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(1)

1.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

一條:寸口脈,浮而緩。浮,則為風;緩,則為痹。痹非中風,四肢苦煩,脾色必黃,瘀熱以行。後賢辨黃症者,紛紛不一,而終未有確解。愚按《內經》及《傷寒》本經之旨,大概由於濕熱相搏,中宮脾土之氣,鬱滯而不流貫四臟,則浮橫如天地之霧,而其黃色,散漫於皮膚諸竅者也。但先從濕因、水因起,而後生熱者,則濕水為本,而熱為標,故名濕黃、水黃。先從陰虛病熱,其後因熱而生風聚濕,及積水者,則熱為本,而風濕與水為標,故名疸。其意以治其本,而黃自已,故症同而名異耳。猶之水門之先病水,而後經斷者,名水分;先經斷而後病水者,名血分之例也。故除卻十一、十三、十八、二十四條泛論諸黃及黃家,另行方治外,其本門所列谷、酒及女勞三疸所主諸方,凡茵陳湯、硝礬散、梔子大黃湯、膏發煎、茵陳五苓散、大黃硝石湯,大概俱鹹寒苦寒之品,則其用意在去熱者,可見矣。若夫水濕生熱而病黃者,其治例,宜發汗者,十之七;而宜利小水者,十之三。此本篇各條,有但曰諸黃及黃家者,有直名某黃疸者,不可不細察也。首條,從脈而總言諸黃之所由發也。頭面皮膚之症,法當先診寸口,以寸口上應頭目,外應皮膚故也。若寸口脈浮而緩:浮,為真陰不足,而邪熱生風之診,故浮,則為上行外騖之風;緩,為真陽不充,而亢火食氣之診,故緩,則為正氣卑弱之痹也。夫平常之所謂痹者,原以外中風邪,衛氣沉削之症;此為內熱生風,故非中風之比。但以水不勝火,而四肢惟覺燥熱而苦煩。於是內干,則召外濕。濕熱相蒙,而熱化偏發,有如亢旱之天,雨露不滋,土氣不攝,浮塵滿空,黃埃飛布之象,故脾色之黃氣,隨瘀熱而周行於軀殼間矣。

二條:趺陽脈緊而數。數則為熱,熱則消穀;緊則為寒,食即為滿。尺脈浮,為傷腎;趺陽脈緊,為傷脾。風寒相搏,食谷即眩,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。趺陽,主中土,脈宜優柔和平以象土德。若體緊而至數:數為熱,趺陽熱,則火邪盛而善於殺穀,故熱則消穀。緊為寒,趺陽寒,則真氣衰而食氣壓火,故初食則滿也。夫消穀則不宜滿,滿則不宜消穀,其所以互見者,蓋腎中精足,則火嘗畏伏而不敢自見。尺脈浮,則精虛,而腎氣有不固之象,故知傷腎。腎傷,故趺陽以數見矣。又脾陽德健,則氣嘗溫暢,而不致結束。趺陽脈緊,則陽衰,而脾氣有凝斂之象,故知傷脾。脾傷,故趺陽以緊見矣。二句,是自注上文之所以寒熱互見也。風寒,非指外感,謂風,生於熱;寒,生於虛之候。熱風虛寒,兩相搏擊。於是熱風之性,喜於上炎;虛寒之氣,力不下運。故食即暈眩。穀氣不消,與上文熱則消穀,非矛盾也。蓋消穀,就形質之易於腐化而言;不消,就穀氣之不能分消而言。以邪火所殺之穀氣,堆貯胃中,則胃不空靈,而以穢濁為苦矣。濁氣下流,則熱瘀而化機壅滯,故小便不通。夫脾寒之氣,內被少厥兩陰,則分運穀氣之權愈微;胃熱之邪,下流膀胱諸腑,則留閉水飲之候兼作。熱濕交蒸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者,其因如此也。

白話文:

黃疸病脈象與治療

第一條

把脈時,寸口脈呈現浮而且緩的狀態。浮脈代表體內有風邪,緩脈代表氣血運行受阻。這種阻塞並非中風,而是由於體內熱邪導致四肢煩躁。此時,脾臟的顏色必然呈現黃色,這是因為瘀熱在體內運行所致。後世醫家對於黃疸的辨證眾說紛紜,始終沒有確切的解釋。我認為根據《內經》和《傷寒論》的宗旨,黃疸大多由於濕熱相互交結,導致脾胃之氣鬱結不暢,無法正常輸佈到其他臟腑,就像天地間的霧氣一樣瀰漫開來,黃色便散佈在皮膚各處。但若黃疸先由濕邪或水邪引起,然後才產生熱邪,那麼濕邪和水邪是根本,熱邪只是表象,這種情況稱為濕黃或水黃。若黃疸先由陰虛導致發熱,之後因熱而生風,風聚積濕邪,以及產生積水,那麼熱是根本,風濕和水是表象,這種情況稱為疸。治療的重點在於針對根本病因,黃疸自然會消退。這就像水腫先因水邪引起,之後經脈受阻,稱為水分;先因經脈受阻,之後才引起水腫,稱為血分一樣。因此,除了第十一、十三、十八、二十四條泛論各種黃疸及黃疸的治療方法外,另外再行方劑治療。本篇所列的食積、飲酒、勞累所致的三種黃疸,所使用的方劑,如茵陳湯、硝礬散、梔子大黃湯、膏發煎、茵陳五苓散、大黃硝石湯等,大多是性味鹹寒、苦寒的藥物,可見治療的重點在於清熱。至於因為濕邪生熱而導致的黃疸,治療原則大多應當使用發汗的方法,佔十分之七,而利小便的方法,佔十分之三。本篇中有些條文只提到「諸黃」或「黃家」,有些則直接指明是某種黃疸,必須仔細區別。首條是從脈象總體說明各種黃疸的病因。頭面和皮膚的病症,診斷時應當先診寸口脈,因為寸口脈上應頭目,外應皮膚。如果寸口脈浮而緩,浮脈代表真陰不足,導致邪熱生風,因此浮脈代表風邪向上向外發散;緩脈代表真陽不足,導致亢盛的火邪耗傷正氣,因此緩脈代表正氣虛弱。平常所說的「痹」,是指外感風邪,導致衛氣沉降虛弱的病症。而此處的「痹」是由於內熱生風,所以並非外感中風。而是因為水液無法制約火邪,導致四肢感到燥熱煩躁。體內濕熱相交,熱邪更為嚴重。就像天旱少雨,土地無法吸收水份,到處都是灰塵瀰漫,黃色的塵埃隨處可見。因此,脾臟的黃色會隨著瘀熱在全身運行。

第二條

把脈時,趺陽脈呈現緊張且脈搏跳動快速的狀態。脈搏快速代表體內有熱,熱邪會導致消化加快。脈象緊張代表體內有寒,吃了食物會感到腹脹。尺脈呈現浮脈,代表腎臟受到損傷。趺陽脈緊張,代表脾臟受到損傷。風寒邪氣相互搏擊,吃了食物會感到頭暈,消化不良,胃中充滿濁氣。濁氣下流,小便不暢通。陰氣受到寒邪的影響,熱邪流向膀胱,導致全身發黃,這種情況稱為「谷疸」。趺陽脈主要反映脾胃的功能,正常的脈象應當柔和舒緩,就像脾土的特性一樣。如果脈象緊張且快速,快速代表體內有熱,趺陽脈有熱代表火邪旺盛,會加速消化食物,因此說「熱則消穀」。緊張代表體內有寒,趺陽脈寒代表真氣衰弱,吃了食物會壓制火氣,所以剛吃完飯就會感到腹脹。一般來說,消化快就不會感到腹脹,腹脹就不會消化快,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相反的情況,是因為腎精充足時,火邪會受到壓制而不敢過度旺盛。尺脈浮,代表腎精虛弱,腎氣不固,所以說「傷腎」。腎臟受損,所以趺陽脈才會呈現快速的狀態。此外,脾陽健康,氣機就會溫和暢通,不會有凝滯的現象。趺陽脈緊張,代表陽氣衰弱,脾氣凝滯,所以說「傷脾」。脾臟受損,所以趺陽脈才會呈現緊張的狀態。這兩句話解釋了為什麼會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。所謂「風寒」,並非外感風寒,而是指風邪生於熱,寒邪生於虛弱的表現。熱邪引起的風邪和虛弱引起的寒邪相互搏擊,熱性風邪喜歡向上發散,虛寒之氣無力向下運行,所以吃完飯就會感到頭暈,消化不良。這和上文所說的「熱則消穀」並不矛盾。所謂的「消穀」,是指食物容易被消化分解;所謂的「不消」,是指食物的精華不能被吸收利用。邪火所破壞的食物堆積在胃中,導致胃氣不暢,感到穢濁難受。濁氣下流,熱邪瘀滯,導致氣機不暢,所以小便不通。脾氣虛寒,影響兩陰經的運行,導致脾胃運化食物的能力更加微弱。胃中熱邪下流至膀胱等臟腑,導致小便不暢。濕熱相互蒸騰,全身發黃,這種情況稱為「谷疸」,其病因就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