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4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4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然上條從太陽發汗後而煩躁者,原有少少與水,令胃氣和則愈之句,而此無太陽之證。前則引五苓為表劑,此則以五苓為瀉腎燥膀胱熱之利藥。其疑團終在以桂為桂枝上來。雖然,仲景雖設此方,究非太陽表裡之劑,實屬脾胃燥濕利水之藥也。前輩往往圍護經文,不能直折是否,後學之欲登道岸難矣。
因重言以明之,如此條,宜白虎加參,清之潤之,可愈。)傷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(傷寒汗出而渴者,亡津液,胃燥,邪氣漸傳裡也。五苓散,以和表裡。若汗出不渴,邪氣不傳裡,但在表而虛也,與茯芬甘草湯和表合衛。觀子:汗出不渴,若汗之得宜,其病已解。
惟汗之非宜,雖汗已,不渴,病亦不除也。消渴煩渴者,熱聚飲多,而水道不行,渴在上,而病在下,故五苓散以利其下。此不渴者,飲留於上,而未至成燥也。主茯苓以行飲,兼桂枝生薑甘草,以除未盡之邪。按厥陰曰:厥而心下悸者,當服茯苓甘草湯,以治其水。又傷寒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、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,皆屬治水飲之劑,則此或單就上言之飲而設,非僅為和表合衛者也。健曰:前二條,脈浮數,渴煩,明是津耗火浮,當清當潤。
此但汗而渴,不言不解,並無小便不利。是汗多,則上焦津耗而必渴,下多,則下焦液脫而亦渴,一定之理也。觀子亦隨聲附和,三條並無水飲二字,特為五苓而將水飲作解,忘其辛熱補火之力,不顧渴家反燥之禍,可乎?玩成注亡津胃燥一句,已得至理,何不喝破?既非太陽,而五苓亦非應,用乍出乍入,偶中偶失,烏足以度後世。所謂無人破其痼弊者,在是。
況此並無表證,猶泥於和表合衛四字,俱執五苓為能和表裡,是認藥差而認病亦差矣。雖有充棟之書,欲求指南車,而不可得也。如下條,方是水飲,然亦只須四苓可已。仲景書之難明易誤,蓋如此。)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。
五苓散主之。(中風發熱,至六七日,則當解,若不解,而煩者,邪在表也。渴欲飲水,邪傳裡也。裡熱甚,則能消水,水入則不吐;裡熱少,則不能消水,停積不散,飲而吐水也。以其因水而吐,故名水逆。與五苓散,和表裡,散停飲。《活人》:假令發熱脈浮而大,是表證當汗,其人煩渴,小便赤,卻當下,是表裡證俱現。
觀子:表裡俱有證,熱未全入里,渴亦非大渴,自不能消水而吐。如經云:五六日,渴欲飲水,飲不能多,不當與也。以腹中熱尚少,不能消之,便更與人作疾也。宜五苓以救水逆。此條曰中風,與傷寒發汗者異矣。曰發熱,視微熱者,異矣。日六七日不解,有表證,視汗後邪熱內虛者,異矣。
白話文:
關於之前那條(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五)提到太陽病發汗後出現煩躁,給予少量水,讓胃氣調和就能痊癒的說法,這條(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)卻沒有太陽病的症狀。之前說用五苓散是針對表證,這裡卻把五苓散當作瀉腎燥、膀胱熱的利尿藥。問題的癥結始終在於把桂枝當作桂枝湯來理解。儘管張仲景設立了這個方子,但它並非太陽表裡同治的藥,實際上是治療脾胃燥濕、利水的藥物。前輩學者往往拘泥於經文,不能直接指出對錯,後來的學習者想要登堂入室就難了。
因此,我再次強調說明,像這條的情況,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清熱、滋潤,才能治好。傷寒病發汗後口渴的,用五苓散治療;不口渴的,用茯苓甘草湯治療。(傷寒發汗後口渴,是津液虧損,胃部乾燥,邪氣逐漸傳入體內。五苓散是用來調和表裡。如果發汗後不口渴,說明邪氣沒有傳入體內,只是表虛,可以用茯苓甘草湯調和表虛。)你看,發汗後不口渴,如果發汗得當,病就應該好了。
唯有發汗不當,即便發汗後不口渴,病也不會好。消渴病是因為熱邪聚集、飲水過多,導致水道不暢通,口渴在上面,病在下面,所以用五苓散來疏通下焦。這裡說的不口渴,是飲水停留在上面,還沒到乾燥的程度。用茯苓來行水,加上桂枝、生薑、甘草來消除未盡的邪氣。按照厥陰病的說法,如果厥冷、心悸,應該服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水飲。另外,傷寒中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、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,都是治療水飲的方劑,所以這裡說的茯苓甘草湯,或許只是針對停留在上焦的飲邪而設,不單單是為了調和表虛。有人說:前面兩條(傷寒發汗後渴、不渴),脈象浮數、口渴煩躁,明顯是津液耗損、虛火上浮,應該清熱滋潤。
而這裡只是發汗後口渴,沒說病是否解除,也沒有小便不利。這是因為汗多,導致上焦津液耗損而必然口渴;如果下焦出汗多,也會導致下焦津液脫失而口渴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你看,他(觀子)也跟著附和,這三條都沒有提到水飲二字,卻為了五苓散而把水飲作為解釋,忘了五苓散辛溫燥熱、補火的特性,不顧慮口渴之人服用後反而會更加燥熱的危害,這能行嗎?玩味成無己注釋的「亡津胃燥」一句,已經得到真理,為何不直接點破呢?既然不是太陽病,五苓散也不是對症的藥,這樣時對時不對的用藥,怎麼能指導後世呢?所謂沒有人能打破它的弊端,就在於此。
何況這裡根本沒有表證,還拘泥於「調和表裡」這四個字,都認為五苓散能調和表裡,這是既認錯了藥,也認錯了病。即使有再多書籍,也找不到指引方向的指南針。像接下來這條(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),才是水飲的病症,但其實也只需要四苓散就可以治好。張仲景的書難以理解且容易誤解,大概就是這樣。中風發熱,六七天沒好轉且感到煩躁,有表證和裡證,口渴想喝水,但水喝下去就吐,這種情況叫做水逆。
用五苓散治療。(中風發熱,到了六七天就應該痊癒,如果沒好轉而且感到煩躁,說明邪氣在表。口渴想喝水,說明邪氣傳入體內。體內熱邪盛,就能消化水,水喝下去不會吐;體內熱邪少,就不能消化水,停積不散,喝了水就會吐出來。因為是因水而吐,所以叫水逆。用五苓散來調和表裡,散去停飲。《活人》說:假如發熱、脈象浮大,是表證應該發汗,如果病人感到煩渴、小便赤黃,就應該攻下,這是有表證也有裡證的表現。
觀子認為:表裡都有證,熱邪還沒完全傳入體內,口渴也不是特別嚴重,自身不能消化水而導致嘔吐。就像《傷寒論》說的:五六天了,口渴想喝水,但喝不多,不應該給他喝,因為腹中熱邪還少,不能消化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水逆。這裡說的是中風,與傷寒發汗不同。說發熱,與微熱不同。說六七天沒好轉,而且有表證,與發汗後邪熱內虛的情況也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