐血之正例也,與柏葉湯症細辨自見,誤用則立死矣。心氣不足,兼下焦有餘之實邪而言。詳首二條驚悸下。以下焦之有餘,而凌犯上焦之不足。病神志則為驚悸;病氣血則為吐衄。神志杳冥,天之道也,故主清虛之氣藥,補上以泄下。桂枝救逆湯、半夏麻黃丸之辛甘而溫者,是也。血氣形質,地之化也,故主重濁之味藥,平地以成天。本方大黃、連、芩之苦寒,是也。門人問曰:「柏葉湯症,則主溫劑;瀉心湯症,則又主寒劑。幾不知仲景之所謂心氣者何在?畢竟是寒是熱?且柏葉瀉心兩症之所以異,並瀉心一症之何以或吐或衄也?」余曰:「悉哉問也!」夫心氣者,托於心之血,而又為神之奧宅,外與心肺夾空之宗氣相因。譬之於水:心氣如井泉,心下之氣如江河;雖不相通,然而井泉嘗視江河以為消長者也。其性溫溫,其道存存,如太和生氣之在春;故遇寒,則畏結而不伸;遇熱,則惡焦而欲奔;嘗立於不寒不熱之間,而獨尊者也。若夫沉取脈絕,虛寒在下,上衝於肺,肺惡寒濕,形縮喘咳,氣血上並,湧出內絡,是為寒因。寒者熱之,理所宜也。至於寸口動弱,沉弦在尺。動弱,上虛;沉弦,下實。虛者,招侮;實,則上擊。以實乘虛,地僣天德,陽位扁淺,氣血逼側,出從上竅,其理可得。掘地疏河,神禹妙策;地平天成,聖人之則。是為塞因。塞者通之,烏可已哉!臟腑內主,經絡外裹,內外相通,各有玄竅。經絡實,而胸分之氣虛者,實熱之邪,從腸胃之大絡而扛抬其氣血於直上,則由喉嗓而見於吐。宗氣充,而經分之氣虛者,實熱之邪,從臟腑之別絡而外逼其氣血於經隧,則由巔頂而見於衄矣。吐衄雖殊,而其為實熱上衝則一,故皆主瀉心,以瀉其亢害耳。

白話文:

第十六條: 下血,如果先排出血,然後才排出大便,這表示出血位置靠近肛門。可以使用赤小豆當歸散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狐惑病篇》中)。

先出血後排便,表示血在直腸末端,所以稱作「近血」。赤小豆蔓生,顏色紅色,臍部黑色,蔓生象徵經絡,紅色入血分,黑色走下焦。將赤小豆浸泡發芽,是為了取其芽向上生發的陽性特點。張仲景認為,如果脈象按下去感覺快要消失,表示下焦氣虛血陷。這種脈象,中間按下去虛弱,輕輕按反而浮起,這種情況應該從下焦虛弱來考量。所以使用赤小豆走下焦血分的特性,使其發芽向上生發,引導補血的當歸,直接到達直腸,將血氣向上提昇。總之,前面提到(第十五條)的下血,是從中焦滲漏出來的,所以脈象浮弱,按下去又好像要消失,三個部位的脈象都有問題。浮脈表示上焦有實邪,按下去好像要消失表示下焦虛寒。實邪迫使虛寒,直接將中焦的血液逼迫下行,所以三焦都要治療。這種情況不分主要或次要。而這一條的下血,問題單純在按下去好像要消失的脈象,因為血的位置靠近肛門,症狀最輕。與按下去感覺要消失的脈象對應,可知這是因為下焦虛脫,導致上中兩焦的氣血下陷。上焦的血下陷,所以輕按脈象浮起;中焦的氣下陷,所以中間按的脈象虛弱。只需要補養下焦,並將其向上提昇,不僅血會回歸正常,病症也會痊癒。而且血安定則氣聚,脈象快要消失的情況自然好轉,並且中上兩焦的氣血也會恢復,浮弱的脈象也會逐漸改變。這就像是春秋時討伐罪行,但最嚴厲的還是針對主事者的道理。另外,前一條的下血(第十五條),是從足陽明胃經的絡脈,滲入胃中再往下。所以黃土湯的用藥重點,多集中在胃部。而這一條的下血,是從手陽明大腸經的絡脈,滲入腸中再往下,所以赤小豆當歸散,只著重在大腸。那些各種不同的解釋,都沒有掌握到重點。

第十七條: 如果心氣不足,出現吐血或流鼻血,可以使用瀉心湯來治療。

瀉心湯藥方:大黃(二兩)、黃連(一兩)、黃芩(一兩)。 將以上三味藥加水三升,煮到剩下一升,一次性服用。

這是承接本篇第四條「尺脈浮二節」和第七條「面無血色,脈沉弦」這兩句話,說明治療流鼻血的方法。提到吐血,是因為它和流鼻血的病因相似,所以一同說明,但吐血不是瀉心湯的主要治療對象。可以仔細分辨它和柏葉湯證的不同之處,誤用瀉心湯會立即致命。心氣不足,同時也表示下焦有餘的實邪。詳見前面兩條(第一條和第二條)關於驚悸的敘述。下焦的邪氣侵犯上焦的不足,影響神志就會產生驚悸,影響氣血就會產生吐血或流鼻血。神志不清,是自然的現象,所以要用清虛的藥物,補養上焦,同時疏泄下焦,例如桂枝救逆湯、半夏麻黃丸這些辛甘溫性的藥物。氣血形質,是屬於地的化生,所以要用厚重味道的藥物,平定地面,以使天地形成,本方的黃連、黃芩、大黃,是屬於苦寒的藥物。門人問道:柏葉湯證是使用溫熱的藥物,而瀉心湯證又是使用寒涼的藥物,我實在不明白張仲景所說的「心氣」到底指的是什麼?到底是寒還是熱?而且柏葉湯和瀉心湯的區別在哪裡?還有瀉心湯證為什麼有時候會吐血,有時候會流鼻血?我回答說:你問的問題很全面啊!所謂的心氣,是寄託於心之血,同時也是神明所居之處。外在與心肺之間的宗氣相互依存,就像水一樣,心氣如同井水,心下的氣如同江河,雖然不相通,但是井水會隨著江河的水量而變化。它的性質是溫和的,它的運作方式是持續不斷的,如同春天溫和的生氣。所以遇到寒冷,就會畏懼凝結而不能伸展,遇到熱,就會討厭焦躁而想奔流。它總是處於不寒不熱之間,且受到特別的重視。如果按脈沉取感覺要消失,表示下焦虛寒,向上衝擊肺部,肺部厭惡寒濕,身體會收縮,產生喘咳,氣血向上逆行,從體內往外湧出,這是因為寒氣引起的。對於寒氣,用熱藥來治療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至於寸口的脈搏跳動微弱,尺部脈象沉弦,脈搏微弱表示上焦虛弱,沉弦表示下焦有實邪。虛弱就會被侵犯,有實邪就會向上衝擊,實邪欺壓虛弱,是下部侵犯上部,陽氣所在的位置狹小,氣血被壓迫,就從上竅流出,這是可以理解的道理。疏通河道,是禹的妙計,平定地面,使天地形成,是聖人的原則。這就是因為阻塞引起的。阻塞要疏通,怎麼可以停止呢?臟腑在內部主管,經絡在外部包覆,內外相通,都有玄妙的孔竅。如果經絡有實邪,而胸部氣虛,表示實熱的邪氣,從腸胃的大絡脈向上衝擊氣血,就會從喉嚨湧出,產生吐血。如果宗氣充足,而經絡的氣虛,表示實熱的邪氣,從臟腑的別絡脈向外逼迫氣血到經絡,就會從頭頂流出,產生流鼻血。吐血和流鼻血雖然不同,但都是因為實熱向上衝擊造成的,所以都用瀉心湯來治療,洩除其過盛的邪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