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9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9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凡病若發汗,若吐,若下,若亡津液,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(重亡津液,則不能作汗,必待陰陽自和,乃自愈矣。)大下之後,復發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。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(因亡津液,而小便不利者,不可以藥利之,俟津液足,則小便自利,而本原自復也。
)下之後,復發汗,必振振寒,脈細,所以然者,以內外俱虛故也。(發汗,則表虛而亡陽。下之,則裡虛而亡血。振寒者,陽氣微也,脈微細者,陰血弱也。)下之後,復發汗,晝日煩躁不得眠。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(下之虛其里,汗之虛其表。
既下又汗,則表裡俱虛。陽旺於晝,陽欲復,虛不能勝邪,正邪交爭,故晝日煩躁不得眠。陰旺於夜,陰旺,陽虛不能與之爭,是夜安靜。不嘔不渴者,里無熱也。又無表證而脈沉微,知陽氣大虛,陰寒氣勝,與乾薑附子湯,退陰復陽。健按:下後亡陰,而復汗奪其血,此營氣大虛,衛氣孤立之候也。
晝日陽旺,無陰以濟之,故煩躁不得眠矣。衛氣者,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晝不得與營氣合,故目不瞑。至夜陰旺,營與衛合,則安靜而眠矣。既不身熱,脈沉微,無表證,全是營血虛,而不能受任陽光,毫無邪氣為患。何成住稱陽虛不能勝邪,陰旺不能與爭?認作陽氣大虛,陰寒獨勝,而以姜附能退陰復陽。
其意不過宣揚姜附本領,然於病情未協,尚未知耳。殊不思仲景書非全壁,證治不符者多,故許叔微有師仲景法,未嘗守仲景方之心印。要在融會貫通,若刻舟求劍,反似是而非。就此證,皆緣亡陰不能濟陽,豈宜姜附復亢其陽,必致愈爍其陰,而更增煩躁。理當人參養榮湯,扶陰益陽,為中病之劑,脈之沉微可起。
且沉微,而無遲字,何以姜附為哉?況姜附,但能去寒,引經回陽,不能補本以生氣血。此既無邪,應從脈而扶陽益陰。)發汗後,身疼痛,脈沉遲,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,人參三兩,新加湯主之。(汗後身疼,邪氣未盡也,脈沉遲,營血不足也。經曰:其脈沉者,營氣微也。
遲者,營氣不足故也。與桂枝湯,以解未盡之邪,加芍藥生薑人參,以益不足之血。兼善:或謂經言表邪盛,身疼痛,脈浮緊,法當汗。自身痛,皆表邪未盡,此又加參芍生薑以益血,何也?夫表邪盛則身疼痛,血虛則身亦痛。其脈浮緊者,邪盛也;其脈沉微者,血虛也。盛者損之則安,虛者益之則愈。
仲景凡言發汗後,以外無表證,里無實證,止余身痛一事而已。若脈稍浮盛,表邪未盡解也。今言沉遲,此血虛致然,宜新加湯以益血。卿子:經曰:其脈沉者,營氣微。又曰:脈遲為營中寒,故脈沉遲,知營氣不足,而寒猶勝也。健曰:觀二家之論,則知前條的是營血虛,而非陽氣虛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生病後,無論是透過發汗、嘔吐、或瀉下等方式,或是因為失去體液,只要身體的陰陽能夠自然調和,病就會自己好。(如果體液大量流失,就無法再發汗,必須等到陰陽自行調和,病才能痊癒。)如果瀉下後又發汗,導致小便不順暢,這是因為體液流失的緣故。這時不要用藥治療,只要等到小便恢復正常,病就會自己好。(因為體液流失導致小便不暢,不能用藥利尿,要等體液充足,小便自然會通暢,身體自然會恢復。)
如果瀉下後又發汗,一定會感到發冷發抖,脈搏細弱,這是因為身體內外都虛弱的緣故。(發汗會使體表虛弱而損失陽氣;瀉下會使體內虛弱而損失血液。發冷發抖是陽氣微弱的表現,脈搏微細是陰血虛弱的表現。)如果瀉下後又發汗,白天會煩躁不安難以入睡,晚上反而安靜,沒有嘔吐和口渴的症狀,也沒有表證,脈搏沉而微弱,身上沒有發高燒,這時適合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。(瀉下會使體內虛弱,發汗會使體表虛弱。既瀉下又發汗,就會導致表裡都虛弱。白天陽氣旺盛,想要恢復,但因為虛弱無法勝過邪氣,正邪交戰,所以白天會煩躁不安難以入睡。晚上陰氣旺盛,陽氣虛弱,無法與之抗衡,所以晚上會安靜。沒有嘔吐和口渴,表示體內沒有熱象。又沒有表證,脈搏沉微,可知陽氣大虛,陰寒之氣旺盛,用乾薑附子湯來去除陰寒,恢復陽氣。
(注釋者的看法:瀉下會使陰液耗損,再發汗又會耗損血液,這是營氣大虛、衛氣孤立的表現。白天陽氣旺盛,卻沒有陰液來滋養,所以會煩躁不安難以入睡。衛氣白天在陽分運行,晚上在陰分運行,白天無法與營氣結合,所以無法入睡。到了晚上,陰氣旺盛,營氣與衛氣結合,就能安靜入睡。既然沒有發燒,脈搏沉微,沒有表證,完全是營血虛弱,無法承受陽氣的照耀,沒有邪氣作祟。為什麼有些人說這是陽虛不能勝邪,陰旺不能與之抗衡呢?認為是陽氣大虛,陰寒獨盛,而用乾薑附子來退陰復陽,這只是為了宣揚乾薑附子的功效,但與病情不符,沒有真正了解病因。應該知道張仲景的醫書並非完美無缺,證狀和治療方法不符的情況很多,所以許叔微才能師法張仲景,卻不拘泥於張仲景的方劑。關鍵在於融會貫通,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搬照抄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就這個病症來說,都是因為陰液耗損無法滋養陽氣所致,怎麼可以用乾薑附子來助長陽氣呢?必定會更加耗損陰液,使煩躁加劇。應該用人參養榮湯來扶陰益陽,才是對症的藥方,能使脈搏沉微的情況好轉。況且,脈搏沉微,並沒有遲緩的現象,為什麼要用乾薑附子呢?況且,乾薑附子只能去除寒氣,引導經脈中的陽氣回歸,並不能補充根本的氣血。既然沒有邪氣,就應該從脈象來扶助陽氣,滋養陰液。)
如果發汗後,身體疼痛,脈搏沉而遲緩,可以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,人參三兩的新加湯來治療。(發汗後身體疼痛,表示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,脈搏沉遲,表示營血不足。經典說:脈搏沉,表示營氣微弱。遲緩,表示營氣不足。用桂枝湯來解除未盡的邪氣,加入芍藥、生薑、人參,來補充不足的血液。)
(注釋者的不同看法:有人說,經典提到表邪旺盛,身體疼痛,脈搏浮緊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現在身體疼痛,表示表邪還沒完全解除,為何要加入人參、芍藥、生薑來補血呢?表邪旺盛會導致身體疼痛,血虛也會導致身體疼痛。脈搏浮緊,表示邪氣旺盛;脈搏沉微,表示血虛。旺盛的就要減少它,虛弱的就要補益它,這樣才能痊癒。張仲景凡是提到發汗後,如果體表沒有表證,體內沒有實證,只剩下身體疼痛這一件事。如果脈搏稍微浮盛,表示表邪還沒有完全解除。現在說脈搏沉遲,這是因為血虛引起的,應該用新加湯來補血。
另一位注釋者說:經典說:脈搏沉,表示營氣微弱。又說:脈搏遲緩是營氣中有寒氣,所以脈搏沉遲,表示營氣不足,寒氣依然旺盛。 總結:綜合兩位注釋者的觀點,可知前一個案例是營血虛弱,而不是陽氣虛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