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(3)
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(3)
1.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
此言酒疸之初症變症也。酒於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中,無正味。其味屈曲,而性從木。故先入肝膽。肝膽受熱而乘其所勝。故脾胃為酒黃疸之總根。但脾通於肺,胃浮於脘,而症從上見。故有上條之心中熱,及本條之腹滿、欲吐、鼻燥等候。脾熱滿而還注少厥二陰,胃熱滿而下注大小腸、膀胱。故有上條之小便不利,及足下熱,並二十條之茵陳五苓散,十七條之梔子大黃湯等方。此條,特揭其總法耳。蓋謂因酒而黃疸者,其上下固多熱候。然又有一種陽衰陰盛之人,傷酒之熱濕,堆積中土。因無陽氣以搏之,故其初症,竟或上而心下,下而足下,俱無熱者。夫心下病熱,則液短而生煩;煩則語言必冒突而急錯。今靜言了了,故知其無熱也。濕自勝,故腹滿;熱自勝,故欲吐、鼻燥。此皆上炎之症。上炎者脈必浮。脈症俱高,故宜吐以越之也。此句是主。若腹滿諸症雖具,加之足下熱、小便不利,則熱濕下逼。脈必以沉弦下應。脈症俱深,又宜導而下之之為便矣。曰先吐、先下。則吐後再下,下後再吐。其隨症施治之意,又在言外矣。但下藥,則有梔子大黃湯,而吐藥不列方者。其意,或以吐惟瓜蒂一散,故不復贅耶?舊注,謂宜梔豉湯。若論主酒疸之本湯內,兩用梔豉;主谷疸之茵陳湯,並從主黃疸之大黃硝石湯,俱單用梔子。則主梔豉湯,似於本門為近理。殊不知梔豉,非吐劑。辨詳傷寒本湯注。豈服此而探以為吐乎?是有待於高明之鑑定焉。
八條:酒疸。心中熱,欲嘔者,吐之愈。
心中熱、欲嘔,為熱濕上衝之應。故亦宜吐以越之。承上文,言不特無熱而腹滿、欲吐、鼻燥者,宜用吐法;即有熱而下部之症未見者,其例亦同。且與但見下部之症,而不見上症者,其當遵攻下之例,交相互發也。
九條:酒疸下之。久久為黑疸。目青面黑。心中如啖蒜齏狀。大便正黑。皮膚、爪之不仁。其脈浮弱。雖黑微黃。故知之。
此言酒疸所變之黑疸。與三條及十六條之女勞疸。黑雖同,而症自懸絕之辨也。酒疸,有宜吐、宜下兩症。熱濕在心下者,當吐;而先下之,則徒傷其陰,而心下之熱濕仍在也。且熱邪以陰傷而愈熾,熱極則血欲枯,而其色漸黑,故久久則為黑疸。目為膽之果,膽熱則蒸其汁於上,故目青。面為胃之應,胃熱如焦其土於中,故面黑。心中如啖蒜齏者,陽液不足供熱邪之暴殘,而刻削嘈雜似之,故藉以為狀也。大便正黑者,亢火奪中土之化,故其所下者,有草灰木炭之象也。皮膚不仁者,熱逼少陰,心主之神靈,中阻而不外貫也。其脈浮弱。浮為熱、為在上;浮而弱,為陰虛。夫陽分上熱而陰分下虛,豈非宜吐之酒疸,而誤下之所致乎?但額黑便黑,分明女勞疸之候。而謂成於酒疸之變症者,以黃為酒疸;今雖黑而微有黃色,故知其非女勞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因飲酒引起的黃疸病,以及其初期的症狀變化和治療方法。
一開始提到,酒的性質複雜,進入體內後會先影響肝膽,肝膽發熱會影響脾胃,因此脾胃是酒黃疸的根本原因。但因為脾與肺相通,胃位於腹部,所以症狀會先在上半身出現,例如心口發熱、腹脹、想吐、鼻子乾燥等。這是因為脾胃的熱氣上衝所導致。脾的熱氣還會下注到腎臟等部位,胃的熱氣會下注到大小腸和膀胱,所以可能會有小便不利、腳底發熱等症狀。治療方面,可以考慮使用茵陳五苓散或梔子大黃湯等方劑。
這裡特別強調,有些體質虛弱的人,即使因飲酒引起黃疸,也可能沒有發熱的症狀,而是濕氣積聚在體內,導致腹脹。如果只是腹脹、想吐、鼻子乾燥等上炎的症狀,而且脈象是浮的,就應該使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除了腹脹,還有腳底發熱、小便不利等下迫的症狀,而且脈象是沉弦的,就應該使用導瀉的方法來治療。這裡提出了先吐後瀉,或先瀉後吐的治療思路,要根據症狀來選擇。文中還討論了為什麼治療嘔吐的藥方沒有列出,可能是因為古時治療嘔吐的藥物不多,所以沒有特別說明。此外,文中也否定了用梔豉湯來催吐的觀點,認為梔豉湯並非催吐劑。
接著,又提到,如果因飲酒引起黃疸,出現心口發熱、想吐的情況,也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,這是承接上文,說明不僅是沒有發熱症狀的黃疸可以用催吐,有發熱但下部沒有症狀的黃疸也可以使用催吐。而只有下部症狀,而沒有上部症狀的,就應使用瀉下的方法。
最後,提到酒黃疸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方法,會導致病情惡化,變成黑疸。黑疸和女勞疸雖然都是黑色,但症狀卻有明顯區別。酒黃疸本來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,如果誤用瀉下,會傷害陰氣,導致熱邪更加旺盛,熱到極點血就會枯竭,皮膚會變成黑色,眼睛也會呈現青色,臉會變黑。病人會感到心口像吃了蒜末一樣嘈雜難受。大便也會呈黑色,皮膚會變得麻木。脈象會呈現浮弱,表示陽氣在上虛熱,陰氣在下虛損。這是本來適合用催吐的酒黃疸,卻誤用瀉下的結果。黑疸雖然看起來是黑色,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帶有一點黃色,所以可以和女勞疸區別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