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2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2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
(吐下後,裡虛氣上逆者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;表虛陽不足,起則頭眩;脈浮緊,為邪在表,當發汗;脈沉緊,為邪在裡,不可發汗。汗則外動經絡,損傷陽氣,陽氣外虛,則不能主持諸脈,身為振振搖也,與此湯,以和經益陽。亮哀:氣滿上衝胸,水飲內發也,起則頭眩,水飲上行也。

沉與緊,乃水之象。經曰:沉潛水高,緊則為寒是也。然裡氣既虛,不可再下矣。若發汗,則外動經絡,陽虛不能主持諸脈,故振搖也。甘草、白朮以益脾土,茯苓降氣而行水,桂枝行陽而散寒。健曰:傷寒既吐既下,表裡之邪,俱可兩解。何脈尚沉緊,而逆滿上氣,頭眩發汗則動經,身振搖者,何謂也?此因吐下,內亡津液,火氣空發,故作逆滿等證。《內經》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

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眩而振搖,風自火出之象。吐下既已傷津,發汗更耗營血,故病轉劇。桂枝辛溫助熱,奚可用乎?須去之,加歸、芍、黃芩、天麻、鉤藤,始得敦土平木之法,清火定風之義,諸證療而經氣平矣。)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。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(發汗病解,則不惡寒。發汗不解,表實者亦不惡寒。今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營衛俱虛也。汗出則營虛,惡寒則衛虛,與芍藥甘草附子湯,以補營衛。)發汗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(發汗,若下,病宜解也。若病仍不解,則發汗外虛陽氣,下之內虛陰氣,陰陽俱虛,邪獨不解,故生煩躁。

與茯苓四逆湯,以復陰陽之氣。亮宸:正虛有邪,正欲勝邪而不能,故煩躁,溫其正氣,邪自除矣。又云:大青龍煩躁者,實也;茯苓四逆煩躁者,虛也。健曰:躁有陰陽之分,寒熱之治,當從脈舌辨之。陽熱盛,則脈數有力而舌胎干;陰寒甚,則脈沉微而胎濕滑。)發汗後惡寒者,虛故也。

不惡寒,但熱者,實也。當和胃氣,與調胃承氣湯。(汗出而惡寒者,表虛也。汗出而不惡寒,但熱者,裡實也。經曰: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與調胃承氣湯,和胃氣。觀子:但熱惡熱也,汗後而但惡熱,邪在裡成實,明矣,故以調胃承氣除之。健曰:發汗後惡寒句,乃比起不惡寒,但熱句也,當以調胃承氣,微下之,此條文順而治亦順。)

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,消渴者,與五苓散主之。(發汗已解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胃氣得潤,則愈。若脈浮者,表未解也。飲水多而小便少者,謂之消渴,裡熱是也。

微熱消渴者,熱未成實,上焦燥也,與五苓散,生津液,和表裡。觀子:發汗後,則邪當解,此何以不解,以其汗大出也,與桂枝湯漐漐微似汗者,佳。麻黃法復取微似汗,不可如水淋漓,病反不除。夫胃者,津液之主,外既過奪夫津液,內即乾燥煩而不得眠矣。胃不和,則臥不安也,欲得水,少少與之,以潤胃氣也。

白話文:

[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]

如果患者在嘔吐或腹瀉後,身體內部虛弱,氣往上逆,會感到心下部位堵塞、脹滿,氣向上衝到胸口;如果體表虛弱、陽氣不足,起身時會頭暈目眩。如果脈象呈現浮緊,表示邪氣在體表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呈現沉緊,表示邪氣在體內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發汗會使體表的經絡活動,損傷陽氣,陽氣外虛,就不能主導身體的經脈,身體就會顫抖。這時要用這個藥方來調和經絡、補益陽氣。

如果氣滿向上衝到胸口,是體內水液停滯造成的;如果起身就頭暈目眩,是水液向上侵擾造成的。沉脈和緊脈,都是水邪的表現。古書說:「脈象沉,表示水邪深藏;脈象緊,表示寒邪入侵。」但現在體內氣已經虛弱,不能再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再用發汗的方法,會使體表的經絡活動,陽氣虛弱,無法主導經脈,所以身體就會顫抖。這時要用甘草、白朮來補益脾胃,用茯苓來降氣、利水,用桂枝來運行陽氣、驅散寒邪。

有人問:傷寒病已經嘔吐和腹瀉,體表和體內的邪氣都應該可以同時解除。為什麼現在脈象仍然是沉緊,還出現胸悶、氣喘、頭暈,如果發汗就會使經絡活動,身體顫抖呢?這是因為嘔吐和腹瀉使體內的津液耗損,虛火往上浮動,才會出現胸悶等症狀。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氣逆上衝的症狀,都屬於火。」「各種風引起的眩暈,都屬於肝。」眩暈且身體顫抖,是風從火出來的表現。嘔吐和腹瀉已經損傷津液,如果再發汗,更會耗損營血,導致病情加重。桂枝辛溫助熱,怎麼能用呢?應該去掉桂枝,加上當歸、白芍、黃芩、天麻、鉤藤,才能達到補益脾土、平息肝木的方法,清除火邪、平定風邪的意義,各種症狀就能治癒,經絡氣血也能恢復平衡。

發汗治療後,如果病沒有好轉,反而怕冷,這是因為虛弱的緣故。這時要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
發汗治療後,如果病好了,就不會怕冷。如果發汗治療後病沒有好轉,而且體表實證,也不會怕冷。現在發汗治療後病沒有好轉,反而怕冷,這是因為營血和衛氣都虛弱了。出汗會使營血虛弱,怕冷會使衛氣虛弱,這時要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補益營血和衛氣。

如果發汗或瀉下治療後,病仍然沒有好轉,還出現煩躁不安,這時要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。發汗或瀉下治療後,病應該好轉,如果病沒有好轉,表示發汗會使體表陽氣虛弱,瀉下會使體內陰氣虛弱,陰陽都虛弱,邪氣就無法去除,所以會產生煩躁。這時要用茯苓四逆湯來恢復陰陽之氣。

有人說:正氣虛弱、邪氣存在時,正氣想戰勝邪氣卻不能,所以會煩躁,溫補正氣,邪氣自然會消除。還有人說:大青龍湯證的煩躁是實證,茯苓四逆湯證的煩躁是虛證。有人說:煩躁有陰陽之分,治療有寒熱之別,應該從脈象和舌苔來辨別。如果陽熱盛,脈象會呈現數而有力,舌苔會乾燥;如果陰寒盛,脈象會呈現沉微,舌苔會濕滑。

發汗治療後,如果怕冷,是虛弱的緣故。如果不怕冷,只是發熱,是實證。這時應該調和胃氣,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出汗而怕冷,表示體表虛弱;出汗而不怕冷,只是發熱,表示體內實證。古書說:「出汗而不怕冷,表示體表已經解除,但體內還沒有調和。」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調和胃氣。有人認為,這裡的「只是發熱」指的是發熱而且怕熱,出汗後反而發熱且怕熱,表示邪氣已經進入體內變成實證,所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清除它。有人認為,「發汗後怕冷」這句話,是與「不怕冷,只是發熱」這句話相對的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稍微瀉下,這樣條文的順序與治療方向才能一致。

太陽病,發汗治療後,大量出汗,導致胃中乾燥,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睡,想喝水,可以少量給予飲用,等到胃氣調和就會好轉。如果脈象呈現浮,小便不利,稍微發熱,口渴,這時要用五苓散來治療。發汗治療後,如果病已經好轉,但胃中乾燥,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睡,想喝水,可以少量給予飲用,胃氣得到滋潤就會好轉。如果脈象呈現浮,表示體表還沒有解除。喝水多卻小便少,稱為消渴,這是體內有熱的表現。稍微發熱且口渴,表示熱還沒有形成實證,只是上焦乾燥,這時要用五苓散來滋生津液、調和表裡。

有人認為,發汗治療後,病應該會好轉,為什麼沒有好轉呢?這是因為出汗過多。如果用桂枝湯讓身體微微出汗,效果會比較好。用麻黃的方法也應該讓身體微微出汗,不能像水淋一樣大量出汗,反而會使病情無法解除。胃是津液的主管,體表過度耗損津液,體內就會乾燥、煩躁而無法入睡。胃不和,就睡不好。想喝水時,少量給予飲用,以滋潤胃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