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總論 (2)
《傷寒直指》總論 (2)
1. 《傷寒直指》總論
陽明篇中,大便硬,渴欲飲水之五苓散;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,無表裡證,大便難者之大承氣。少陰篇中,下利不止,便膿血之桃花湯;咽中痛之半夏散。厥陰篇中,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者之可灸。諸如此類,不勝枚舉。皆證不合方,方與證礙,極難信任者。不得不逐一釐剔,酌詮變通良法以療之。
籲!仲景法祖,原為萬世準則。其書之扞格難通者,蓋因殘缺失次,註解未瑩,是以千百年來,疑信相半。前賢縱有發揮,猶未悟仲景當日著書,因感觸而發,擬議之作。雖與《靈》、《素》相表裡,究非經驗成案。獨丹溪識此來歷,而序《格致論》云:夫假說問答,仲景之書也。
能知其如此,則從事傷寒,思過半矣。乃今世澆質薄,證變異常,古方今病,豈盡宜然。所以動轍得咎,裹足於傷寒之門,莫之能讀,莫之能治。即或治之,無非循牆捫壁,混以雜病方藥浪施,殊失仲景大法。積習相沿,貽人夭枉而莫之醒也。古人云:欲流之清必潔其源。既感林觀子彙集之難,(健)復淘洗黑白,直指是非。
庶幾有濟於世,無誤於醫,可以相忘乎畏途矣。
強,健撰
白話文:
陽明病篇中,大便乾硬,口渴想喝水的用五苓散;傷寒六七天,眼睛看不清楚,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,大便困難的用大承氣湯。少陰病篇中,腹瀉不止,拉出膿血的用桃花湯;喉嚨疼痛的用半夏散。厥陰病篇中,傷寒脈搏急促,手腳冰冷的可以用灸法。像這些例子,多的數不清。都是病症和方劑不相符,方劑和病症互相牴觸,非常難以令人信服。不得不一一仔細分析,斟酌變通,找出好的治療方法來治病。
唉!張仲景的醫學方法,本來是萬世的準則。他的書之所以難以理解,是因為內容殘缺不全,順序錯亂,註解也不夠清晰,所以千年以來,人們對它半信半疑。前人雖然有闡發,卻沒有領悟到張仲景當時寫書,是因為有所感觸而寫的,是一種假設的探討。雖然和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互相呼應,但終究不是實際的經驗案例。只有朱丹溪認識到這個來歷,所以在《格致論》的序中說:那些假設的問答,才是張仲景書的本質。
如果能明白這一點,那麼研究傷寒的人,就已經成功了一半。但是現在世風澆薄,病情變化異常,古代的方子用在今天的疾病上,怎麼可能都適合呢?所以一有差錯就容易出問題,讓人裹足不前,不敢進入傷寒學的大門,既不敢讀,也不敢治。即使有人勉強治療,也只是像在牆邊摸索一樣,把雜病的方藥混用,隨便亂用,完全失去了張仲景的醫學大法。這種積習相沿的錯誤做法,導致人們枉死而不知覺醒。古人說:想要讓水流清澈,必須先潔淨它的源頭。我(健)既感嘆林觀子整理的困難,又再次仔細分辨黑白,直指是非。
希望能對世人有所幫助,不要讓醫生誤判病情,可以讓我們不再對醫學感到畏懼。
強,健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