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3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33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
後四五日,尚有小柴胡證在也,與柴胡而嘔不止,心下急,鬱郁煩者,為未解,其證仍在半表裡,而入於陽明者多,將作斑也。當察其肌膚,如斑跡已現,應與柴葛解肌,兼豆豉石膏,涼以托之。即無斑跡,與之,亦合於證,能解嘔而除煩。經文但言煩而不言滿,未必即是大柴胡證。

宇泰既引仲景誡嘔家不可攻之句,而又曰非以苦寒直折下之不可,則自相矛盾矣。要知伏熱在經,嘔而煩者,邪欲外越之勢,非班即汗乃解。若以得下而解,則前二三下之,何不早解而復煩嘔不止。即如實熱應下之證,必腹滿拒按,潮熱譫語,舌焦齒燥兼致,方是下證。文既無此實象,重複下之,是一誤再誤矣。

)傷寒十三日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所發潮熱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證,下之而不利,今反利者,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潮熱者,實也,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,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。(傷寒十二日,再傳經盡,當解之時也。若不解,胸脅滿而嘔者,邪氣猶在表裡之間,此為柴胡湯證。

若以柴胡湯下之,則無潮熱自利矣。醫反以丸藥下之,虛其腸胃,邪氣乘虛入腑,日晡所發潮熱,熱已而利也。潮熱雖為熱實,然胸脅之邪未已,故先與小柴胡湯,以解外,後以柴胡加芒硝湯,以下胃熱。觀子:既有胸脅滿嘔之半表裡證,又有日晡潮熱之裡證,若竟以大柴胡兼解之,則內外之邪悉去,而胃實亦除矣。乃醫妄以丸藥攻之,丸藥徒虛腸胃,不能解實邪,故證仍在,而反得微利也。

利則邪陷而深,留滯腸臟,上下不並矣。是必分而治之,先以小柴胡除胸脅之邪,加芒硝以滌下焦之滯。然均為盪滌,入芒硝,而不入大黃,邪遂利藥,而作腸垢,非大黃所能勝任耳。健曰:此條文正治當,腸垢,即痢積也,利,古之通稱。)傷寒十三日不解,過經,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。

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硬,而反下利,脈調和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此為內實也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(十三日,再傳經盡,謂之過經。譫者,陽明胃熱也,當以諸承氣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津液偏滲,大便當硬,反下利,知醫下之誤也。

下利脈微厥者,虛寒也。今脈調和,則非虛寒,由腸虛胃熱,協熱而利也。與調胃承氣湯,以下胃熱。宇泰:經文內實之實,當作熱,注中偏滲之偏,當作漏。此段有反對,熱與厥反,丸與湯反,便硬與下利反,脈微與脈和反,下藥與自利反,惟小便利,大便硬,為對,讀宜細玩。三陽:前條醫下之,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,當以四逆救里。

觀身疼痛,則知邪在表,不當下下之,裡虛元氣,急當溫里。況誤下,里之受損多矣,可不救里乎?且外疼痛,亦須桂枝矣。此本柴胡證,邪在半表半裡,一半可下,一半當汗。若以丸藥下之,表熱不能徹去,邪熱乘虛入里,為協熱利。且外證譫語,內有實邪,見脈調和,元氣頗在,故用調胃承氣,復下之也。

白話文:

在生病四五天後,如果仍然有小柴胡湯證的症狀,像是吃了柴胡劑卻仍然想吐、胸口覺得悶悶的、煩躁不安,這表示病還沒好,病邪仍然在半表半裡的位置。而且,很多時候,病邪會轉入陽明經,可能會出現皮膚斑疹。這時候要仔細觀察皮膚,如果已經出現斑疹,應該用葛根湯來解肌表之邪,再搭配豆豉石膏湯來清熱,用清涼的藥物來托出斑疹。即使還沒出現斑疹,使用這些藥物也符合病情,能夠止吐、消除煩躁。經文中只說煩躁而沒說脹滿,不一定是需要用大柴胡湯的狀況。

有人引用張仲景說「嘔吐病人不可攻下」的話,又說「不用苦寒藥物直接攻下不行」,這實在是自相矛盾。要知道,如果體內有潛伏的熱邪,導致嘔吐和煩躁,這表示邪氣想要往外發散,不是發斑就是發汗才能治癒。如果用攻下的方法,那麼之前已經攻下過兩三次了,為什麼沒有好轉反而更煩躁嘔吐呢?就像是真正有實熱需要攻下的情況,一定是腹部脹滿、按壓會痛、發潮熱、說胡話、舌頭乾燥、牙齒乾裂等等症狀都出現,才是能攻下的情況。而文中這些實熱的症狀都沒有出現,卻重複攻下,實在是一錯再錯。

傷寒病過了十三天還沒好,出現胸脅脹滿、想吐、每天下午發潮熱,之後又微微腹瀉。這原本是柴胡湯證,卻用了攻下的方法反而導致腹瀉,現在腹瀉又回來了,是因為醫生用了丸藥攻下導致的,這樣治療是不對的。潮熱代表有實熱,應該先用小柴胡湯來解除表邪,之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。傷寒病過了十二天,已經傳遍所有經絡,應該是要好的時候了。如果沒好,出現胸脅脹滿、想吐,表示邪氣還在表裡之間,這是柴胡湯證。

如果用柴胡湯攻下,就不會有潮熱和腹瀉了。醫生反而用丸藥攻下,使得腸胃虛弱,邪氣趁虛而入,導致每天下午發潮熱,熱過之後就腹瀉。潮熱雖然屬於實熱,但是胸脅的邪氣還沒解除,所以要先用小柴胡湯解除表邪,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清胃熱。仔細觀察,既有胸脅脹滿、想吐這種半表半裡的症狀,又有每天下午發潮熱這種裡證,如果直接用大柴胡湯同時解決,就能把內外的邪氣都去除,胃的實熱也能消除。但是醫生卻亂用丸藥攻下,丸藥只會使腸胃更虛弱,不能解決實邪,所以病情仍在,反而出現輕微腹瀉。

腹瀉代表邪氣深入體內,停留在腸道,上下不協調了。這時候一定要分開治療,先用小柴胡湯去除胸脅的邪氣,再用芒硝來清除下焦的積滯。雖然都是清瀉的藥物,但加入芒硝而不加大黃,是為了使邪氣隨著藥力排出,產生腸垢,而這種腸垢不是大黃可以解決的。有人說,這裡說的「腸垢」就是痢疾的積滯,「利」是古時候腹瀉的通稱。傷寒病過了十三天還沒好,過了傳經的階段,出現說胡話,是因為體內有熱,應該用湯藥攻下。

如果小便正常,大便應該會變硬,但是反而腹瀉,而且脈象平和,這表示醫生用了丸藥攻下,這樣治療是不對的。如果自己腹瀉,脈象應該會微弱且手腳冰冷,現在反而平和,這代表體內有實熱。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十三天,已經傳遍所有經絡,叫做「過經」。說胡話表示陽明胃熱,應該用承氣湯系列的藥物攻下。如果小便正常,津液會偏向小便,大便應該會變硬,但是反而腹瀉,表示醫生用藥錯誤。

腹瀉導致脈象微弱、手腳冰冷,屬於虛寒症。現在脈象平和,表示不是虛寒,而是因為腸胃虛弱導致胃熱,協同熱邪導致腹瀉。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清胃熱。有人認為,經文中的「內實」應該是「熱」,注釋中的「偏滲」應該是「滲漏」。這段文字中有許多相反的對比,熱與厥相反,丸藥與湯藥相反,大便硬與腹瀉相反,脈微與脈平和相反,攻下與自發腹瀉相反,只有小便正常,大便變硬是相對應的。閱讀時要仔細思考。前一條說到,醫生用藥攻下導致病人腹瀉不止、身體疼痛,這時應該用四逆湯來救裡。

觀察到身體疼痛,就知道病邪在表,不應該攻下,因為攻下會使體內虛弱,元氣受損,應該趕快溫補體內。況且誤用了攻下的方法,對體內的損傷更大,怎麼能不救裡呢?而且身體疼痛也需要用桂枝來治療。這原本是柴胡湯證,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,一半可以用攻下的方法,一半應該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用丸藥攻下,表面的熱邪不能完全去除,邪熱會趁虛而入,導致協熱下利。而且又有說胡話這種表證,體內也有實邪,看到脈象平和,表示元氣還在,所以用調胃承氣湯再次攻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