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(1)
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(1)
1.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
一條。寸口脈動而弱。動即為驚,弱則為悸。
寸口,指關前而言。動脈,形圓體短,厥厥動搖,而兼滑象者是也。弱,如弱水之弱,有不能載物之象。驚非外來,惕然自儆也;悸者,怯怯虛餒之狀。兩物相擊,輕小者動;亦受擊者動。寸口脈動而弱。寸口應心下。弱則其氣輕小,而下焦之氣,得以上衝而擊動之。心下為神君之座,下氣突犯,故驚;又心下為宗氣之城,本氣虛微,故悸。諸解,格格可笑。本經及傷寒論,凡言脈有二例,而俱以「而」字為界。一則以上字為經,而以「而」字以下為病。如脈浮而緊、脈浮而緩之類。蓋以浮脈定太陽,而以緊緩別風寒也。一則如本文脈動而弱、後文脈浮而大之類。蓋又以上一字為浮取,而以「而」字以下為沉取也。余仿此。
二條。心下悸者,半夏麻黃丸主之。
半夏麻黃丸方:半夏、麻黃(等分)。
上二味,末之,煉蜜和丸,如小豆大。飲服三丸,日三服。
此雙頂上文脈之動弱、症之驚悸而言,非單言悸也。而半夏麻黃丸一方,卻又是治驚之藥,而非治悸者。古人文章,其承接處,往往錯綜如此。蓋謂心下驚而且悸者,雖以心下之本氣虛微,而為下焦之氣衝犯之地,究當先責其沖氣以治驚為正。故主半夏麻黃丸,下平其沖氣,則脈不動而驚且自止矣。此春秋罪主令之法也。若寸口脈弱而動,只消於浮沉處倒見,則當責心下之弱為主,而主下條桂枝救逆、及傷寒論中苓朮桂甘、並小建中等湯,而於此丸無取矣。
客有問余者曰:「本文明明單言悸,而子以為雙頂驚悸;本方明明是治悸之丸,而子又謂是單治驚。是誰為子言之也?」余曰:「仲景於不言之表為我言之也。」夫弱為寸口之本脈;動為從下上衝,寸口之標脈。故悸為心下之本病;驚為從下上犯,心下之標病。言悸而驚在其中者,從本之義也。至本方之妙,千古無人揭出,不妨因子之問而細剖之。麻黃空細如毛,性極疏泄。用於桂甘薑棗之中,乘辛暖甘浮之化,又得杏仁之清利以為使,則疏泄之性,從上外向,故能由胸達表以為汗。此麻黃、大青龍二湯之正用如此。若夫監以辛降平逆之半夏,斂以酸收下走之白芍,又得茯苓之淡滲以為使,則又使疏泄之性下向,而利膀胱滲化之機。此小青龍一湯,為下焦之變用,又如此。至於本方,脈則以動乘弱,症則因悸而驚。是上焦不足,中焦有餘,以有餘之火,侵犯不足。故止用對配辛降平逆之半夏,使疏泄之性從中下散。又恐湯性易竭,丸則取其緩發,蜜則潤其偏干。小丸少服者,徐圖漸減之義。此本方一丸,為中焦之平用者更如此。要之,動弱驚悸,脈症俱是兩層。弱脈悸症,在主虛一邊,下條桂枝救逆、及傷寒論中苓朮桂甘、並小建中等湯,扶弱以補不足;動脈驚症,在客實一邊,故用此丸,鋤強以損有餘。譬之牆垣低矮,以招外盜者;彼桂枝救逆等方,增益牆垣以治悸;半夏麻黃一丸,驅除外盜以治驚耳。客復何言哉?
白話文:
寸口的脈搏跳動微弱,跳動代表驚嚇,微弱則代表心悸。
寸口指手腕關節前的脈搏位置。動脈的形狀是圓而短的,有顫動的感覺,並且帶有滑脈的特徵。弱脈就像弱水一樣,有無法承載東西的感覺。驚嚇並非來自外在,而是內心突然的警戒。心悸則是一種虛弱膽怯的狀態。就像兩個物體互相碰撞,輕小的物體會因為受到撞擊而晃動。寸口脈跳動微弱,寸口對應心下部位,脈弱表示氣息微弱,而下焦的氣向上衝擊心臟,使心臟受到震動,所以會感到驚嚇。心下是神明居住的地方,下焦的氣突然侵犯,所以會驚恐。心下也是宗氣所在,本身虛弱,所以會心悸。這些解釋很可笑。本經和傷寒論中,凡是提到脈象的都有兩種情況,都以「而」字為界。一種情況是「而」字之前代表經脈的狀況,之後代表病症,例如脈浮而緊、脈浮而緩等,以浮脈來確定是太陽病,而以緊脈或緩脈來區別風寒。另一種情況像本文的「脈動而弱」,以及後文的「脈浮而大」等,是「而」字之前的字代表浮取得到的脈象,之後的字代表沉取得到的脈象。其他的可以依此類推。
心下悸動,用半夏麻黃丸來治療。
半夏麻黃丸的配方是:半夏、麻黃等分量。
將上述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藥丸,像小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三丸,一天服用三次。
這段文字是針對前文提到脈象跳動微弱、症狀是驚嚇心悸而說的,並不是單純指心悸。而半夏麻黃丸這個藥方,卻是治療驚嚇的藥,而不是治療心悸的藥。古人的文章,承接處常常是這樣錯綜複雜的。意思是說,心下既驚又悸,雖然是由於心下本氣虛弱,下焦的氣向上衝擊心臟所導致,但還是應該先處理衝逆的氣,以治療驚嚇為重點。因此,服用半夏麻黃丸,來平息逆氣,使脈搏不再跳動,驚嚇自然就會停止。這就像《春秋》中,罪責歸於主事者的方法一樣。如果寸口脈搏是微弱且跳動,只需要在浮沉之間仔細辨別,就可以知道是心下虛弱為主,應該用下一條的桂枝救逆湯,以及傷寒論中的苓朮桂甘湯和小建中湯來治療,就不適合用這個藥丸了。
有人問我說,本文明明只說心悸,你卻認為是驚嚇和心悸並存。藥方明明是治療心悸的,你卻說是單純治療驚嚇,是誰告訴你的?我說,這是仲景在沒說出的地方告訴我的。微弱是寸口的基本脈象,跳動是下焦的氣向上衝擊所導致,是寸口的標脈。所以心悸是心下的基本病症,驚嚇是下焦的氣向上侵犯心下所導致,是心下的標病。說心悸而驚嚇在其中,是從根本著眼的。至於這個藥方的奧妙之處,千百年來沒有人揭示出來,不妨藉由你的提問來仔細分析。麻黃像細毛一樣空虛,性質非常疏泄,用在桂枝甘草生薑大棗的配伍中,藉由辛溫甘浮的藥性,又加上杏仁的清利之氣作為使藥,那麼疏泄的性質就會向上向外發散,所以能夠從胸部到達體表而發汗,這是麻黃湯、大青龍湯的正確用法。如果配合辛降平逆的半夏,收斂下行的白芍,又用茯苓的淡滲作用作為使藥,那麼疏泄的性質就會向下行,有利於膀胱滲濕化氣的功能,這就是小青龍湯在下焦的變通用法。至於本方,脈象是跳動伴隨微弱,症狀是因為心悸而導致驚嚇,這是上焦不足,中焦有餘,因為有餘的火氣侵犯了不足,所以只用對應的辛降平逆的半夏,使疏泄的性質從中焦向下發散。又怕湯藥的藥效容易消散,所以用藥丸來緩慢發揮藥效,用蜂蜜來滋潤偏於乾燥的藥性。少劑量多次服用,是要慢慢減輕病情的用意。這就是本方作用於中焦來平穩病情的用法。總之,脈象的跳動微弱和症狀的驚嚇心悸,都是兩層意思。脈象的微弱和症狀的心悸是虛弱的一方面,應該用下一條的桂枝救逆湯,以及傷寒論中的苓朮桂甘湯和小建中湯等,來扶助虛弱,補充不足。脈象的跳動和症狀的驚嚇是實邪的一方面,所以用這個藥丸來削弱強盛,減少有餘。就像牆壁低矮,招來盜賊一樣,桂枝救逆湯等藥方是增高牆壁來治療心悸,半夏麻黃丸是驅逐盜賊來治療驚嚇。你還有什麼話要說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