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3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
此數句,是雖有過汗之餘證,然得水即可解者。若脈浮以下,是雖與水,亦不解者矣。何也?消渴者,頻飲而渴不止,小便不利者,飲多而溺道澀,是水雖入而燥熱不為減,且有凝滯也。夫發汗後,而脈浮微熱,太陽之邪仍在者,因汗太過,則津液徒損,而邪無從出,遂下結於腑,而為傳本。故津液不化,而熱聚,小便不利也。

與五苓散,其在下者,引而竭之之治乎。按兼善謂脈尚浮,身微熱,乃表邪未全解,故用桂枝之辛,以和肌表。竊謂既經大發汗,不當責邪仍在表,只是汗之非宜,陰陽失度,營衛未和,故邪陷而內傳。此脈浮,是浮為太陽之浮,非為在表之浮,且微熱亦非但在表之熱,使非謁與小便不利,必不為傳本矣。

既下入於腑,又是大汗之餘,何反用桂枝以行表,且妄走津液乎?畜血證,亦有曰:表證仍在者,然只一抵當,逐血而邪自解,未嘗再用攻表藥也。健曰:上段因大汗出,胃亡津液,欲得水而胃可和,下段復云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。觀子:指為太陽傳本,而曰與五苓散,引而竭之之治,未為確論。

兼善又曰:用桂枝之辛,以和肌表,認五苓之桂,為桂枝,則所誤皆從此出。考仲景原方,只刊一桂字,下注去皮,明是肉桂,而非桂枝。其來已舊,夫欲行表,乃取枝可旁達,枝而去皮,有失和表之義矣。按:肉桂為龍雷之主,陰經血藥,補火之品。配四苓而為五苓,以治陰水,脾虛腫脹泄瀉,腎寒小便不利之劑,非太陽傳本熱結之表方。

兼善亦誤認矣。成注稱飲多而小便少,謂之消渴,是裡熱明甚,若用五苓之燥熱滲利,豈不更耗津液,轉增劇乎?《內經》曰:二陽結,謂之消。二陽,手足陽明也。二經皆主津液,因邪熱所耗,故飲多,猶未能潤,而消渴不止,無以濟利小便,如投熱燥,於理大背,應竹葉石膏湯,為解渴利便,潤燥除熱之妙藥。何紛紛塞說,而以五苓為和肌表,止消渴,以貽後害,而人莫之悟也。

)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(發汗已,脈浮數者,表未盡也。煩渴亡津液,胃燥也,與五苓和表潤燥。海藏:渴者,邪入太陽本也。太陽高,則汗而發之,下則引而竭之,五苓散為下藥,使從膀胱出也。腎燥膀胱熱,小便不利者宜之。然太陽病熱而渴,雖小便不利,亦宜五苓散下之。

若當服不肌,必谷消,水去,形亡,就陽明戊土發黃,此太陽入本失下也。若不當服而服,是為犯本,強利小便,重亡津液,侵陽之極,必侵陰而成血證矣。健曰:海藏所論,前則言其概,後則誡其誤,原有可否在焉。上條脈但浮而小便不利者,尚恐五苓燥熱,更耗津液。此條脈加數,無小便不利字樣,明是熱入陽明而煩渴,何必牽涉太陽,蓋皆佚文誤次故也。

白話文:

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,雖然有出汗過多的後遺症,但只要喝水就能解決。如果脈象是浮的,而且往下沉,即使喝水也不能解決。為什麼呢?因為消渴症患者會頻繁喝水但口渴還是止不住,小便不通暢的人喝再多水,排尿也很困難,這是因為水雖然喝進去了,但體內的燥熱並未減少,反而有積滯的現象。發汗後,如果脈象浮而且微微發熱,說明太陽經的邪氣還在,這是因為出汗太多,導致津液耗損,邪氣無法排出,於是向下沉結於腑臟,成為傳變的根本。所以津液無法化生,熱邪聚集,導致小便不通暢。

使用五苓散,是為了將下焦的邪氣引導排出。有人認為脈象仍然浮,身體微微發熱,說明表邪沒有完全解除,所以用桂枝的辛味來調和肌表。我認為既然已經大量發汗,就不應該認為邪氣還停留在表,只是因為發汗不恰當,導致陰陽失衡,營衛不和,所以邪氣下陷而內傳。此時的脈浮,是太陽病邪氣下陷所導致的浮,並非在表的浮,而且微熱也不僅僅是在表之熱,如果沒有同時出現小便不通暢,一定不會成為傳變的根本。

既然邪氣已經下入腑臟,而且是在大汗之後,為何反而用桂枝來發散表邪,還妄動津液呢?蓄血證也有說表證還在的,但只需要用抵當湯來攻逐瘀血,邪氣自然就會解除,從來沒有再用發散表邪的藥。有人說:上文說因為大量出汗導致胃中津液耗損,想喝水來調和胃氣,下文又說脈浮、小便不通暢、微熱、消渴,推斷是太陽病傳變的根本,所以用五苓散來引導下焦邪氣排出,這並不是確切的論斷。

有人又說:用桂枝的辛味來調和肌表,是把五苓散中的桂誤認為是桂枝,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理解。考證張仲景的原方,只寫了一個桂字,下面註明去皮,明確表明是肉桂,而不是桂枝。這個說法由來已久。如果要發散表邪,應該用桂枝,因為桂枝可以旁達,而桂枝去皮,就失去了調和表邪的作用。肉桂是龍雷之主藥,是陰經的血藥,是補火的藥物。配伍四苓而成五苓散,是用來治療陰水、脾虛腫脹泄瀉、腎寒小便不通暢的方劑,而不是太陽病傳變,熱邪結聚在表的方子。

有人也誤解了。有人說喝水多但小便少,稱之為消渴,說明是裡熱很明顯,如果用五苓散這種燥熱的滲利藥,豈不是更耗損津液,反而會加重病情嗎?《內經》說:「二陽結,謂之消」,二陽是指手足陽明經,這兩條經脈都主導津液,因為邪熱耗損津液,所以喝水多仍然不能滋潤,口渴不止,不能順利地排小便,如果還投用燥熱的藥物,就太違背醫理了。應該用竹葉石膏湯,這才是能解渴、利尿、滋潤燥熱的良藥。為何要眾說紛紜,反而把五苓散說成是能調和肌表、止消渴的藥,這樣會遺害後人,卻沒有人醒悟。

(另一段文字)發汗後,如果脈象浮而且數,並且出現煩渴,應該使用五苓散。(發汗後,脈象浮而且數,說明表邪沒有完全解除,煩渴是因為津液耗損,胃部乾燥,用五苓散可以調和表邪、滋潤燥熱。有人認為:口渴是因為邪氣進入太陽經的本位,太陽經高,就應該發汗來發散,太陽經低,就應該引導邪氣排出,五苓散是使邪氣從膀胱排出的下藥。腎燥膀胱有熱,小便不通暢適合用五苓散。然而,太陽病發熱口渴,即使小便不通暢,也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
如果病情不適合使用五苓散卻使用了,一定會導致消化不良、水分喪失、形體消瘦,就會轉變成陽明病發黃,這是太陽病沒有及時疏導而內傳的結果。如果不應該用五苓散而用了,就是犯了本病,強行利小便,會更加耗損津液,傷害陽氣,最終會傷害陰氣而導致血證。有人說:前面說的是大概情況,後面則是告誡,其中有可取之處,也有不妥之處。上文中只說脈浮、小便不通暢,仍然擔心五苓散過於燥熱會更加耗損津液。這一段文字說脈象增加為數,而且沒有說小便不通暢,說明是熱邪進入陽明經而導致煩渴,沒有必要牽扯到太陽經,這些大概是遺失了文字或是順序錯誤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