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3)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3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僕於近歲所見聞者,大抵外非三陽諸證,內非陰寒直中,而痞結日久,邪不得去,或腹,或脅,硬痛不舒,或下利,或閉結,皆舌上白胎。誤投寒涼攻下溫熱法者,靡不決裂。昔陶尚文處小柴胡加生薑,以主斯證,僕謂更當參以先後緩急。如果上塞結痛難除,何妨暫從枳桔理中。
如果下熱閉結已久,又應合之瀉心分解。庶病無定形,而藥非執一矣。少陽,表裡兼有,故治不可單寒單熱。脾土,陰陽俱備,故病亦且寒且熱,是太陰絕類少陽者也。而舌胎亦如之。經曰:難治者,以其胎滑也。滑則內轉寒,陰轉盛,若但胎白,末至於滑,猶可治耳。或曰:丹田,陰也,而反有熱;胸中,陽也,而反有寒,是其病不在表裡,而在上下也。
上下之邪相悖,而不相入,所以不可攻也。健曰:臟結之證,雖似結胸,實不同結胸也。結胸因太陽汗下之誤,此屬太陰寒邪結塞。結胸在上,臟結在下,顧名思義,地位可判也。乃因元陽之氣虛,陰寒之邪盛,凝結於腹脅腸臟之內耳。結胸痛,實而拒按,不食者多。臟結無拒按,能食自利之可辨也。
群賢反復辨論,以胎不滑為可治,胎白滑為難治。皆涉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之句。拘疑寒涼溫熱攻下之間,致證治俱未鑿然,後學何所適從。考之舌法,昭然可別矣。其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者,乃少陽半表半裡無疑,柴胡梔子豉湯。白胎之證,並無滑字,其白胎滑者,有左右之分,舌右白胎滑者,病在肌肉,亦主半表半裡之邪,必往來寒熱,宜小柴胡湯解之。舌左白胎滑者,方是臟結之證,邪併入臟,斯為難治。
其或左或右,半邊胎白滑,半邊胎或黑、或黃,乃寒邪結在臟也。宜黃連湯加附子。結咽者,不能言語,生脈散合四逆,可救十之一二,此危候也。若非半邊白滑,不得以臟結論。何前輩俱惑于丹田熱,胸中寒,而不酌治以善後乎!細玩寸脈浮,關脈細小沉緊,又曰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總是表邪乘虛入陰。
太陰為陰經之首,與少陽相接,此不易之理,當從陶氏小柴胡,以解少陽之邪,而合理中去附子,加桂枝為治,以使冒氣鼓動於脾。《內經》曰:脾為死陰,待胃氣以生,脾氣得舒,陰寒之結可散,而四臟之氣,鹹得轉環。所謂邪不解,何由而散?寒不溫,何從而解?總循傷寒治法,不必較量雜病,庶無歧惑。
)
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,因作結胸。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,所以成結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(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,而反下之,則表中陽邪入里,結於胸中,為結胸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,而反下之,表中陰邪入里,結於心下為痞。兼善:成注謂無熱而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
既無熱惡寒為陰證,安可有下之理,又豈止作痞而已哉。夫仲景所謂陰陽者,指表裡而言也。病在表,則當汗,而反下之,因作結胸;病在裡,尚未入腑,而轍下之,因作痞。所以成結胸者,下之太早故也。然結胸與痞,皆太陽證所致,非陰證之謂也。觀子:經云柴胡證,他藥下之,但滿而不痛為痞,是以半在裡之邪為陰也。
白話文:
我近幾年所見所聞的,大多不是三陽經的表證,也不是陰寒直接侵入內臟的病症,而是病邪積聚很久無法去除,導致腹部或脅肋部出現硬痛不適,或是腹瀉,或是便秘,而且舌苔都是白色的。如果誤用寒涼藥攻下或溫熱藥發散,病情都會惡化。過去陶尚文用小柴胡湯加生薑來治療這種病,我覺得應該根據病情發展的先後緩急來調整用藥。如果上部阻塞、疼痛難以消除,不妨暫時用枳桔理中湯來治療。
如果下部熱結已經很久,就應該配合瀉心湯來分解邪熱。這樣才能在病情沒有固定形態時,用藥也不拘泥於一種方法。少陽經是表裡都有病,所以治療不能單用寒藥或熱藥。脾土是陰陽都具備的,所以病也可能表現出寒熱兼有,這點太陰病很像少陽病。舌苔也像這樣。經書上說:難治的病,是因為舌苔滑膩。滑膩就表示病邪轉入體內偏寒,陰氣過盛,如果只是舌苔發白,還沒到滑膩的程度,還可以治療。有人說:丹田屬陰,反而有熱;胸中屬陽,反而有寒,這表示病不在表裡,而是在上下。
上下的邪氣互相違背,不能融合,所以不能用攻下的方法。張景岳說:臟結的病症,雖然像結胸,但其實跟結胸不同。結胸是因太陽病誤用發汗或攻下所導致,而臟結是屬於太陰寒邪阻塞。結胸發生在上部,臟結發生在下部,顧名思義,就能判斷它們的位置。臟結是因為元陽之氣虛弱,陰寒之邪旺盛,凝結在腹部脅肋和腸臟的內部。結胸會疼痛,而且按壓會拒絕,多數不能進食。而臟結不會拒絕按壓,能進食且大便正常,可以據此來區分。
許多醫家反覆討論,認為舌苔不滑膩的可以治療,舌苔白且滑膩的難以治療。他們都受到丹田有熱、胸中有寒這句話的影響。拘泥於寒涼溫熱攻下的選擇,導致診斷和治療都不能明確,讓後學者不知道該怎麼辦。如果仔細觀察舌苔,就能清楚分辨。所謂丹田有熱、胸中有寒的,無疑是少陽半表半裡的病症,可以用柴胡梔子豉湯來治療。白苔的病症,如果沒有滑膩二字,還可以處理。而白苔滑膩的,有左右之分,舌頭右邊白苔滑膩的,病在肌肉,也屬於半表半裡的邪氣,一定會出現時冷時熱,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解決。舌頭左邊白苔滑膩的,才是臟結的病症,病邪已經深入內臟,這就比較難治。
如果舌頭左邊或右邊,一半是白苔滑膩,一半是黑苔或黃苔,這是寒邪結在臟腑的表現。可以用黃連湯加附子來治療。如果病情嚴重到咽喉阻塞,無法說話,可以用生脈散合四逆湯來搶救,也許能救回十分之一二,這已經是非常危險的情況。如果不是半邊白滑的舌苔,就不能診斷為臟結。為什麼前輩們都迷惑於丹田有熱、胸中有寒的說法,而不考慮用合適的方法來善後呢!仔細觀察,如果寸脈浮,關脈細小而沉緊,並且沒有陽證,不出現時冷時熱,這都是表邪乘虛而入陰的表現。
太陰經是陰經的開始,與少陽經相連,這是很明顯的道理,應當用陶氏的小柴胡湯來解少陽之邪,並且配合理中湯去掉附子,加上桂枝來治療,讓脾的陽氣能夠振奮起來。《內經》說:脾是死陰,需要胃氣來滋養,脾氣舒暢了,陰寒的結聚就可以消散,而其他臟腑的氣,也都能順暢運轉。所謂邪氣不解,怎麼可能散去?寒氣不溫,又怎麼能解決?總之要遵循傷寒病的治療方法,不必拘泥於雜病的處理,這樣才不會產生疑惑。
病發於陽,卻反而用攻下法,熱邪就會進入體內,導致結胸。病發於陰,卻反而用攻下法,就會形成痞證,之所以會形成結胸,是因為攻下得太早了。(發熱惡寒的,是病發於陽,卻反而用攻下法,表面的陽邪就會進入體內,結聚在胸中,形成結胸。不發熱而惡寒的,是病發於陰,卻反而用攻下法,表面的陰邪就會進入體內,結聚在心下,形成痞證。有人說:張仲景認為不發熱而惡寒的,是病發於陰。
既然不發熱而惡寒是陰證,又怎麼能用攻下的方法呢?而且又豈止是形成痞證而已呢?張仲景所說的陰陽,是指表裡而言。病在表,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反而用攻下,就會形成結胸;病在裡,還沒入臟腑,就直接用攻下,就會形成痞證。之所以會形成結胸,是因為攻下得太早了。然而結胸和痞證,都是太陽病所導致的,不是陰證。有人說:經書上說,柴胡證誤用其他藥攻下,只會出現脹滿而不痛,這就是痞證,所以說半在裡的邪氣屬於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