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2)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2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四逆輩證者,臟寒虛甚,當溫也。桂枝中風證者,邪但傷於經也,皆不足為臟結之由。臟結者,亦從風寒飲食而得。但其人中虧氣弱,內奪所守,遂使三陽之氣,不復能作鬱熱於外,而凝固之邪,直與至陰深結於裡,其能食而下利者,胃為水穀之海,營衛之總司,病不在胃,營衛無邪,故飲食如故,便利時通也。然脾一病,必不能運精微,而敷布諸經絡,又不能行津液,而輸泄夫糟粕。
積之有漸,則上結而胸脅痞滿,中結而邪高病下,無從解散,下結而丹田且熱,胸中且寒,陰陽乖膈,時時下利,必終閉塞,而有不可攻之形矣。何也?脾者,卑下之氣結者,寒邪之凝,似當溫散。經不言可溫,同直中之裡寒者,一驗之,舌上白胎也,再驗之寸脈猶浮也。太陰者,陰之首,亦陰之表,去少陽猶未遠也。
白胎者,邪猶半在表半在裡也,是當從中治以和解之,豈溫里之可勝任乎。寸猶浮者,雖不從發於陽以始,然其外陷之邪,無由解散,則入里成熱,猶是陰中伏陽也。其不可攻者,脾之與胃,陰之於陽,交通氣化者也。結則陰並於陰,而陰陽不相濟。邪之內陷者,既化丹田之熱,氣之外虛者,復為胸上之寒。
二氣間隔,一寒一熱,上下不並,而或痞,或痛。若以在臟為陰,而惟與熱劑,則下熱轉增,而閉者愈閉。以邪結為熱,而惟與寒劑,則上寒必盛,而陰者益陰。曰不可攻者,蓋結久則實,疑若可攻,不知本由邪氣內陷成結,攻之則陷益深,結愈固,病何由解乎。近子由盧氏獨闡臟結之秘,所載治案甚詳。
曰:熱入者,頓結。頓結者,併發,故攻之可已。寒入者,漸積,漸積者,入而出,攻之反致臟轉寒,陰轉凝,結轉固,腸轉枯矣。斯言已盡臟結之蘊。第其所分氣結、痰結、食結、飲結、蟲結、垢結、血結、水結、積結,及諸熱病、寒病、虛病、實病、諸怪異病,種種多由臟結而致。有臟結之常,復有臟結之變。
議以從緩,從小,從輕,從漸而治。竊謂此可語雜病之臟結,而未可語傷寒之臟結。蓋傷寒為日既速,而邪復毒烈,治之後時,變生不測,豈彼日積月盈,以漸而致。但奪食飲醇,聽其自解之比,然或疑臟結之證,古人罕知,而近世何其多哉。不知脾胃水穀之海,無所不納。
雖曰人身法陰陽造化,實猶一器。然其樞機旋運之處,未有不久而敝憊者,或由他病而致腸胃固結,或從腸胃固結而轉生他病,理所必然。昔丹溪法湔腹蕩腸之巧,以倒倉法,窮推陳致新之妙,蕩與生俱生之宿積,皆此類耳。故雖痿痹㿗癃,營泣衛弛,陰傷陽絕者,無不克臻奇效。
但於傷寒臟結,終未洞然,且不知宣通二劑之外,因勢利導之機,尚有他法可從事否?如結胸狀者,結痛痞塞,似結胸,非邪由同結胸,誤下亦同結胸也。成氏謂二者,皆下後入里所致,誤矣。夫陰邪入里必作痞;陽邪入里不作痞。即協熱利甚者,且清穀。安有誤下入里,而復作臟結者哉。
白話文:
四逆證是體內寒氣虛弱到極點,這時應該用溫補的方法。桂枝證屬於中風,邪氣只是侵犯到經絡,並非臟腑結聚的原因。臟結的形成,也是因為風寒或飲食不當所致。但患者本身中氣虛弱,體內正氣不足,導致三陽之氣無法在體表產生熱來抵禦外邪,於是寒邪就直接與陰氣深結在體內。
如果患者還能吃東西卻拉肚子,這是因為胃是水穀之海,是營衛之氣的總管,疾病不在胃,營衛之氣沒有受到邪氣侵擾,所以飲食如常,排泄也正常。然而,一旦脾臟生病,就無法運化食物精華,將其輸布到各個經絡;也無法運送津液,將糟粕排出體外。
疾病積累到一定程度,就會出現上結於胸脅,導致胸脅痞悶;中結則邪氣高位,病在下部,難以疏散;下結則丹田發熱,胸中反而寒冷,陰陽失調,時常拉肚子,最後必然導致閉塞,出現不可攻伐的情況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脾屬陰,是卑下的臟器,其積結是因為寒邪凝滯。
照理說應該用溫散的方法,但經文卻沒有說可以溫補。這如同直接侵犯到裡部的寒邪一樣,驗證的方法是看舌苔是否發白;再驗證的方法是看寸脈是否仍浮在表面。太陰是陰經的開始,也是陰經的表層,離少陽還不算太遠。
舌苔發白表示邪氣一半在表,一半在裡,這時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,怎麼可以用溫補的方法呢?寸脈雖然浮在表面,表示邪氣沒有從表發出,但外陷的邪氣無法解散,就會入裡化熱,這實際上是陰中伏陽。之所以不能攻伐,是因為脾與胃是陰陽交通氣化的關鍵。一旦結聚,陰氣就聚集在一起,陰陽就無法相互協調。內陷的邪氣會化為丹田的熱,而體外的虛弱之氣會變成胸中的寒冷。
寒熱二氣相互間隔,不能上下協調,導致或痞或痛。如果把在臟的病症看作屬陰,只用熱性藥物,就會使下部的熱更加嚴重,而閉塞的情況更嚴重。如果把邪氣積結看作是熱,只用寒性藥物,就會使上部的寒氣更加嚴重,而陰寒之氣更盛。所謂不能攻伐,是因為結聚久了就會變得實,看起來好像可以用攻下的方法。殊不知病因是邪氣內陷形成結聚,如果攻下,就會使邪氣陷得更深,結聚更牢固,疾病又怎麼會好呢?
近人盧氏的弟子詳細闡述了臟結的奧秘,所記錄的醫案非常詳細。他說:熱邪進入體內,會快速結聚,這種情況可以攻下。寒邪進入體內,會逐漸積累,這種情況不能攻下,反而會使臟腑更加寒冷,陰氣更加凝滯,結聚更加牢固,腸道更加枯竭。這句話已經道盡了臟結的本質。
他將臟結分為氣結、痰結、食結、飲結、蟲結、垢結、血結、水結、積結,以及各種熱病、寒病、虛病、實病、各種怪異的疾病,很多都是由臟結引起的。臟結有常態,也有變態。他主張用緩和、輕微、漸進的方法治療。我認為這可以應用在雜病的臟結上,但不適用於傷寒的臟結。
因為傷寒發病很快,邪氣又非常凶猛,治療不及時,就會產生無法預料的變化,這與那些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疾病不同。不能像那些因為飲食不節而導致的病症,可以聽之任之,等待它自行痊癒。然而,有人懷疑臟結這種病症,古代人很少知道,而現代卻非常多。卻不知脾胃是水穀之海,無所不納。
雖然說人體是按照陰陽造化的規律運轉,實際上就像一個容器一樣。但是,它的樞紐運轉的地方,沒有不經過長時間就會損壞衰竭的,或許是由其他疾病導致腸胃凝結,或許是由於腸胃凝結而轉生其他疾病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以前朱丹溪用洗滌腹腸的方法,用倒倉法,達到推陳致新的效果,可以清除積滯,這就是這類情況。所以,即使是痿痹、癲癇、小便不暢、營衛失調、陰陽損傷的疾病,都能夠取得很好的療效。
但是,對於傷寒引起的臟結,終究沒有徹底了解,也不知道在宣通藥物之外,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利用,以順應病勢、引導邪氣。就像結胸的症狀,結痛痞塞,看似結胸,但實際上並非邪氣與結胸相同,誤用攻下,就會與結胸相同。程氏認為這兩種情況都是誤用攻下後邪氣入裡所致,這是錯誤的。陰邪入裡必定會引起痞塞,陽邪入裡不會引起痞塞。即使是協熱下利,也還是清谷而下。哪有誤用攻下導致邪氣入裡,反而變成臟結的情況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