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4)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4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崔皋云:三陰各有在經表證,下之早,皆成痞,是以陰經為陰也。竊觀致痞之由不一,安得謂但有在裡之陰,而無三陰表邪之陰。吳氏之言可為善推仲景之餘意矣。至張兼善又以風邪入里為結胸,寒邪入里為痞。陶節庵以桂枝證為結胸,麻黃證為痞。二人語異而意同,是直以寒為陰耳。
然經云:傷寒中風,下之皆成痞,表未解,宜桂枝湯者亦戍痞。痞果盡屬寒耶,否耶!大抵痞與結胸,要在分高下輕重,虛實之迥殊。若陰陽表裡,雖言其邪已不同,亦未可盡拘拘者。如經云:下早成痞,然生薑瀉心證,又因汗後所致者,有焉。作痞句,雖不言熱,其意可會。
痞但邪輕於結胸,非痞為寒入也,所以成結胸句,不言痞,而含一痞字在內。結胸、痞,皆由下之太早而成。文則舉此以該彼耳。健曰:發於陽者,為風,為表;發於陰者,為寒,為里。但三陽三陰,皆有表裡,因不當下而下之,則成結胸與痞耳。結胸痞之列於太陽篇者,以太陽為首經,病必先之也。
)結胸者,項亦強,如柔痓狀。下之則和,宜大陷胸丸。(結胸病項強者,為邪結胸中,胸膈結滿,心下緊實,但能仰而不能俯,是項強如柔痓之狀也。與大陷胸丸,下結泄滿。觀子:結胸不曰膈內拒痛,即曰心下硬滿,不曰心下石硬,即曰心下至少腹,痛不可近。是邪雖未入腑,而三焦上下,心腹之所為病也,故大陷胸湯以下之。
此更不言胸腹諸患,但項強如柔痓,則其邪猶淺,僅浮結於上部,無峻劑之下達,遂易丸煮飲,兼瀉肺閉也。)結胸證,其脈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則死。(結胸病邪結胸中,屬上焦之分,得寸脈浮,關脈沉者,為在裡,則可下。若脈浮大,心下雖結,是在表者猶多,未全結也。
下之重虛,邪氣復結,則難可制,故云下之則死。兼善:結胸為可下之證。今脈浮大,心下雖結,表邪尚多,下之重虛其里,外邪復聚死矣,故言此為箴戒也。又如小結胸,脈浮滑,按之則痛,知邪亦非深結,不敢下,無過解除心下之熱耳。或曰:結胸倘有外證,大陷胸可用否?曰結胸無外證,或有微熱,或有小潮熱,已明言之。
若有外證具,邪亦未結,不可以結胸論也。如經云:六七日,惡寒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桂枝湯主之。六七日,胸脅微結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心煩者,柴胡桂枚乾薑湯。以上皆有外證之治,如無外證,止胸腹結實而痛者,方必陷胸也。健按:浮大之脈,表邪尚在陽分,故不可下。
結胸之脈,必寸浮關沉,為在裡可下,茲不分寸關,但曰浮大,想必兩手浮大矣。烏可誤下者乎。)結胸證具,煩躁者,亦死。(結胸證具,邪結已深也。煩躁者,正氣散亂,邪氣勝正,病者必死矣。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浮則為鳳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
白話文:
崔皋認為,三陰經各自都有在體表的證候,如果太早使用瀉下的方法,都會導致痞證,這是因為陰經的特性是屬陰。我認為導致痞證的原因不只一種,怎麼能說只有存在於體內的陰邪,而沒有三陰經在體表的邪氣呢?吳氏的說法,可以說是很好地推演了張仲景的未盡之意。張兼善又認為,風邪侵入體內就會形成結胸,寒邪侵入體內就會形成痞證。陶節庵則認為,桂枝湯證會形成結胸,麻黃湯證會形成痞證。兩人的說法不同,但意思相同,都是直接把寒邪歸為陰邪。
然而,經文說:「傷寒或中風,如果太早使用瀉下方法,都會導致痞證。」以及「表證還沒解除,應該使用桂枝湯的,也會導致痞證。」難道痞證都一定是寒邪引起的嗎?不盡然!痞證和結胸,主要在於區分病情的輕重、深淺,以及虛實的明顯差異。雖然說陰陽表裡不同,邪氣的性質也不同,但也不能過於拘泥。例如經文說「太早瀉下會導致痞證」,但是生薑瀉心湯證,又確實是因為發汗之後導致的,這就說明了。雖然痞證的描述中沒有提到熱,但是可以理解其中含義。
痞證只是邪氣比結胸輕微,並不是說痞證就是寒邪入侵。所以說形成結胸的時候,沒有提到痞證,但其實也包含了痞證的意思。結胸和痞證,都是因為太早使用瀉下方法而造成的。文中只提到了結胸,是為了概括痞證而已。可以說,發病於陽經的,是風邪,屬於表證;發病於陰經的,是寒邪,屬於裡證。但是三陽經和三陰經,都有表證和裡證,因為不應該使用瀉下方法卻使用了,就會形成結胸和痞證。結胸和痞證會出現在太陽篇,是因為太陽經是六經之首,疾病必定先從太陽經開始。
結胸的症狀是頸項僵硬,像得了柔痓一樣。如果使用瀉下方法就會好轉,應該使用大陷胸丸。(結胸病的頸項僵硬,是因為邪氣結聚在胸中,胸膈堵塞脹滿,心下部位緊實,只能仰頭不能俯身,就像柔痓的症狀。服用大陷胸丸,可以瀉下結聚的邪氣。可以看到,結胸病不是說膈內疼痛拒按,就是說心下部位硬滿,不是說心下如石頭般堅硬,就是說心下一直延伸到小腹,疼痛不能靠近。這說明邪氣雖然沒有進入臟腑,但是三焦上下,心腹的部位都已經受到影響,所以使用大陷胸湯來瀉下。)
這裡沒有提到胸腹的各種症狀,只是說頸項僵硬像柔痓一樣,那麼邪氣還比較淺,只是浮在身體上部,不需要使用猛藥向下攻逐,所以適合使用丸劑或湯劑,同時兼顧疏瀉肺氣的閉塞。(結胸病,如果脈象是浮大,就不能使用瀉下方法,如果瀉下就會導致死亡。結胸病是邪氣結聚在胸中,屬於上焦的病症,如果寸脈浮,關脈沉,說明邪氣在裡,就可以使用瀉下方法。如果脈象浮大,雖然心下部位結聚,但是表證還比較多,沒有完全結聚。
如果使用瀉下,會使身體更加虛弱,邪氣就會再次結聚,就難以控制了,所以說瀉下就會導致死亡。張兼善認為,結胸是可以使用瀉下方法的證候,但是如果脈象浮大,心下部位雖然結聚,但是表證還比較多,如果使用瀉下,會使身體內裡更加虛弱,外邪就會再次聚集而導致死亡,所以說這句話是告誡大家不要亂用瀉下方法。又比如小結胸,脈象浮滑,按壓的時候會感到疼痛,說明邪氣也不是很深,不敢使用瀉下方法,只能解除心下的熱邪。有人問:結胸如果有表證,可以使用大陷胸湯嗎?回答說:結胸沒有表證,或者只有微熱,或者有小潮熱,這些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
如果表證都存在,說明邪氣也沒有結聚,就不能按照結胸病來論治了。例如經文說:「六七天了,仍然怕冷,心下部位支撐結聚,表證還沒有解除的,使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。」「六七天了,胸脅部位輕微結聚,只是頭部出汗,時而怕冷時而發熱,心煩的,使用柴胡桂枝乾薑湯。」以上這些都是有表證的治療方法,如果沒有表證,只是胸腹結實而疼痛的,才可以使用陷胸湯。我的看法是:脈象浮大,說明表邪還在陽經,所以不能使用瀉下方法。
結胸病的脈象,必定是寸脈浮,關脈沉,說明邪氣在裡,可以使用瀉下方法。這裡沒有區分寸關脈,只是說脈象浮大,估計是兩手的脈象都是浮大,怎麼可以誤用瀉下方法呢?結胸病,如果出現煩躁的症狀,也會導致死亡。(結胸病出現煩躁,說明邪氣已經深入,煩躁是因為正氣散亂,邪氣勝過正氣,病人一定會死亡。太陽病,脈象浮而跳動頻率快,浮則說明是風邪,跳動頻率快則說明是熱邪,跳動則說明是疼痛,跳動頻率快則說明是虛弱。如果頭痛發熱,稍微有些盜汗,反而怕冷,說明表證還沒有解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