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)

1.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

2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
問曰:病有結胸,有臟結,其狀何如?答曰:按之痛,寸脈浮,關脈沉,名曰結胸也。何謂臟結?答曰: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脈浮,關脈小,細沉緊,名曰臟結。舌上白滑胎者,難治。(結胸者,邪結在胸。臟結者,邪結在臟。二者皆下後,邪氣乘虛入里所致。

下後邪氣入里,與陽相結者,為結胸,以陽受氣於胸中故爾。與陰相結者,為臟結,以陰受之,則入五臟故爾。氣宜通,而塞,故痛。邪結陽分,則陰氣不得上通;邪結陰分,則陽氣不得下通。是二者,皆心下硬痛,寸脈浮,關脈沉,知邪結在陽也。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知邪結在陰也。

陰結而陽不結,雖心下結痛,飲食亦自如故,陰氣乘腸虛而下,故時時自下利。陰得陽,則解,臟結得熱證,多易治。舌上白胎滑者,邪氣結,胸中亦寒,故云難治。宇泰:按本文如結胸狀,則與結胸有分別矣。注云:是二者,皆心下硬痛,欠穩,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只是按之不痛耳。

既結於臟,而舌白胎滑,又為胸寒外證,上下俱病,故云難治。)臟結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舌上胎滑者,不可攻也。(臟結,於法當下。無陽證,為表無熱;不往來寒熱,為半表半裡無熱;其人反靜,為里無熱。經曰: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也。以表裡皆寒,故不可攻。

觀子:臟結一證,既與結胸連類並舉,其為傷寒之邪明甚。但結胸由表證初得,誤下之邪熱內陷,或雖未下,裡虛耗氣,傳入而成。病發於陽,邪屬於陽,結歸於陽,證不難治,攻之可愈也。若臟結者,無陽證,外無表證可得也。不往來寒熱,中無表裡證可得也。其人反靜,內無里證可得也。

病不屬三陽,其所以類結胸者,則是亦為邪結,按之亦痛,亦痞硬耳。夫臟為里,為陰,既不從表氣始,必陰寒內縈於裡。裡寒,則吐利厥逆之證隨作,乃僅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何也?三陰大寒,極陰之證多矣。皆有陽劑以治之,何但云無治,不可攻,而不一處方藥耶。臟氣既結,病悉屬裡,其脈之寸浮,舌之白胎,又何也?先哲云:陰受之,則入五臟。

夫心肺居上,肝腎居下,脾居中央,臟各異列,果入何臟耶?抑五臟之氣,總相結耶?蓋嘗思之:陽明,居中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傳變,風寒營衛,六經之邪,靡不由之者,其常道也。外此,則脾與冒,實表裡。蓋胃主納受,脾職磨運,胃稟四臟之氣,而脾化精微,以營諸經真靈之氣。

是脾之與胃,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發於陽,邪為陽,而與陽相結者,必陽明。發於陰,邪為陰,而與陰相結者,有不於太陰者乎。太陰者,至陰也,其經本陰寒,而又得外受之寒邪,與飲食之寒冷,未有不病者。然太陰為病,亦有數端,桂枝加芍藥,大黃證者,病從太陽之邪,誤下而傳陷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疾病有結胸和臟結,它們的症狀是什麼樣的?

回答:按壓會感到疼痛,寸脈浮起,關脈沉下去,這叫做結胸。

什麼是臟結呢?回答:症狀和結胸類似,但飲食正常,只是會時常腹瀉,寸脈浮起,關脈細小、沉而緊,這叫做臟結。舌頭上有白色濕滑的舌苔,這種情況難以治療。(結胸是邪氣結聚在胸部,臟結是邪氣結聚在臟腑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在使用了瀉藥後,邪氣趁虛進入體內所導致的。)

使用瀉藥後邪氣進入體內,如果與陽氣相結合,就形成結胸,因為陽氣在胸部聚集;如果與陰氣相結合,就形成臟結,因為陰氣進入五臟。氣應該暢通,現在卻被堵塞,所以會疼痛。邪氣結在陽的部位,陰氣就無法上行;邪氣結在陰的部位,陽氣就無法下行。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心下硬痛,寸脈浮起,關脈沉下去,就知道邪氣結在陽的部位。寸脈浮起,關脈細小、沉而緊,就知道邪氣結在陰的部位。

陰氣結聚而陽氣沒有結聚,雖然心下會有結痛,但飲食仍舊正常,陰氣趁著腸胃虛弱而向下,所以會時常腹瀉。陰氣得到陽氣的溫煦就會好轉,臟結如果出現熱證,大多容易治療。舌頭上有白色濕滑的舌苔,是邪氣結聚,胸中也寒冷,所以說難以治療。

(作者按:本文說臟結的症狀「如結胸狀」,就說明它和結胸是有區別的。註解說「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心下硬痛」略顯不妥,臟結的症狀是「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」,只是按壓不會痛。)

既然邪氣結聚在臟腑,又出現舌苔白滑的現象,這又是胸中寒冷的外部表現,上下都有病,所以說難以治療。

臟結沒有陽證,不會出現寒熱交替,病人反而很安靜,舌苔白滑,這種情況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。(臟結按理說應該用瀉藥,但沒有陽證,說明體表沒有熱;不出現寒熱交替,說明體內半表半裡也沒有熱;病人反而很安靜,說明體內也沒有熱。古籍說:舌苔像胎一樣,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。因為體表和體內都寒冷,所以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。)

(作者按:臟結這個病症,既然和結胸放在一起討論,明顯是傷寒的邪氣所致。但結胸是從體表的初起病症,誤用瀉藥導致邪熱內陷,或者即使沒有用瀉藥,也可能因為體內虛弱耗氣,而傳入體內形成。疾病從陽而發,邪氣也屬陽,結聚於陽,這種情況不難治療,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好。而臟結,沒有陽證,體表沒有症狀;不出現寒熱交替,體內沒有半表半裡的症狀;病人反而很安靜,體內也沒有症狀。

這種病不屬於三陽病,它之所以像結胸,是因為也有邪氣結聚,按壓也會痛,也會感到心下痞硬。臟腑屬於體內,屬於陰,它既然不是從體表開始,一定是陰寒在體內縈繞。體內寒冷,就會出現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冰涼等症狀,現在卻只是飲食正常,時常腹瀉,這是為什麼呢?三陰經出現大寒,極陰的病症很多,都有用溫熱藥治療的,為什麼這裡說沒有辦法治療,不能用攻下的方法,而且不開具藥方呢?臟氣既然結聚,疾病全部屬於體內,它的脈象寸浮,舌苔白滑,又是為什麼呢?古人說:陰氣侵襲,就會進入五臟。

心肺在上,肝腎在下,脾居中央,臟腑位置各不相同,邪氣到底進入了哪個臟腑呢?還是五臟的氣都結聚在一起呢?我認為:陽明經位於中土,是萬物歸宿之地,不會發生傳變,風寒、營衛、六經的邪氣,都必須經過這裡,這是常理。除了陽明經之外,脾和胃才是互為表裡的。胃負責納受食物,脾負責磨運食物,胃接受四臟的氣,脾則化生精微物質,來供給各經絡的真氣。

所以脾和胃,是一個整體又分為兩個部分。發病於陽,邪氣屬於陽,與陽氣相結,一定是陽明經的問題。發病於陰,邪氣屬於陰,與陰氣相結,難道不屬於太陰經嗎?太陰經屬於至陰,它的經脈本身就寒冷,如果又受到外來的寒邪,加上飲食寒冷,沒有不生病的。太陰經的病也有多種情況,例如桂枝加芍藥、大黃證,是從太陽經的邪氣,誤用瀉藥而傳入體內造成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