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經》~ 《金匱玉函經》卷第一 (1)
《金匱玉函經》卷第一 (1)
1. 證治總例
夫二儀之內,惟人最靈,稟天地精英之氣,故與天地相參。天一生水,剛柔漸形,是以人之始生,先成其精,腦髓既足,筋骨斯成,皮堅毛長,神舍於心。頭圓法天,足方象地,兩目應日月,九竅應九州,四肢應四時,十二節應十二月。五藏應五音,六府應六律。手十指應十干,足十指莖垂應十二支。
三百六十節以應一歲。天有風雨,人有喜怒,天有雷電,人有音聲,天有陰陽,人有男女,月有大小,人有虛實,萬物皆備,乃名為人。服食五味,以養其生。味有所偏,藏有所勝,氣增而久,疾病乃成。諸經藏中,金木水火土,自相剋賊。地水火風,復加相乘,水行滅火,土救其母,迭為勝負,藏氣不精,此為害道。
白話文:
在天地之間,唯有人類最為靈巧,承繼天地之間的精粹之氣,因此與天地相互配合。天地孕育了生命,其中以水元素為始,剛與柔開始形成,因此人在初生時,首先形成了他的精氣,當腦髓充足、筋骨形成後,皮膚變得堅韌、毛髮長出,靈魂則駐留在心中。人的頭部圓潤如天,腳部方正如地,雙眼對應著日月,九個孔洞對應著九州,四肢對應四季,十二節對應十二個月。五臟對應五音,六腑對應六律。手上十指對應十天干,腳上十根趾尖對應十二地支。
三百六十節來應對一年的時間。天有風雨,人有喜怒之情,天有雷電,人有聲音的發出,天有陰陽,人有男女性別之分,月亮有大小之別,人有虛實之態,萬物俱全,這纔是人類。食用五種味道的食物,用來養護生命。每種味道都有其偏好,影響著不同的器官,過度攝取會導致氣息增加,久而久之,疾病就會產生。在經脈藏書中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這五種元素互相剋制,土地、水、火、風這四種元素再加以互相超越。水可以熄滅火,土可以救助母親的元素,交替勝負,如果五臟之氣不能保持精確,這就會損害到生命之道。
不知經脈,妄治諸經,使氣血錯亂,正氣受刑,陰陽不和,十死一生。《經》云:地水火風,合和成人。凡人火氣不調,舉身蒸熱,風氣不調,全身強直,諸毛孔閉塞,水氣不調,身體浮腫,脹滿喘粗。土氣不調,四肢不舉,言無音聲,火去則身冷,風止則氣絕,水竭則無血,土敗則身裂。
愚醫不思脈道,反治其病,使藏中金木水火土,互相攻克,如火熾然,重加以油,不可不慎,又使經脈者如流水迅急,能斷其源者,此為上也。
凡四氣合德,四神安和,人一氣不調,百一病生,四神動作,四百四病,同時俱起。其有一百一病,不治自愈;一百一病,須治而愈;一百一病,難治難愈;一百一病,真死不治。
白話文:
不瞭解經絡的人胡亂治療各種經絡,導致氣血混亂,身體的正氣受到傷害,陰陽失去平衡,這樣的情況下,十個人中有九個會死亡,只有一個可能存活。古書上說:地、水、火、風四種元素和合構成人體。一般來說,如果人的火氣不協調,全身就會感到悶熱;風氣不協調,全身就會變得僵硬不適,各個毛孔也會關閉不通;水氣不協調,身體就會浮腫,感到脹滿且呼吸困難;土氣不協調,四肢無力,說話沒有聲音。火元素消失,身體就會變冷;風元素停止運作,氣息就會中斷;水元素枯竭,血液就不流通;土元素衰敗,身體就會崩解。
愚蠢的醫生不去思考經絡的原理,反而錯誤地治療疾病,使得臟腑中的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之間相互攻擊,這就像火已經很旺了,還再添加油一樣危險,必須非常謹慎。又讓經絡之氣如同急流的水,能夠阻斷這種不良循環根源的治療方法,纔是上策。
四大基本元素協同作用,保持四種精神安定和諧時,人體若有一種氣不協調,就會引發一種疾病;四種精神失衡運動時,就可能同時引發四百零四種疾病。在這些疾病當中,有一百零一種病可以不經過治療自行康復;另外一百零一種病,需要治療才能好轉;再有一百零一種病,治療起來既困難又不易康復;最後,還有一百零一種病,是真正無法治癒的死亡病症。
問曰:人隨土地,得合陰陽,稟食五穀,隨時相將,冬得溫室,夏遂清涼,消沴調寒暑,四季不遭傷,恐懼畏無時,忽然致不祥,肺魄不能靜,肝魂欲飛揚,心神失所養,脾腎亦乖方。六府彷徨亂,何以致安康。非針藥不定,盍自究精詳,答曰:肝虛則目暗,其魂自飛揚;肺衰則氣上,其魄自掩藏;心虛則不定,諸藏受迍殃,脾腎虛衰至,內結作癰瘡;六府病蝟集,諸脈失經常。及時加針藥,勿使及淪亡。
古者上醫相色,中醫聽聲,下醫診脈。診候之法,固是不易。又云:問而知之,別病深淺,命曰巧焉。上醫相色知病者,色脈與身形不得相失,黑乘赤者死,赤乘青者生之類。中醫聽聲知病者,聲合五音,火聞水聲,煩悶驚悸,木得金聲,恐畏相刑,脾者土也,生育萬物,回助四傍,善者不見,惡則歸之,太過則四肢不舉,不及則九竅不通,六識閉塞,猶如醉人,四季運轉,終而復始。下醫診脈知病者,源流移轉,四時逆順,相害相生,審知藏府之微,此為妙也。
白話文:
問曰:人隨土地,得合陰陽,稟食五穀,隨時相將,冬得溫室,夏遂清涼,消沴調寒暑,四季不遭傷,恐懼畏無時,忽然致不祥,肺魄不能靜,肝魂欲飛揚,心神失所養,脾腎亦乖方。六府徬徨亂,何以致安康。非針藥不定,盍自究精詳,答曰:肝虛則目暗,其魂自飛揚;肺衰則氣上,其魄自掩藏;心虛則不定,諸藏受迍殃,脾腎虛衰至,內結作癰瘍;六府病蝟集,諸脈失經常。及時加針藥,勿使及淪亡。
古者上醫相色,中醫聽聲,下醫診脈。診候之法,固是不易。又雲:問而知之,別病深淺,命曰巧焉。上醫相色知病者,色脈與身形不得相失,黑乘赤者死,赤乘青者生之類。中醫聽聲知病者,聲合五音,火聞水聲,煩悶驚悸,木得金聲,恐畏相刑,脾者土也,生育萬物,回助四傍,善者不見,惡則歸之,太過則四肢不舉,不及則九竅不通,六識閉塞,猶如醉人,四季運轉,終而復始。下醫診脈知病者,源流移轉,四時逆順,相害相生,審知藏府之微,此為妙也。
問道:人類隨著大地環境,調和陰陽之氣,攝取五穀之食,跟隨四季變化,冬天獲得溫暖,夏天享有涼爽,排除邪氣,調節寒暑,一年四季不會受到傷害。但若忽然遭遇意外,肺魄不能安靜,肝魂想要飄揚,心神失去養育,脾腎也失去平衡。六臟六腑混亂,如何達到健康?除非通過針藥治療,請自行深入研究。
古人認為,上等的醫生觀察臉色,中等的醫生聆聽聲音,下等的醫生診脈。診斷的方法,本來就不易。又說,問診可以瞭解疾病的情況,分辨病情的輕重,這叫做巧妙。上等的醫生通過臉色和脈象來辨別疾病,顏色、脈象與身形不得脫離關係,黑色乘於紅色表示死亡,紅色乘於青色表示生機。中等的醫生通過聲音來辨別疾病,聲音符合五音,火聽到水聲會感到煩躁、驚嚇,木得到金聲會產生恐懼,脾是土,孕育萬物,支援四方,善良的人看不到問題,惡劣的人會帶來問題,過度則四肢無力,不足則九孔不通,六感閉塞,像醉酒的人,四季更迭,終點回到起點。下等的醫生通過脈象來辨別疾病,脈象的來源、流動、轉變,四季的逆順,相互妨礙或相生,要審慎瞭解臟腑的細微,這就是奇妙之處。
夫診法:常以平旦,陰氣未動,陽氣未散,飲食未進,經脈未盛,絡脈調勻,氣血未亂,精取其脈,知其逆順,必察四難而明告之,然愚醫不能如斯。逆四難而生亂階者,此為誤也。
肝病治肺,心病折腎,其次取俞募,不令流轉藏府。見肝之病,當瀉肺金補肝木,木子火為父報仇,故火剋金,子病以母補之,母病以子瀉之。蓋云:王者不受其邪,而為邪傳,以得奸賊之侵病,及於一藏之中,五賊相害,於彼前路,當先斷之一藏,不可再傷,精神不中數勞,次取俞募,其令五邪氣當散去之。
凡婦人之病,比之男子,十倍難治。考諸經言,病本一體,所以難治者,婦人眾陰所集,常與濕居,十五以上,陰氣浮溢,百想經心,內傷五藏,外損姿容,月水去留,前後交互,瘀血停凝,中路斷絕,其中傷隳,不可具論,生熟二藏,虛實交錯,惡血內漏,氣脈損竭,或飲食無度,損傷非一,或胎瘡未愈,而合陰陽,或出行風來便利穴廁之上,風從下入,便成十二痼疾。男子病者,眾陽所歸,常居於燥,陽氣遊動,強力施泄,便成勞損,損傷之病,亦眾多矣。
白話文:
古代中醫診脈法
中醫診脈的最佳時機是清晨,此時陰氣尚未活動,陽氣尚未消散,飲食尚未進食,經絡尚未充盈,枝絡脈絡平和,氣血尚未混亂,此時精細地探取脈象,就能瞭解脈象的順逆,還必須觀察四種難辨的脈象並明確告知患者,但是庸醫無法做到這樣。違背四種難辨的脈象,就會導致病情混亂,這是診斷錯誤的原因。
肝病治療
肝病應治療肺部,因為肝臟是金,肺部是火,肺腑的病症會影響肝臟。其次,取俞募穴位治療,避免邪氣流轉至內臟。發現肝臟有病,應瀉肺金,以補肝木。肝木的子宮屬火,火會報復肺金,所以火剋金,子病應從母臟調理,母臟有病則從子臟瀉出。因為:君王不會縱容邪惡,而是將邪惡傳播開來,讓姦賊得以侵害,導致身體某一部位發病,五臟六腑相互傷害,在這種情況下,首先應切斷某一部位的聯繫,不能再傷其它的部位,精神不集中,勞累過度,其次取俞募穴位治療,讓五種邪氣消散。
婦科疾病
女性疾病與男性疾病相比,要難治十倍。根據經書記載,疾病的本質是一樣的,但女性疾病難治的原因,在於女性屬陰,與濕氣相處,十五歲以後,陰氣浮動,思慮過多,內傷五臟六腑,外面損傷容貌,月經忽來忽去,時常混亂,瘀血停滯,中路阻斷,內部傷勢嚴重,無法一一列舉,生殖器官和腸胃虛實交錯,惡血內漏,氣脈損傷,有的飲食不節,損傷不止一種,有的產後未癒,就與丈夫同房,或者外出感染風寒,造成便祕,風寒從下半身侵入,便產生了十二種頑固的疾病。男性疾病,陽氣聚集,常處於燥熱狀態,陽氣運行,用力洩瀉,就會造成勞損,損傷的疾病也很多。
食草者力,食谷者智,食肉者勇,以金治金,真得其真,以人治人,真得入神。
凡欲和湯合藥灸刺之法,宜應精思,必通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孔穴。營衛氣行,知病所在,宜治之法,不可不通,湯散丸藥,針灸膏摩,一如其法。然愚醫不通十二經脈,不知四時之經,或用湯藥倒錯,針灸失度,順方治病,更增他疾,惟致滅亡。故張仲景曰:哀哉烝民,枉死者半,可謂世無良醫,為其解釋。
吾常見愚人疾病,有三不治:重財輕命一不治,服食不節二不治,信邪賊藥三不治。若主候常存,形色未病,未入腠理,針藥及時,服將調節,委以良醫,病無不愈,咸共思之。又自非究明醫術,素識明堂流注者,則身中滎俞,尚不能知其所在,安能用針藥以治疾哉。今列次第,以示後賢,使得傳之萬世。
白話文:
食用草本植物的人體力充沛,食用穀物的人聰明智巧,食用肉類的人勇敢強壯。使用金屬製品來治療金屬造成的傷害,能真正達到修復的效果;以人的智慧來治理人羣,能真正達到高妙的境界。
對於準備湯劑、配製藥物、施灸與針刺等療法,都應當精心思考,必須精通十二條經脈以及全身三百六十個穴位的知識。要了解營氣與衛氣的運行,辨識疾病的所在,並且知道最適宜的治療方式,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。無論是湯劑、散藥、丸藥,或是鍼灸、膏摩等療法,都應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。然而,愚蠢的醫生不懂十二經脈,不瞭解四季對經脈的影響,可能會誤用湯藥、針灸失當,按著錯誤的方向治療疾病,反而加劇了其他病症,最終導致病人衰竭死亡。因此,張仲景感嘆地說:可悲啊,眾多百姓中,因誤治而枉死的佔了一半,這可說是世上缺少優秀的醫生,我們應該對此現象加以警醒並做出解釋。
我常見到一些愚昧的病人,有三種情況難以治癒:一是重視財富而輕視生命,二是飲食毫無節制,三是相信偏方和偽藥。反之,如果能及早發現病兆,面色和身體尚未表現出病態,疾病還未深入肌膚,及時使用針藥治療,配合適當的調養,並且委託技術高超的醫生照護,那麼疾病無不痊癒,大家都應該共同思考這個道理。再者,如果不是對醫學有深刻研究,原本就熟悉人體穴位和氣血流通的人,連自己身上的一些重要穴位都不知道在哪裡,又怎能使用針灸和藥物來治療疾病呢?現在我把這些知識依次列出,展示給後代的賢者,希望能將它們傳承千秋萬世。
張仲景曰:若欲治疾,當先以湯洗滌五藏六府,開通經脈,理導陰陽,破散邪氣,潤澤枯槁,悅人皮膚,益人氣血,水能淨萬物,故用湯也。若四肢病久風冷發動,次當用散,散能逐邪風濕痹,表裡移走,居無常處者,散當平之。次當用丸,丸能逐沉冷,破積聚,消諸堅症,進飲食,調營衛,能參合而行之者,可謂上工。
醫者意也,聖道非不妙,愚醫不能尋聖意之要妙,怨嗟藥石不治者,此為謬也,非聖人之過也。又能尋膏煎摩之者,亦古之例也。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寒則散之,熱則去之,不虛不實,以經取之。虛者十補,勿一瀉之,實者瀉之,虛實等者,瀉勿太泄,膏煎摩之,勿使復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曰:
若想治療疾病,首先應該用湯藥洗滌五臟六腑,暢通經脈,調和陰陽,驅散邪氣,滋潤乾燥,使皮膚光潔,增強氣血。水能淨化萬物,所以要用湯藥。
如果四肢久病,因風寒發作,就應該用散劑,散劑能驅逐邪風、濕氣、痹症,使表裡之邪移動消散,無處停留。散劑能使之平衡。
接下來應該用丸劑,丸劑能驅除沉寒,消除積聚,化解堅硬的症狀,促進飲食消化,調和營衛之氣,能將藥性協調運行,才能稱得上是上等医术。
醫者意也:
聖人之道並非不好,只是愚蠢的醫生不能領悟聖人之道的精妙之處,便怨恨藥物不能治病,這是錯誤的,不應該怪罪聖人之道。
古時候也用膏藥和藥膏來摩擦,這也是古醫法。
虛弱就應該補益,實證就應該瀉泄,寒症就應該散寒,熱症就應該清熱。既不虛弱也不實證,就應該依照經脈來治療。
虛弱者十次補益,不要一次瀉泄。實證者應該瀉泄,虛實相當者,瀉泄不要過度。用膏藥和藥膏來摩擦,不要使病情再次出現。
若虛者重瀉真氣絕,實者補之重其疾,大熱之氣,寒以取之,盛熱之氣,以寒發之,又不須汗下而與汗下之者,此為逆也。仲景曰:不須汗而強與汗之者,奪其津液,令人枯竭而死。又須汗而不與汗之者,使諸毛孔閉塞,令人悶絕而死。又不須下而強與下之者,令人開腸洞泄,便溺不禁而死。
又須下而不與下之者,令人心內懊憹,脹滿煩亂,浮腫而死。又不須灸而強與灸之者,令人火邪入腹,干錯五藏,重加其煩而死。又須灸而不與灸之者,使冷結重冰,久而彌固,氣上衝心,無地消散,病篤而死,又須珍貴之藥,非貧家野居所能立辦,由是怨嗟以為藥石無驗者,此弗之思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是虛弱的人,過度瀉下就會耗盡真氣而亡;如果是實證的人,過度進補反而會加重病情。對於熱症,要用寒涼的方法來治療;對於極度炎熱的症狀,要用寒涼之物來發散。如果病人不需要發汗或瀉下,卻硬要使用這些方法,這就是逆治,是錯誤的。
張仲景說:如果病人不需要發汗,卻強迫他發汗,就會損傷津液,使人虛弱而死。如果病人需要發汗,卻不給他發汗,就會使毛孔閉塞,使人呼吸困難而死。
如果病人不需要瀉下,卻強迫他瀉下,就會導致腸胃虛弱,便溺失禁而死。如果病人需要瀉下,卻不給他瀉下,就會導致腹脹、煩躁、水腫而死。
如果病人不需要灸法,卻強迫他灸治,就會導致火邪入侵內臟,損害五臟六腑,加重病情而死。如果病人需要灸法,卻不給他灸治,就會導致寒氣凝結,久而久之,寒氣上衝心臟,無處消散,病情加重而死。而且有些珍貴的藥材,不是貧窮人家所能負擔的,因此有些人會怨恨醫生,認為藥石無效,這都是因為他們沒有好好思考的原因。
問曰:凡和合湯藥,治諸草石蟲獸,用水升合,消減之法則云何?答曰:凡草木有根莖枝葉皮毛花實,諸石有軟鞕消走,諸蟲有毛羽甲角頭尾骨足之屬,有須燒煉炮炙,生熟有定,一如後法。順方是福,逆之者殃。又或須皮去肉,或去皮須肉,或鬚根去莖,又須花須實,依方揀採,治削極令淨潔,然後升合秤兩,勿令參差。藥有相生相殺,相惡相反,相畏相得,氣力有強有弱,有君臣相理,佐使相持。
若不廣通諸經,焉知草木好惡,或醫自以意加減,更不依方分配,使諸草石,強弱相欺,勝負不順,入人腹內,不能治病,自相鬥爭,使人逆亂,力勝刀劍,若調和得宜,雖未去病,猶得利安五藏。令病無至增劇。若合治湯藥,當取井花水,極令潔淨,升斗勿令多少,煮之調和,一如其法。
白話文:
問曰:凡是要調配湯藥,來治療各種草藥、礦物、昆蟲和動物,用水的升和合的量,減量的方法該如何呢?
答曰:各種草本植物有根、莖、枝、葉、皮、毛、花、實,各種礦物有軟硬、消散、流動的性質,各種昆蟲有毛、羽、甲、角、頭、尾、骨、腳等特徵,有些需要燒煉、炮製,草木的生熟有定規,按照後面的方法進行。順應藥方就是福,違背則會招致災禍。又或者需要去皮留肉,或者去肉留皮,或者去根留莖,又或者需要去花留實,按照藥方選擇採集,治削到極為乾淨清潔,然後用升和合來計量,不要有誤差。藥物有相生相剋、相惡相反、相畏相得、氣力有強有弱,有君臣相輔、佐使相持的關係。
如果不廣泛瞭解各經典,怎麼能知道草木的好惡呢?或者醫生自己隨意增減藥量,不再依照方劑分配,讓各種草藥、礦物強弱互相欺凌,勝負不順,進入人的肚子裡,就不能治療疾病,反而會相互對抗,使人體失調。力量可以勝過刀劍,如果調配得宜,即使沒有去除病痛,也能夠讓五臟得到利益安定,防止病情加重。如果要調配湯藥,應該取用井花水,極其清潔,用升和合來計量,煮好調和,依照方法進行。
若合蜜丸,當須看第七卷,令童子杵之,極令細熟,杵數千百下,可至千萬,過多益佳,依經文和合調勻。當以四時王相日造合。則所求皆得,穰災滅惡,病者得瘥,死者更生,表針內藥,與之令服,可調千金之藥,內消無價之病。
夫用針刺者,先明其孔穴,補虛瀉實,送堅付濡,以急隨緩,營衛常行,勿失其理,行其針者,不亂乎心,口如銜索,目欲內視,消息氣血,不得妄行。針入一分,知天地之氣;針入二分,知呼吸之氣;針入三分,知逆順之氣。針皮毛者,勿傷血脈;針血脈者,勿傷肌肉;針肌肉者,勿傷筋膜;針筋膜者,勿傷骨髓。
經曰:東方甲乙木,主人筋膜魂;南方丙丁火,主人血脈神;西方庚辛金,主人皮毛魄;北方壬癸水,主人骨髓志;中央戊己土,主人肌肉智。針傷筋膜者,令人愕視失魂;針傷血脈者,令人煩亂失神;針傷皮毛者,令人上氣失魄;針傷骨髓者,令人呻吟失志;針傷肌肉者,令人四肢不舉失智。針能殺生人,亦能起死人。
白話文:
如果將藥物做成蜜丸,應參考第七卷的方法,讓童子用杵臼研磨,務必研磨得極其細緻,研磨次數達數千上萬,越多越好,並依據經文中的步驟調勻。應在四季的吉日製做。如此則所求皆能達成,災難消弭、惡運去除,患病者得以痊癒,死者亦可復生。將外用的膏藥與內服藥物配合使用,可治療價值千金的疾病,內病也能不藥而癒。
針灸治療時,首先要清楚認識穴位,補虛瀉實,讓堅硬的地方柔軟、濕滑的地方收乾,依緩急進行治療,使營氣和衛氣正常運行,切勿違背針灸的基本原則。持針者心神專注,口齒緊閉,雙眼內視,調和氣血,不可隨意施針。針刺一分,就能感受到天地之氣;針刺二分,就能感受到呼吸之氣;針刺三分,就能感受到逆順之氣。針刺皮毛,切勿傷及血脈;針刺血脈,切勿傷及肌肉;針刺肌肉,切勿傷及筋膜;針刺筋膜,切勿傷及骨髓。
經文記載:東方屬甲乙木,主筋膜與魂魄;南方屬丙丁火,主血脈與神志;西方屬庚辛金,主皮毛與魄力;北方屬壬癸水,主骨髓與意志;中央屬戊己土,主肌肉與智慧。針刺傷及筋膜,會讓人眼神呆滯、失魂落魄;針刺傷及血脈,會讓人煩躁不安、神志不清;針刺傷及皮毛,會讓人氣息上浮、魄力盡失;針刺傷及骨髓,會讓人哀嚎呻吟、意志消沉;針刺傷及肌肉,會讓人四肢無力、智力衰退。針灸既能殺人,亦能救人。
凡用針之法,補瀉為先,呼吸應江漢,補瀉應星斗,經緯有法則,陰陽不相干,震為陽氣始,兌為陰氣終,坎為太玄華,坤為太陰精。欲補從卯南,欲瀉從酉北,針入因日明,針出隨月光。夫治陰陽風邪,身熱脈大者,以烽針刺之。治諸邪風鬼疰痛處少氣,以毛針去之。凡用鋒針者,除疾速也,先補五呼,刺入五分,留入十呼,刺入一寸,留二十呼,隨師而將息之。刺急者,深內而久留之;刺緩者,淺內而疾髮針。
刺大者,微出其血,刺滑者,淺內而久留之,刺澀者,必得其脈,隨其逆順,久留之,疾出之,壓穴勿出其血,刺諸小弱者,勿用大針。然氣不足,宜調以甘藥,餘三針者,止中破癰堅痛結息肉也。非治人疾也。
白話文:
針灸的原則首先在於補充與排泄。針灸的進針與退針要跟隨呼吸節奏,補充和排泄要對應天上的星斗,經絡的走行有著一定的規則,陰陽是不會互相干擾的。震代表陽氣的開始,兌代表陰氣的終結,坎是太玄華,坤是太陰精。要補充的話,從卯南方開始,要排泄的話,從酉北方開始。針入時要隨著白天的光明,針出時要隨著夜晚的月光。對於治療陰陽失調、風寒邪氣導致的身體發熱、脈搏大等症狀,可以使用烽針進行刺灸。對於治療各種邪風、鬼病、痛處氣息減弱的情況,可以使用毛針去除病竈。使用鋒針的主要目的是快速治療疾病,先進行五次「呼」的補充,針入五分,停留十次「呼」後再深入一寸,停留二十次「呼」,然後按照師傅的指導進行休息。對於急性的病狀,要深入針孔且長時間留存針頭;對於緩慢的病狀,則要淺入針孔且迅速拔針。對於大的病狀,要微微放出血液;對於滑膩的病狀,要淺入針孔且長時間留存針頭;對於緊繃的病狀,必須找到脈搏,根據脈搏的走向,長時間留存針頭,快速拔針。在按壓穴位時,不要放出血液;對於較小、較弱的病狀,不要使用大針。如果氣力不足,應當用甜味的藥物來調理。除此之外的三種針灸方法,主要是用於打開癢癥、堅硬的痛結和息肉。這些並不是用來治療人類疾病的。
夫用灸之法,頭身腹背肩臂手足偃仰側其上中諸部,皆是陰陽營衛經絡俞募孔穴,各有所主。相病正形,隨五藏之脈,當取四時相害之脈,如浮沉滑澀,與灸之人,身有大小長短,骨節豐狹,不可以情取之。宜各以其部分尺寸量之,乃必得其正,諸度孔穴,取病人手大拇指第一節,橫度為一寸,四指為一部,亦言一夫,又以文理縫縱會言者,亦宜審詳。
凡點灸法,皆取平正身體,不得傾側寬縱縮狹也。若坐點則坐灸之,臥點則臥灸之,立點則立灸之。反此者,不得其穴。
凡諸言壯數者,皆以中平論也。若其人丁壯,病重者可復一倍,其人老弱,病微者可復減半。然灸數可至二三百也,可復倍加火治之,不然則氣不下沉,雖焦而病不愈,又新生小兒,滿一朞以還者,不過一七止,其壯數多少,隨病大小也。凡灸須合陰陽九部諸府,各有孔穴,而有多少。
白話文:
使用灸療的方法,無論是頭部、身體、腹部、背部、肩膀、手臂、手部、足部,無論是俯臥、仰臥、側臥在其上方或中間部位,都是陰陽經絡和腧穴之所在,各有其所主治的病症。相應的病症對應特定的身體部位,按應屬五臟的經絡走勢,按時令相剋的經絡取穴,如浮脈、沉脈、滑脈、澀脈等脈象,與受灸者的身高、體重、骨節粗細有關,不能憑感覺取穴。應當根據各部位的尺寸來測量,才能取到正確的穴位。測量腧穴,以病人的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,四指併攏為一部,也稱一夫。又應仔細觀察皮膚紋路和肌肉筋骨會聚的地方。
所有點灸的方法,均以身體平正為宜,不能傾斜、過寬、過窄。如果坐姿點灸,就要坐著施灸;臥姿點灸,就要躺著施灸;站姿點灸,就要站著施灸。否則,取穴不準。
凡是提到壯數的,都是以中等的體格而論。如果受灸者身體健壯,病情較重,可以增加一倍的壯數;如果受灸者年老體弱,病情較輕,可以減少一半的壯數。一般情況下,灸數可達二三百壯,還可以再加倍施灸,否則灸火不能深入,雖然灼傷皮膚,但不能治癒疾病。對於新生兒,滿月以內的,灸數不能超過一七壯。灸火的壯數多少,要根據疾病的輕重而定。所有的灸法都必須符合陰陽九部的俞穴,各有腧穴,數量也不一樣。
故頭背為陽部,參陰而少,臂腳為陽部,亦參陰而少,胸為陰部,參陽而少,腹為陰部,亦參陽而少,此為陰陽營衛經脈事也。行壯多少在數,人病隨陰陽而灼灸之。若不知孔穴,勿妄灸之,使病增重。又人體腰以上為上部,腰以下為下部,外為陽部,內為陰部,營衛藏府周流,名曰經絡,是故丈夫四十以上氣在腰,婦人四十以上氣在乳,以丈夫先衰於下,婦人先衰於上。灸之生熟,亦宜撙節之,法當隨病遷轉,大法外氣務生,內氣務熟,其餘隨宜耳。
頭者身之元首,人神之所注,氣血精明,三百六十五絡,皆歸於頭。頭者諸陽之會也,故頭病必宜審之灸其穴,不得亂灸,過多傷神,或陽精玄精陰魄再卒,是以灸頭止得滿百,背者是體之橫梁,五藏之繫著,太陽之會合,陰陽動發,冷熱成病,灸大過熟,大害人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頭部和背部屬於陽性部位,但都伴隨著陰性元素的少量存在;手臂和腳部也是陽性部位,同樣伴隨著陰性元素的少量存在;胸部屬於陰性部位,但也有陽性元素的少量參與;腹部屬於陰性部位,同樣伴隨著陽性元素的少量參與。這是關於陰陽、營養、衛生和脈搏的經絡理論。進行灸療時,要注意灸療的數量,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擇灸療的陰陽部位。如果不知道穴位的位置,不要隨意灸療,以免加重病情。此外,人體腰部以上為上部,腰部以下為下部,外部屬陽,內部屬陰,營養、衛生、臟腑循環周圍,稱為經絡。因此,男性四十歲以上,氣血主要集中在腰部;女性四十歲以上,氣血主要集中在乳房。因為男性先於女性衰老,故男性主要在下部衰老,女性則主要在上部衰老。灸療時,要注意灸療的溫度,適度控制。原則上,外部應保持生機,內部應保持成熟,其他則根據情況調整。
頭是身體的首領,是精神集中的地方,三百六十五條絡脈都歸於頭部。頭是諸多陽性能量的匯聚地,所以如果有頭部疾病,應該仔細辨別並灸療正確的穴位,不要隨意灸療,以免過度灸療傷害精神,或者導致陽精、玄精、陰魄等再次受到損傷。因此,頭部的灸療不宜超過一百次。背部是身體的橫梁,連接著五臟,是太陽能量的會合地點,是陰陽能量交換的地方。如果灸療過度,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。
臂腳手足者,人之枝幹,其神繫於五藏六府,隨血脈出,能遠近採物,臨深履薄,養於諸經,其地狹淺,故灸宜少,過多則內神不得入,精神閉塞,否滯不仁,即手臂不舉,故四肢之灸,不宜太熟也。
然腹藏之內,性貪五味,無厭成疾,風寒固結,水穀不消,灸當宜熟,若大杼、脊中、腎俞、膀胱、八窌,可至二百壯,心主手足太陰,可至六七十壯,三里、太谿、太衝、陰陽二泉、上下二廉,可至百壯,腹上、上管、下管、太倉、關元,可至一百壯,若病重者,三複之乃愈耳。
若治諸沉結寒冷,必灸之宜熟,量病輕重而攻治之,表針內藥,隨宜用之,消息將之,與天同心,百年永安,終無橫夭。此要略說之,非賢勿傳,請秘而用之,今以察色診脈,辨病救疾,可行合宜之法,並方藥共成八卷,號為《金匱玉函經》,其篇目次第,列於卷首。
白話文:
四肢是人體的枝幹,與五臟六腑相連。靈氣通過經脈輸送到四肢,使四肢能遠近取物、應對深淺地面的變化。四肢屬於表淺部位,因此施灸不宜過多,否則內在的靈氣會無法進入,導致精神受阻,氣血不通,四肢僵硬不靈活,就連抬手都困難。因此,四肢施灸不宜灸得太熟。
然而,腹腔內的臟腑本性貪慾,如果過度攝取五味會導致疾病。風寒蘊結,水穀難以消化,這時施灸宜灸得透徹。大杼、脊中、腎俞、膀胱、八窌等穴位可以灸到二百壯;心主手足太陰,可以灸到六七十壯;三里、太谿、太衝、陰陽二泉、上下二廉等穴位可以灸到百壯;腹上、上管、下管、太倉、關元等穴位可以灸到一百壯。如果病情較重,可以灸到三倍以上才痊癒。
治療沉重結冷的疾病,一定要灸得徹底,根據病情的輕重施以不同強度的治療。表層治療可以用針刺,內部治療可以用藥物,靈活運用,配合適宜的方法,與天地同心,即可長久平安,避免早夭。
以上是簡略的說明,切不可輕易傳授,請隱祕地使用。現結合望色、切脈,辨別疾病、治療疾病,制定出適宜的方法,再配上藥方,共編寫成八卷,名為《金匱玉函經》。篇章的順序已列於卷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