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0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20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況脈無遲字,姜附之不可用,明矣。此以脈沉遲,身痛,乃虛而且寒,應與此湯,以和氣血,並可加當歸為佐。)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。(發汗後喘,當作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汗出,則喘愈。今汗出而喘,為邪氣壅甚,桂枝不能發散,故不可更行桂枝湯。
汗出而喘,有大熱者,內熱氣甚也;無大熱者,表邪必甚也。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,以散其邪。兼善:觀仲景嘗言發汗後,乃表邪悉解,止餘一證而已,故言不可行桂枝湯。今汗出而喘,無大熱,乃上焦餘邪未解,當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,以散之。夫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乃桂枝證悉具,而加喘者用之。
注言汗出而喘,以為邪氣壅甚,非桂枝所能發散,此誤也。況身無大熱,更無他證,何故復言表邪必甚。其後章,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條下,注曰:汗下雖既不當,損正氣則一,其言有至理存焉。可見汗後所注之誤矣。原其理,當時因事發機,前後失於照應,故有此等之弊也。
文祿:成注謂不可更行解表,恐貽之熱耳。故復庵云:審知邪熱未解,雖經汗下,宜石膏竹葉湯。又云:太陽汗解後,不復行暖劑。亮宸:此汗後熱壅於經也。桂枝所以治風,今汗後風已變熱,桂枝湯甘補而性熱,不可再行矣。汗出而喘,熱壅於肺也。無大熱者,裡熱而表不熱也。
石膏甘寒而發,用以清肺胃之熱,配麻黃之快利,所謂涼以發之也。杏仁苦辛,能利肺氣,以定喘,用甘草者,微和之意,乃慮石膏易傷胃耳。此方散解鬱閉之熱,蘊熱去而經氣自通矣。健曰:按三家之說頗是,然以為發汗後,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非肺熱壅盛,即氣立孤危,汗多亡陽之象,不可不慮。
脫文不言脈候,而皆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之無復擬議,殊不審經曰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自汗出而喘者,為邪氣外甚;喘而汗出者,乃里熱氣逆,於葛根黃芩黃連湯條下,成注別之甚明。此既發汗後,無餘證,復汗出而喘,恐不宜此劑。倘投之喘汗垂脫,將如之何?須診脈氣何如。
如脈虛微,或洪,空豁,已屬危候,速與補中益氣。然亦未保吉凶,夫喘為急證,百病不宜。況傷寒既汗之餘,里證緊急,而復與發汗,難免虛虛之禍耳。)
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(發汗過多,亡陽也。陽受氣於胸中,胸中陽氣不足,故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,與桂枝甘草湯,以調不足之氣。健曰:方書向稱汗多亡陽,猶未之信也。夫汗為血化,乃心之液,是陰類也,何謂乎亡陽哉。
原其達於腠理,澈於皮毛,通衛出表,而外多疏泄,故謂之亡陽耶,抑成云胸中之陽氣不足耶。由是言之,蓋亡陽,即亡氣矣。氣亡,必皮毛酒浙,手足冷,而喘迫肺孤矣。何不出此,而見之叉手冒心,心下悸,欲按者,何也?因其人汗出心虛,惕惕然有恐懼不寧之勢,故叉手自冒其心,以庇護之,並欲得按,乃虛者實之之義,人未察其液去舍空,而致是也,不知汗雖外泄於表之陽,實內亡乎里之陰耳。經曰: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即此旨也。
白話文:
況且脈象並沒有遲緩的跡象,所以使用薑和附子的藥方明顯是不合適的。這是因為脈象沉而遲緩,身體疼痛,是屬於虛弱而且寒冷的狀況,應該給予這個湯藥來調和氣血,並且可以加入當歸作為輔助藥材。
發汗之後,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。如果發汗後出現喘氣,但沒有明顯的高熱,可以給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。(發汗後喘氣,應該使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如果汗出了,喘的症狀就會好轉。現在汗出了反而喘氣,是因為邪氣太盛,桂枝湯無法發散,所以不可以再用桂枝湯。)
汗出而喘氣,如果有明顯的高熱,表示體內熱氣很盛;如果沒有明顯的高熱,表示體表的邪氣一定很嚴重。應該給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驅散邪氣。有人認為:張仲景曾經說過,發汗之後,體表的邪氣都解除了,只剩下一種症狀,所以說不可以用桂枝湯。現在汗出了反而喘氣,而且沒有明顯的高熱,表示是上焦的殘餘邪氣還沒解除,應該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驅散它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是用於桂枝湯證狀都存在,且加上喘氣的狀況。
註解說汗出而喘,是因為邪氣太過於壅塞,不是桂枝湯可以發散的,這是錯誤的。況且身體沒有明顯的高熱,也沒有其他症狀,為什麼要說表邪一定很嚴重呢?後面的章節,在「下後不可再用桂枝湯」的條文下,註解說:「雖然汗或下的方式不恰當,但損害正氣是相同的。」這句話很有道理。由此可見,前面發汗的註解是錯誤的。探究其中的道理,當時因為事件的發生,沒有前後互相照應,所以產生了這樣的錯誤。
文祿認為,註解說不可以再用解表的藥,是擔心會產生熱象。所以復庵說:仔細判斷邪熱沒有解除,即使經過發汗或下法,也應該使用石膏竹葉湯。他又說:太陽病發汗解表後,不再使用溫熱的藥物。亮宸說:這是發汗後熱邪鬱積在經絡裡。桂枝湯是用來治療風邪的,現在發汗後風邪已經轉變成熱邪,桂枝湯的性質是甘溫補益,不可以再用了。汗出而喘,是熱邪鬱積在肺部。沒有明顯的高熱,表示是體內有熱而體表沒有熱。
石膏的藥性甘寒且有發散的作用,可以用來清除肺胃的熱邪,搭配麻黃的快速疏通,這就是所謂的「用涼藥來發散」的方法。杏仁的藥性苦辛,可以宣通肺氣,用來平喘,使用甘草是為了稍微調和,是顧慮石膏容易損傷脾胃。這個藥方可以疏散鬱積的熱邪,熱邪消退後,經絡的氣機自然就通暢了。健說:按照三家的說法頗為正確,但認為發汗後汗出而喘,沒有明顯的高熱,不是肺熱壅盛,就是氣息快要耗盡的危險狀況,是汗多亡陽的徵象,不可不謹慎。
這段文字沒有提到脈象,卻都認為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沒有什麼疑問,實在不明白經典裡說:「沒有汗卻喘氣的,用麻黃湯治療」。自己出汗卻喘氣,是因為邪氣在表太盛;喘氣且出汗,是因為體內熱氣逆行,在葛根黃芩黃連湯的條文下,註解已經分辨得很清楚。這裡既然是發汗之後,沒有其他症狀,卻又汗出而喘,恐怕不適合用這個藥方。如果用了這個藥方,導致喘氣和汗液大量流失,快要虛脫,那要怎麼辦呢?必須診斷脈象如何。
如果脈象虛弱微細,或是洪大且空虛,已經是危險的徵兆,要趕快用補中益氣湯。但這樣也無法保證吉凶。喘氣是急症,各種疾病都不適合。何況傷寒病在發汗後,體內證狀緊急,又再次發汗,難免會造成虛上加虛的禍害。
發汗過多,病人會用雙手交叉捂住胸口,心下會悸動,而且想要按壓,這時要用桂枝甘草湯來治療。(發汗過多,是亡陽的表現。陽氣在胸中運行,胸中陽氣不足,所以會用雙手交叉捂住胸口,心下會悸動,而且想要按壓,給予桂枝甘草湯,來調和不足的氣。)健說:醫書一直說汗多會亡陽,我還不太相信。汗液是血液所化,是心液,屬於陰,怎麼會說亡陽呢?
探究汗液的生成,是因為到達腠理、滲透到皮毛,宣通衛氣到體表,而體表多向外疏洩,所以說它是亡陽嗎?還是說是因為胸中的陽氣不足呢?由此可見,所謂的亡陽,就是亡氣。氣亡,一定會皮膚毛孔黏濕,手腳冰冷,並且喘促肺氣孤危。為什麼不說這些,反而只說病人用雙手捂住胸口,心下悸動,而且想要按壓呢?是因為病人汗出過多,心氣虛弱,驚恐不安,所以用雙手捂住胸口來保護它,而且想要按壓,是虛證的「實則補之」的道理,人們沒有察覺到體液流失而導致虛空,卻因此而如此,不知道汗液雖然是體表陽氣的向外宣洩,但實際上是體內陰液的流失。《內經》說:「失血的人不會出汗,失汗的人不會失血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