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1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
謂之曰汗多亡陰,正究本之理也。夫實則治標,虛則治本,汗過多,而現虛象,應從本治矣。安可桂枝為事乎?或曰:唯子之言,汗多為亡陰,則下多乃亡陽乎?曰:汗多亡陰,而下多亡陽,亦理也。蓋肺為天象,主陽,主氣,與大腸為表裡。大腸,津液之腑也,下多,則津液耗,而肺氣內陷,元陽下脫,豈非亡陽而何。

古人因其在裡在下之鄉,故稱下多亡陰。亦猶汗為心液,心主君象,在上向南,故稱亡陽。人但知言其標,而未究其本,所以常蹈虛虛之轍,而孰審其弊乎。觀前賢以天王補心,治汗出舍空,以補中益氣,治下多陽陷。細味藥品,豈非汗多益陰,而下多升陽,始得太極旋轉之機,陰陽互交之理,方是根柢妙用。否則徒言,而人莫之悟也。

按諸下條,更見汗去舍空,諸證蜂起。蓋血虛必火旺,君火動而相火隨之,不濈則自焚矣。固宜養血清火,何可仍事桂枝真武等劑,只恐木火通明,上冒下厥,而陽亦不免乎終亡。)

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(汗者,心之液,發汗後,臍下悸者,心氣虛,而腎氣發動也。腎之積曰奔豚,發則從少腹,上至心下,為腎氣逆,欲上凌心。今臍下悸,為腎氣發動,故云欲作奔豚,與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以降腎氣。健曰:此亦汗後心虛之證,比上條稍輕,欲作奔豚,非真奔豚也。

乃汗虛心氣,血室空乏。臍下,衝脈地位,沖為血海,血虛不能朝宗,故生奔逆之氣,如奔豚然。成氏以為腎氣,欲上凌心,非也。此屬汗後血虛,與腎何涉,若一牽扯,後之疑團,更莫釋矣。是湯亦非對病之劑,須養榮湯,加重歸芍,入橘紅、鉤藤、黃芩,以平其逆氣。)發汗後,腹脹滿者,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

(吐後腹脹,與下後腹滿,皆為實,言邪氣乘虛入里為實。發汗後,外已解也,腹脹滿,知非裡實,由脾胃津液不足,氣澀不通,壅而為滿,與此湯,和脾胃而降氣。兼善:或問發汗後諸證,不言太陽病,固所當然。至於既列傷寒之右,何止言腹脹云云。曰凡言發汗後者,以外無表證,里無別證,止有腹脹一事而已,除此之外,即獲安全。

夫傷寒二字,豈易言哉,其傳變,吉凶反掌,豈可與所餘一證並列,故諸後條目,不復言傷寒者,皆具此意。三陽云:曰吐、曰下後脹滿為實者,表邪未除,而誤下之故也。此發汗後,邪氣己散,故知非裡實也。健曰:汗後腹脹滿,有誤汗之。而邪陷入里者,有表已解,而里未和者,當究脈證之虛實,腹之堅軟,舌之有無胎色。

如脈虛腹軟,舌無胎者,直宜補中,以健脾胃;如脈沉數,腹拒按,舌焦黃者,是宿垢在腑為患,已屬下證,豈可便投參劑?文未明悉,兼善亦無定斷。)傷寒若吐、若下後,心下逆,猶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汗出太多被稱為「亡陰」,這正是探究疾病根本道理的說法。一般來說,實證要用治標的方法,虛證要用治本的方法。如果汗出過多,出現虛弱的徵象,就應該從根本上治療。怎麼還可以用桂枝湯來處理呢?

有人問:按照你的說法,汗出多是亡陰,那拉肚子多不就是亡陽嗎?我說:汗出多是亡陰,而拉肚子多是亡陽,這是同樣的道理。肺在人體中像天一樣,主宰陽氣和氣,它與大腸是表裡的關係。大腸是儲藏津液的臟腑,拉肚子多就會耗損津液,導致肺氣內陷,元陽下脫,這不就是亡陽嗎?

古人因為病邪在身體的內部和下方,所以稱拉肚子多為「亡陰」。就像汗是心液一樣,心像君主一樣,在上方且朝向南方,所以稱汗出多為「亡陽」。人們只知道說它的表面現象,而沒有深入探究它的根本原因,所以常常走上虛虛實實的錯誤道路,又有誰真正了解其中的弊端呢?看看前人使用天王補心丹來治療汗出不止的情況,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拉肚子過多導致陽氣下陷的狀況,仔細體會這些藥物的藥性,難道不是汗多就應該滋陰,而拉肚子多就應該升陽嗎?只有這樣才能掌握陰陽互相轉化的關鍵,明白陰陽互相交合的道理,這才是根本的精妙之處。否則只是空談,沒有人能理解其中的奧妙。

根據接下來的條文來看,更可以發現汗出過多導致虛損,各種病症就會像蜂群一樣湧現。因為血虛必定會導致火旺,君火動,相火也會跟著動,如果沒有辦法抑制,就會自燃。所以應該滋養血液、清除火氣,怎麼還可以繼續使用桂枝湯、真武湯之類的藥物呢?這樣只會導致木火通明,上熱下寒,陽氣最終也難逃耗盡的命運。

發汗後,如果病人的肚臍下方出現跳動的感覺,這是將要出現奔豚的徵兆,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。(汗是心臟的液體,發汗後肚臍下方出現跳動,是因為心氣虛弱,而腎氣開始發動。腎的積聚叫做奔豚,發作時會從少腹向上竄到心下,這是腎氣上逆,想要侵犯心臟。現在肚臍下方出現跳動,是腎氣開始發動的表現,所以說將要出現奔豚,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降低腎氣。)有人認為:這也是汗後心氣虛弱的症狀,比之前的條文稍微輕一點,將要出現奔豚,並不是真正的奔豚。

而是因為汗出過多導致心氣虛弱,血室空虛。肚臍下方是衝脈的所在,衝脈是血海,血虛不能正常運行,所以產生向上逆行的氣,就像奔豚一樣。有人認為是腎氣上逆想要侵犯心臟,這是錯誤的。這屬於汗後血虛的症狀,與腎沒有關係,如果把病因牽扯到腎,以後的疑惑就更難以解釋了。這個方子也不是針對病情的藥方,應該用養榮湯,加入加重劑量的當歸、芍藥,以及橘紅、鉤藤、黃芩來平息逆氣。

發汗後,如果腹部脹滿,可以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來治療。

(嘔吐後腹脹,和腹瀉後腹滿,都屬於實證,說明是邪氣乘虛進入體內,屬於實證。而發汗後,外表已經解除了病邪,出現腹部脹滿,就知道這不是內部實證,而是由於脾胃的津液不足,氣機阻塞不通暢,壅塞而導致腹滿,所以用這個方子來調理脾胃、降氣。有人問:發汗後出現的各種症狀,沒有提到是太陽病,這理所當然。既然放在傷寒病的條文後面,為什麼只說腹脹呢?我說:凡是說發汗後的,都是指外表沒有表證,內部也沒有其他病症,只有腹脹這一種情況而已,除此之外,就沒有其他危險。

「傷寒」這兩個字可不是隨便說說的,它的傳變和吉凶,變化很快,怎麼能和只有一種症狀的疾病並列呢?所以後面的條文,不再提到傷寒,都是這個意思。三陽病提到:嘔吐或腹瀉後出現腹脹滿,屬於實證,是因為表邪沒有解除,就誤用攻下導致的。而這裡發汗後,邪氣已經散去,所以知道這不是內部實證。有人認為:汗後腹脹滿,可能是誤用發汗造成的,導致邪氣陷入體內,也可能是表邪已解,而內部還沒調和,應該詳細探究脈象和症狀的虛實,腹部的軟硬,以及舌頭是否有苔、苔色等等。

如果脈象虛弱,腹部柔軟,舌頭沒有苔,就應該直接用補氣的方法,健運脾胃;如果脈象沉而數,腹部拒絕按壓,舌頭焦黃,說明是積存的宿垢作祟,已經屬於攻下的情況,怎麼可以用人參呢?文章沒有說得很清楚,所以對於這些情況也無法做出確切的判斷。)

傷寒病,如果嘔吐或腹瀉後,出現心下逆氣上衝胸部的感覺,站起來就會頭暈,脈象沉而緊,發汗就會導致筋脈顫動,身體震顫搖晃,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