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32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32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健曰:亮廢謂其太陽證多,愚謂脅滿,手足溫,而渴,已兼少陽、陽明,是三陽合病矣。仲景專主和解,而用小柴胡,亮宸兼掛之說,恐反助熱,方中應加防風、防己、石膏、木通良。)傷寒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者,先與小建中湯。不差者,與小柴胡湯主之。(脈陽澀陰弦,腹中急痛者,作里有虛寒,與小建中溫中散寒。
若不差,非裡寒也,必由邪氣自表之裡,裡氣不利所致。與小柴胡,去岑加芍藥,以除傳裡之邪。健曰:脈左陽右陰,左血右氣,左表右里,寒邪傷營,故陽脈澀也。營傷,則肝無血養,而肝氣乘脾,故陰脈弦也。土受木克,則腹中急痛也。凡腹痛,寒痛緩,熱痛急。緩者,宜柴胡桂枝;急者,須柴胡芍藥,不可去芩,乃能清熱和肝。
且芍藥黃芩,為腹痛之妙劑。此太陽之邪,已入少陽,傳至太陰地位,邪熱已甚,故痛而急,奚可建中之溫乎?)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(柴胡證,是邪氣在表裡之間也,或胸中煩,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,或咳,但見一證,便宜與柴胡湯治之,不必待其證候之全具也。)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,若柴胡證不罷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
(邪在半表半裡之間,為柴胡證,即未作裡實,醫便以藥下之。若柴胡證仍在者,雖下之,不為逆,可復與柴胡,以和解之。得湯,邪氣還表者,外作蒸蒸而熱,先經下,裡虛,邪氣欲出,內作振振也。正氣勝陽氣生,卻復發熱汗出而解也。健曰:此結上文反復叮嚀之意也。
)
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(傷寒二三日,邪氣在表,未當傳裡之時,心中悸而煩,是非邪氣相搏所致。心悸者,氣虛也;煩者,血虛也。以氣血內虛,與建中湯,先建其里。《明理》:二三日悸而煩,煩之虛者也,故與小建中補之。煩本為熱,悸甚為虛。
大抵先煩而悸者為熱,先悸而煩者為虛,如少陽之邪入腑,煩而悸,則為熱也。健曰:傷寒二三日,已傳陽明,心中悸而煩,則邪熱與胃中水飲相搏所致,豈可即為氣血兩虛,而驟與建中乎?況無汗下字樣,何謂屬虛,未可深信者也。當與麻黃石膏湯,加橘半,發太陽之表,而除陽明之裡,庶為得當。
)
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反二三下之,後四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。嘔不止,心下急,鬱郁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(日數過多,屢經攻下,而柴胡證不罷者,亦須先與小柴胡湯,以解其表。經曰:凡柴胡湯證,而下之,柴胡證不罷者,復與柴胡是也。
嘔止者,表裡和也。嘔不止,鬱郁微煩者,裡熱已甚,結於胸中,與大柴胡,下其裡熱,則愈。宇泰:仲景雖云,嘔家雖有陽明證可攻,攻之為逆。然陽明伏熱,鬱蒸清道而嘔且煩者,非苦寒直折不可,故以大柴胡下之。觀子:嘔不止,則半表半裡證猶在,然心下急,鬱郁微煩者,中有燥屎也,非下之不可,故以大柴胡,兼而行之。健曰:過經十餘日,而云反下之,則非下證明矣。
白話文:
有人認為,太陽病之所以看起來複雜,是因為病症表現多樣。我認為,如果出現脅肋脹滿、手腳溫熱卻口渴的狀況,就已經同時兼具少陽和陽明的病症,屬於三陽合病。張仲景主要主張用和解的方式治療,所以使用小柴胡湯。但是,有人認為兼顧各種病症的說法反而會助長熱邪,應該在藥方中加入防風、防己、石膏和木通等藥材。
如果傷寒的脈象是陽脈澀、陰脈弦,按照常理應該是腹中急痛,這時要先給予小建中湯。如果沒有好轉,再給予小柴胡湯。這種脈象如果腹中急痛,是身體裡面有虛寒,所以先用小建中湯來溫中散寒。如果沒有改善,就不是單純的裡寒,而是邪氣從體表進入體內,導致體內氣機不暢。這時要用小柴胡湯,去掉甘草,加上芍藥,來清除傳入體內的邪氣。
有人認為,左邊的脈象代表陽,右邊的脈象代表陰;左邊代表血,右邊代表氣;左邊代表體表,右邊代表體內。寒邪傷害了營血,所以陽脈才會澀。營血受損,肝臟就得不到滋養,導致肝氣乘虛攻擊脾臟,所以陰脈才會弦。脾土受到肝木的剋制,就會出現腹中急痛。一般來說,腹痛,寒痛比較緩和,熱痛比較急。緩和的適合用柴胡桂枝湯,急促的需要用柴胡芍藥湯,不能去掉黃芩,才能清熱和肝。而且芍藥和黃芩是治療腹痛的特效藥。這是太陽的邪氣已經進入少陽,傳到太陰的階段,邪熱已經很嚴重,所以才會疼痛劇烈。哪裡還適合用溫補的小建中湯呢?
傷寒或中風,只要出現符合柴胡證的任何一個症狀,就可以使用柴胡湯,不必等到所有症狀都出現。所謂的柴胡證,指的是邪氣在體表和體內之間,可能出現胸中煩悶、卻不嘔吐、口渴、腹痛、脅下痞硬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或不渴、身體微微發熱、咳嗽等症狀。只要出現其中一個,就適合用柴胡湯治療,不必等到所有症狀都出現。
如果本來應該用柴胡湯治療的疾病,卻使用了攻下的藥物,如果柴胡證狀沒有消失,可以再次給予柴胡湯。這時病人會感到身體發熱、顫抖,然後發熱出汗後就會痊癒。因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,屬於柴胡證,如果醫生沒有辨清就用攻下的藥,如果柴胡證還在,即使攻下,也不會造成逆反,可以再給予柴胡湯來調和。吃了藥,邪氣會返回體表,身體會發熱。之前因為用藥攻下,身體虛弱,邪氣想往外發散,所以會發抖。正氣勝過邪氣,陽氣生發,就會發熱出汗而痊癒。這段話是在反覆強調之前的說法。
傷寒兩三天,出現心悸和煩躁的症狀,適合用小建中湯治療。傷寒兩三天,邪氣還在體表,不應該傳入體內。心悸和煩躁不是邪氣相搏所造成的。心悸是因為氣虛,煩躁是因為血虛。應該用補氣血的小建中湯,先調養體內。《明理》這本書說,兩三天出現心悸和煩躁,是因為身體虛弱,所以用小建中湯來補養。煩躁本身屬於熱症,心悸嚴重則屬於虛症。一般來說,先出現煩躁後出現心悸屬於熱症,先出現心悸後出現煩躁屬於虛症。如果少陽的邪氣進入腑臟,出現煩躁和心悸,就屬於熱症。但是,有人認為,傷寒兩三天,已經傳入陽明,出現心悸和煩躁,是因為邪熱和胃中的水飲相搏所造成的,怎麼可以馬上認為是氣血兩虛而用小建中湯呢?況且沒有出汗或者腹瀉的症狀,為什麼說是虛症?這一點不太可信。應該用麻黃石膏湯,加上橘皮和半夏,來發散太陽的表邪,清除陽明的內熱,這樣才是正確的。
太陽病經過十幾天,反而被攻下兩三次,之後四五天,柴胡證還在,要先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如果嘔吐不止,心下急迫,煩悶不安,說明病情沒有解決,應該用大柴胡湯攻下,就可以痊癒。這種情況說明,病程拖得比較久,而且反覆被攻下,但是柴胡證沒有消除,仍然要先用小柴胡湯來解除表邪。《傷寒論》說:凡是柴胡湯適用的病症,如果被攻下,而柴胡證沒有消失,可以再次使用柴胡湯。嘔吐停止,表示表裡已經和解。如果嘔吐不止,煩悶不安,說明裡熱很嚴重,阻塞在胸中。這時要用大柴胡湯,攻下裡熱就可以痊癒。有人認為,雖然張仲景說,嘔吐的病人即使有陽明證也不可以攻下,攻下反而會加重病情。但是陽明內伏熱邪,阻礙了清道導致嘔吐和煩躁,非用苦寒的藥物直接攻下不可,所以用大柴胡湯攻下。還有人認為,嘔吐不止,說明半表半裡的病症還在。心下急迫,煩悶不安,說明體內有燥屎,非攻下不可,所以用大柴胡湯來兼顧治療。有人認為,病程已經經過十幾天,才說被反覆攻下,這並不是攻下的指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