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後序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後序

1. 《傷寒直指》後序

仲景《傷寒論》,與《素》、《難》相鼎足。《素》、《難》發天地人三才之秘,明陰陽消長之微,分經絡以貫穴俞,別臟腑以通脈候,推氣運以核年時,辨主客以徵病象。八風五氣之交加,六淫七情之常變,極天人之理、五行生剋之道、五味調燮之法、以療民疾。施諸針砭,飲諸湯液,此大聖賢啟教之經,莫可得而名者。

夫上古之世,民淳俗樸,秉體充實,而所患亦輕,略投針砭,隨手可愈。泊乎後世,形氣日漓,病來猛厲,非古法□□卒□□□是仲景感發而起,撰論立方,救傷寒之危篤,為萬世之醫祖。其書與《素》、《難》相表裡。而《素》、《難》言其常,仲景窮其變,亦莫可得而名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與《黃帝內經》中的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齊名,並稱為醫學三大經典。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揭示了天地人三才的奧秘,阐明了阴阳消長的變化,分列經絡穴位,辨別臟腑脈象,推算氣運年時,識別病情的主客關係。從八風五氣的交替變化,到六淫七情帶來的病症,它們都詳盡地闡述了人體與自然法則的關係,以及五行生剋、五味調和的醫理,用以治療各種疾病。無論是針灸還是湯藥,這些都是醫學聖賢留下的經典,功不可沒。

古代的人民淳樸善良,體魄健壯,疾病較輕,簡單的針灸就能治愈。然而,隨著時代的變遷,人們體質下降,疾病越來越嚴重,傳統的醫術已不足以應對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,張仲景深感憂慮,於是撰寫《傷寒論》,創立方劑,救治傷寒危重病人,成為後世醫學的鼻祖。他的著作與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相輔相成,前者闡述常理,後者探究變化,同樣都是無可替代的經典。

惜乎書遭散佚,叔和編次紊亂,以致學者難明易誤。雖經歷代名家考辨,而是是非非,未得豁然無疵。降至近習,人澆俗薄,病更變遷,醫更荒謬。即時行外感,猶不能分經別證,盛盛虛虛,動手便錯,何況傷寒。誰其悟此?無不視為□文,誠安道所云然也。反覆思維,傷寒險急之證,最關性命,世皆畏難而不能參究,不惟掩沒仲景之大法,寧忍群生之顛沛。行見傷寒一門,必致無可問矣。

於是不揣空疏,因將林氏舊本校補闕漏,五經寒暑,七易其稿,而纂此《直指》。嗟夫!傷寒論治,本自顯然。如三陽之桂枝、麻黃、大青龍、葛根、白虎、柴胡、承氣,三陰之理中、四逆、附子、回陽諸湯證,言清理直,何藉他人贅辭,至今用之輒應。及經傳變,互相加減,病情不無舛錯,方劑不無峻利,難於師法,不得不闡解推詳,斟酌損益,而變通其用焉。夫群賢條辨,可云備矣。

白話文:

可惜醫書散佚,叔和整理得混亂不堪,以致後世學者難以理解,容易誤解。雖然歷代名家考究辨析,但真偽難分,始終無法明晰無誤。時至近代,世道衰敗,人心澆漓,疾病變化無常,醫者更加荒謬。即便外感病證,也不能辨別經絡、判斷病症,常常誤診誤治,更何況是傷寒。誰能領悟這些呢?無不視為無稽之談,誠如安道所言。反覆思考,傷寒險惡之證,最為攸關性命,世人皆因畏難而不能深入研究,不僅辜負了仲景的偉大法門,也難以忍心羣眾遭受病痛折磨。現如今傷寒之學,必然會走向無可問津的地步。

因此,我不揣測自己的淺陋,依據林氏舊本校對補缺,將五經寒暑的內容修改了七次,編纂了這本《直指》。唉!傷寒論的治療,本來就很明確。如三陽病的桂枝、麻黃、大青龍、葛根、白虎、柴胡、承氣,三陰病的理中、四逆、附子、回陽等湯證,論述清楚明白,何須他人再作饒舌之言,至今用之都很有療效。等到了經方傳承變遷,加減調用之際,病情難免會有出入,方劑難免會有偏頗峻急,難以師承遵循,不得不闡述解釋、仔細推敲,斟酌盈缺,變通其運用。這些前賢的條分縷析,可謂詳盡矣。

但其間或欲言而不逮,或阿順以隨文,不能澈底果決。即有決者,終未能開通出路,傳示後人,使之進步,以人仲景之室。予故曰:自古以來,注傷寒者夥矣,□□有腿無足,焉能走乎?有足無路,亦莫能行。必有足有路,方可向往。足者何?引今證古,以理達權,釋其疑而明其奧也。

路者何?下咽疾病之方藥耳。凡治病之要,須識古今氣候之不同,形質證勢之迥異。古人未見今人之病,今人焉能服古之方?當設因時制宜之法以授之,是為出路,庶可度迷善後。乃成傷寒佳本,不致仍視畏途,置之高閣。慨乎前賢計未及此。若之所以處心積慮,廢寢忘餐,專在是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,有些醫者在解釋傷寒時,要么言不達意,要么一味順從古文,無法徹底透徹地做出判斷。就算有做出判斷的,也最終未能找到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,將學術傳承給後人,讓他們繼續發展。因此,我說:自古以來,注解傷寒的人很多,但就像有些人有腿卻沒有腳,怎麼能走路呢?有些人有腳卻沒有路,也無法行走。只有既有腳又有路,才能向前邁進。所謂的腳,就是結合當今病症,參照古代典籍,用道理通達權衡,解開疑惑,闡明奧妙。

所謂的路,就是針對不同病症的用藥方劑。治療疾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古今氣候的不同,以及病人的體質和病症的差異。古人沒有見過今人的病,今人又怎麼能服用古人的方劑呢?應該根據時代變化制定新的治療方法,傳授給後人,這才是出路,才能擺脫迷霧,留給後代好的結果。這樣才能成就傷寒學說的好典籍,不至於讓它像畏途一樣被放置在高高的閣樓上。可惜前輩們並沒有考慮到這些。如果能像他們一樣用心思考,廢寢忘食,專注於此,就能有所建樹。

至諸議論,非不通也,然文理未免多晦多復。或於承上接下字面,逕有可西可東之處,方藥亦多夾雜,昧者不察,反有下喬入谷之差。予實不文,匪敢點竄前輩,第念源之不潔,流何以清?故將條注方藥,通盤討勘。晦者顯之;復者節之;方不合證者明辨之;藥不對經者指正之、更易之、或刪去之、並俗之;混行非法以戕人者直折之、善導之。一字一句,無不深研洗別,終歸切當。

而平仄文情,亦皆磨礱結構。白香山云:能使老嫗皆知,不落術家氣味,以補前人遺蘊,以垂後世時宜。惟願天生特達,悟道排瀾,春生大地,予實有厚望焉。奈因力綿,未能即付剖劂,姑待機緣。倘遂斯志,則幸甚矣。不然,我之子孫,當謹守勿失。即:不能有之□□□刊刻行世,以志我生平心血在是也。

旨乾隆二十八年歲,在癸未春仲書於致蘇書屋。

易窗道人強健撰,時年六十

白話文:

關於諸多論述,並非不通曉,但文理難免晦澀重複。有的承上接下的字句之間,有可以正反解讀的地方,方藥也多有混雜,不明瞭的人不觀察清楚,則會產生誤入歧途之錯。我實在不是文人,也不敢擅自修改前輩的著作,只是想到源頭不純淨,流向怎能清澈?因此將條例注釋的方藥,詳細地探討考查。晦澀的,把它闡明;重複的,把它簡略;方劑不符合證候的,把它明確辨析;藥物不對症的,把它指正、更換,或者刪除、改用通俗的;夾雜非法之物而危害人的,把它明確指出、善加引導。字句之間,無不仔細推敲辨析,務求切合實際。

至於文章的平仄音韻和情感,也都要精心雕琢。像白居易所說的:能讓老婦人都能理解,不流露出技法的痕跡,以彌補前人的不足,以符合後世的需要。只希望天生穎悟的人,能夠領悟大道,排浪前行,播種於大地,我實懷有厚望。但限於能力有限,還不能立即付諸實施,暫且等待機緣。如果能夠實現這個心願,那就非常幸運了。否則,我的子孫後代,應當謹慎保存,切莫讓它失傳。也就是說:即使□□□不能出版流傳,也要表達我一生心血都傾注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