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凡例 (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凡例 (1)

1. 《傷寒直指》凡例

一凡古聖賢載道之書,辭雖簡而意義深,不以錯雜為體。仲景醫方法祖,立言豈肯如棼絲斷梗者乎?乃《傷寒論》緣散佚之餘,叔和編次失序,故奧旨難明,學者艱於措手。蓋條理既差,則病象迥異。世降智卑,更多以訛傳誤。浙西林觀子,討究有得,立心濟世,將仲景書,彙集諸家注論,纂《折衷》二十卷,為傷寒善本,仲景之功臣也。不謂板毀祝融,世未盡窺其要,以識仲景之微,徒嘆望洋。

(健)不揣譾陋,凜承師訓,(先業師姓李,字揆文,明太醫。與參先生之孫,修之先生之子。本籍浙寧,流寓上海,世為名醫。家著《證治匯補》,舊德堂醫案行世)。感切向往。閱歷之久,稍知箇中底蘊。乃校林本,去浮取實而補輯之,以政有道。素怪術家著作,類多隱晦,或因假手於人,或系坊間剿襲,最足誤世。

茲皆出自心裁,言則必窮根抵,直指是非。故名書曰《直指》。

一林氏《折衷》,意在分門別類。將叔和原本移前掇後,聚證就方,未嘗無當。然念仲景書既散怯,賴叔和編輯成帙,以垂不朽。即有舛錯,其來已舊。比之儒書錯簡,朱子尚不敢易。此亦法祖遺經,安可任意更張?倘百世而下再有變動,則傷寒論不可問矣。茲仍宗叔和條目,存古制也。

一成氏注,乃《傷寒論》之嚆矢。引經據證,辭意雖未盡當,然亦十得六七。悉載原注,略節其間字,貴簡練耳。

一林本《集解》最備,未免雷同重複,恐反滋惑。今補其精而刪其謬,俾讀者一往即詣,毋事旁羅貽隙也。

一傷寒最難發明,前輩論言充棟,後學安能遍較短長。試觀儒理,尚有齟齬。況乎醫道,更可標異。大率自欲翻案,不難放倒前人。而穿鑿不遺餘力,如喻嘉言之以禪說醫,幾成魔錄。又限以法律,非膠柱鼓瑟乎?先哲云:醫者,意也,理也。若證論悖理,烏足以發?是本取意理之當者集之,少有不逮,補《直指》以決之。倘未盡淵微,將俟後之君子。

一傷寒原方一百一十有三,而失其一。古本即列病條之下,與證論互見。恐妨讀法,因檢出,另匯一卷,冀便覽焉。

一望色,寓神明之鑑,醫道第一層功夫。傷寒書略而未備。今遵《內經》大旨,採集一篇,以便參究。至舌法圖象,乃傷寒之指南,表裡、虛實、陰陽、寒熱、死生明驗在是,悉依《金鏡》繪注,合為一卷。

一類證,創自《活人書》,而備於《準繩》。為帙既廣,則難研究。若《傷寒括要》等,又覺太簡。坊本雖多,未必盡善。茲宗林本,選集諸家證治,繁簡適中,而變通之法頗備,堪與仲景書相表裡。倘遇證變錯雜之際,提綱挈領,多所裨益。此傷寒頭緒,所宜究也。

一傷寒諸家名論,玉石不同。今擇其善者集之,最能資助見識,羽翼大道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直指》凡例

  1. 古代聖賢的經典著作,雖然文字簡練但意義深遠,不以雜亂為風格。張仲景作為醫學的祖師,其立言怎會像散亂的絲線或斷枝般無序?然而《傷寒論》因散失殘缺,王叔和編次時順序有誤,導致其中的深奧義理難以明晰,學者們難以入門。由於條理混亂,病症表現也大不相同。後世智慧漸衰,更多以訛傳訛。浙江西部的林觀子鑽研有得,立志濟世,將張仲景的著作匯集各家註解,編纂《傷寒折衷》二十卷,成為傷寒學的善本,可謂是張仲景的功臣。可惜該書刻板毀於火災,世人未能全面領會其要點,無法深入理解仲景的微言大義,只能徒嘆難以企及。

(作者自稱)不自量力,秉持師訓(先師生於李氏,字揆文,明代太醫,參與《傷寒論》研究的先生之孫,修之先生之子,原籍浙江寧波,後遷居上海,世代為名醫,著有《證治匯補》及《舊德堂醫案》流行於世),內心深感敬仰。經過長期研習,略知其中精髓。於是校對林氏版本,剔除浮華、取其精華並加以補輯,以呈現給有識之士。我一直對醫家著作多有隱瞞或抄襲的現象感到不滿,或因假手他人,或因市面剽竊,最容易貽誤世人。

本書全由本人獨立思考而成,言必有據,直指是非,故命名為《直指》。

  1. 林氏的《折衷》意圖分門別類,將王叔和的原著前後調整,按病症歸類方劑,並非沒有道理。但考慮到仲景之書原本散亂,全靠王叔和編輯成冊才得以流傳不朽。即使有錯漏,也是由來已久。就像儒家經典的錯簡,連朱熹都不敢輕易改動。何況這是祖師遺留的經典,怎能隨意更改?倘若後世一再變動,《傷寒論》的真實面目恐怕就無從考證了。因此本書仍遵循王叔和的條目主題,以保存古制。

  2. 成無己的註解是《傷寒論》最早的詮釋,其引經據典、論證病證,雖未盡完美,但也十分準確。本書完整保留原注,僅略刪冗字,以力求簡潔。

  3. 林氏《集解》內容最為全面,但未免有雷同重復之處,恐反而令人生惑。本書補其精華而去其謬誤,使讀者一目瞭然,不必再費心旁搜對比。

  4. 傷寒之學最難闡明,前輩的論述浩如煙海,後學之人怎能在短期內比較優劣?試看儒家學說至今仍有爭議,更何況醫學?許多人為了標新立異,不遺餘力地推翻前人,甚至牽強附會,如喻嘉言以禪理解醫,幾乎成了邪說。又或者拘泥成法,不知變通。先哲雲:“醫者,意也,理也。”若論證違背常理,怎能啓發後人?本書採集合乎理法的論述,稍有不足,則輔以《直指》加以決斷。若有未盡之處,留待後世賢者完善。

  5. 傷寒原方共一百一十三首,但遺失其中一首。古本將藥方列於病條之下,與辨證論述互相呼應。但為避免乾擾閱讀,今檢錄另匯一卷,以便查閱。

  6. 望色是醫道的第一步功夫,關乎神明的洞察,但傷寒書籍多略而未詳。今遵《內經》主旨,專撰一篇以供參考。至於舌象圖譜,更是傷寒辨治的關鍵,表裡、虛實、陰陽、寒熱、生死皆可由此驗證,本書依《傷寒金鏡錄》繪制注釋,合為一卷。

  7. 類證始於《活人書》,而完善於《證治準繩》,但篇幅太廣,不易研讀;而如《傷寒括要》等又過於簡略。坊間版本雖多,未必盡善。本書以林氏版本為基礎,精選各家證治,繁簡適中,且靈活變通之法甚備,可與仲景之書互為表裡。若遇病症錯綜複雜之時,提綱挈領,尤為有益。此乃研習傷寒必須掌握的關鍵。

  8. 傷寒各家學說優劣參差。本書擇其精華匯編,最能增長見識,輔助領悟大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