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六 (1)
1. 察脈
(節庵:)傷寒治法,得其綱領者,如拾芥,若求之多歧,猶涉海問津矣。蓋脈證與理而已。傷寒之脈,以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為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然脈理玄微,今人何能識透。夫脈者,非血非氣,天真之委和,營衛之道路,而實先後天之造化,無方體也。古人云:胸中了了,指下難明,真言也。
余治傷寒,專以浮、中、沉三候察陰陽表裡,虛實寒熱,亦無遁情矣。夫傷寒者,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。其入也,有淺深次第,自表達里,先入皮膚肌肉,次入筋骨腸胃,以此推之,亦不難也。蓋風寒初得,先入太陽寒水之經。此經本寒標熱,便有惡風惡寒,頭疼發熱之證,是寒鬱皮毛,而為表證也。
白話文:
節庵:
傷寒的治療方法,掌握其綱領,就如同撿拾落在地上的芥菜葉一般簡單,若想從眾多歧路中尋找答案,就好比在大海中尋找源頭一樣困難。其實傷寒的治療,歸根結底就是脈象和辨證。
傷寒的脈象,以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為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然而脈理玄妙難測,今人又怎能完全透徹理解呢?脈象,既非血液,也非氣息,而是先天之氣的和合,營衛之氣的流通道路,同時也體現了先天後天的造化,是無形的。古人云:胸中有明確的理解,指尖卻難以完全明察,這句真言道出了其中的奧妙。
我治療傷寒,專注於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,觀察陰陽表裡,虛實寒熱,亦無所遁形。傷寒,是指寒邪從體外入侵,而傷害人體。寒邪入侵,有淺深不同的次第,從表到里,先入皮膚肌肉,再入筋骨腸胃,以此類推,也不難理解。
一般來說,風寒初得,先入太陽寒水之經。太陽經本來就偏寒,又受到寒邪的侵襲,就會出現惡風惡寒、頭痛發熱的症狀,這是寒邪鬱滯於皮毛,屬於表證。
若在他經,則無此矣。脈若浮緊無汗,為傷寒當表,取汗為解。脈若浮緩有汗,為傷風當實表,汗止為解。若無頭疼惡寒,脈又不浮,此為表證罷。而在中中者,半表半裡之間,乃陽明少陽之分,脈不浮不沉,在乎肌肉之間,皮膚之下,然亦有二焉。若微洪而長,陽明脈也。
外證目痛鼻乾,不臥,微惡寒,頭疼,見此者,宜解肌。脈弦而數,少陽脈也。其證胸脅痛,耳聾,寒熱嘔而口苦,見此者,宜和解表裡。蓋二經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也。過此,邪傳入里為熱實,脈不浮而沉,沉則按至筋骨之間。若寸口沉實有力,外證不惡寒而反惡熱,譫語,大渴,或潮熱自汗,或揚手擲足,揭去衣被,或腹滿硬痛,五六日不大便,乃傳陽明之本,其熱入里,而腸胃燥實也。宜下之,大便通而熱愈矣。
白話文:
至於其他經絡,則沒有這些症狀。脈象浮緊且無汗的,是傷寒應該發汗解表。脈象浮緩有汗的,是傷風應該實表發汗。如果沒有頭痛惡寒,脈象也不浮,表示表證已退。
處於表裡之間的,是陽明與少陽兩經的範圍。脈象不浮不沉,存在於肌肉與皮膚之間。這個部位也有兩種。如果脈象微洪且長,是陽明經的脈。
外證有目赤鼻乾、失眠、微惡寒、頭痛,這些症狀出現時,應該散解肌肉中的病邪。脈象弦細而數的,是少陽經的脈。其症狀有胸脅痛、耳聾、寒熱嘔吐、口苦等,這些症狀出現時,應該調和表裡。因為這兩條經絡不分標本,都是從中間治療。
超過這個階段,病邪傳入裡層形成熱實證,脈象沉而不浮,沉壓手指會按到筋骨之間。如果寸口的脈象沉實有力,外證不惡寒反而惡熱,有譫妄言語、口渴、潮熱自汗、揚手擲足、掀掉被子、腹滿硬痛、五六天不大便,表示病邪傳入陽明經本位,熱邪入裡,使腸胃乾燥堅實。此時應該瀉下,大便通暢後熱證就會痊癒。
若沉遲無力,此為直中陰經真寒之脈。其證無頭疼身熱,初起便怕寒,手足厥冷,或戰慄蜷臥,不渴,或兼腹痛,嘔吐泄瀉,或口出涎沫,面如刀刮者,乃陰經自中之寒,不從陽經傳入,不同陽經熱證,治當看輕重以溫之。若更面赤微熱,脈沉足冷,夾陰傷寒也。面青小腹痛,無熱,脈沉足冷,舌卷囊縮,夾陰中寒也。
宜溫經散寒,其中緊要關節,再表而出之。太陽者,陽證之表。陽明者,陽證之裡。少陽者,二陽三陰之間。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又居於里,總謂之陰證。三陰俱是沉脈,在指下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,為陽、為實、為熱;無力者,為陰、為虛、為寒,最為切當。(有力,熱邪傳裡也,宜下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沉遲無力,表示體內陰經真寒。症狀沒有頭痛發熱,一開始就怕冷,手腳冰冷,甚至發抖蜷縮,不口渴,可能伴隨腹痛、嘔吐腹瀉,或口出唾沫,臉色蒼白如刀削,這是陰經本身的寒氣,不是從陽經傳來的,和陽經的熱證不同,治療要根據病情輕重溫補。如果臉色微紅發熱,脈象沉而腳冷,是陰寒夾雜傷寒;如果臉色發青,小腹疼痛,不發熱,脈象沉而腳冷,舌頭卷縮,則是陰寒夾雜中寒。
治療應溫經散寒,特別要注意關節部位,再慢慢將寒氣排出體表。太陽經是陽證的表證,陽明經是陽證的裡證,少陽經介於二陽三陰之間。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則都屬於裡證,統稱陰證。三陰經的脈象都是沉脈,在指下有力無力之間。有力的,屬陽、屬實、屬熱;無力的,屬陰、屬虛、屬寒,這是最關鍵的區別。(有力的脈象表示熱邪入侵內裡,應該瀉下治療。)
無力,寒邪中里也,宜溫。傳經之邪,必沉重有力,分輕重下之。直中寒證,必沉遲無力,救里溫之。)其三陰傳經熱證,如腹滿咽乾屬太陰,舌乾口燥屬少陰,煩滿囊縮屬厥陰,三者俱從陽經傳入,脈見沉實有力,急當攻裡下之。如下後利不止,身疼痛,脈沉細無力,又當救里溫之。
此權變之法也。今將浮、中、沉脈法主病,細列於左。
浮者,初排指皮膚之上,輕手按之便得,曰浮。此寒邪初入足太陽經,病在表之標,可發而去之。然有二焉:寒傷營,脈浮緊有力,惡寒頭痛項強,無汗發熱者,為表實,宜發散。風傷衛,脈浮緩無力,惡風頭項痛,腰脊強,有汗發熱者,為表虛,宜解肌。
白話文:
人若感到無力,可能是寒邪入侵內裡,應該用溫熱的方式治療。如果病邪傳經,則必定會表現出沉重有力的症狀,需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進行治療。若是直中寒證,則必定會出現沉遲無力的表現,需要溫暖內裡。三陰經傳經熱證,例如腹滿咽乾屬於太陰,舌乾口燥屬於少陰,煩滿囊縮屬於厥陰,這三種情況都是由陽經傳入,脈象會表現出沉實有力,需要立即攻裡下之。如果出現下痢不止,身體疼痛,脈象沉細無力,就應該溫暖內裡。
以上只是臨床上權變之法,以下將浮、中、沉脈法主病詳細列出。
浮脈是指在皮膚表面,輕輕按壓就能觸摸到的脈象。這種脈象代表寒邪剛進入足太陽經,病在表層,可以用發散的方法治療。但是,浮脈也有兩種情况:寒傷營氣,脈象浮緊有力,患者感到惡寒、頭痛、項強,無汗發熱,屬於表實,宜用發散藥物治療;風傷衛氣,脈象浮緩無力,患者感到惡風、頭項痛、腰脊強,有汗發熱,屬於表虛,宜用解肌藥物治療。
中者,在皮膚之下,肌肉之間,略重按之乃得,謂之半表半裡。亦有二焉:長而有力,即微洪脈也,為陽明在經,外證微頭疼,眼眶痛,鼻乾不眠,發熱,宜葛根以解肌,渴而有汗不解,或汗過渴不解,白虎加人參。脈弦而數,此少陽經脈,外證胸脅痛,耳聾,寒熱,嘔,口苦,小柴胡加減。或兩經合病,脈弦而長,宜小柴胡葛根芍藥治之。
沉者,重手按至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方得。亦有二焉:沉數有力,為陽明入腑,表證解而熱入於裡;沉遲無力,則為寒,系直中真寒之證,或溫或下,俱分輕重施治。(健曰:節庵言脈辨證,言證核脈,不失仲景大旨。其生平本事,足以獎進後學。但文理瑣屑,辭句紊雜,俱為節錄,以成章耳。)
白話文:
中:位於皮膚底下,肌肉中間,稍加按壓就能感覺到,稱為半表半裡。又有兩種情況:長而有力,就是微洪脈,這是陽明經絡出現的問題,外在症狀有輕微頭痛、眼眶疼痛、鼻塞失眠、發熱,適合用葛根來解肌。口渴但出汗後仍不解除,或是出汗後反而更渴,可以服用白虎湯加人參。脈象弦而數,這是少陽經脈的問題,外在症狀有胸脅疼痛、耳聾、寒熱、嘔吐、口苦、小便不順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減方。或者兩個經絡同時發病,脈象弦而長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、葛根和芍藥來治療。
沉:用力按壓到肌肉底下,筋骨之間才感覺得到。也有兩種情況:沉數有力,這是陽明經絡內傳,表證已經解除,熱邪轉入裏層;沉遲無力,則為寒證,通常是直中真寒的證狀,可以溫補或瀉下,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施治。(健曰:節庵論述脈象辨證,說明證狀與脈象之間的關係,符合仲景的宗旨。他的生平事蹟足以作為後輩學習的榜樣。但文理繁瑣,辭句雜亂,只要摘錄重點就能成章。)
或問持脈之要,陰陽表裡虛實,何以別之?曰:持脈之要,曰舉,曰按,曰尋。輕手循之,日舉。重手取之,曰按。不輕不重,委曲求之曰尋。初持脈,輕手得之於皮膚之間曰浮,是太陽經脈也。若附於肌肉之下,筋骨之間,重手方得曰沉,是三陰經脈也。三陰俱屬於里,若不輕不重,中而取之,是應於血氣之間,陰陽相平也。
陰陽表裡,虛實寒熱,俱在浮、中、沉三候,有力無力中分。有力者為陽、為實、為熱,無力者為陰、為虛、為寒。若浮、中、沉不見,則陰陽伏匿之脈也。或曰三候中有進退焉,有伏脈焉,有可解不可解焉,有歇止焉,有躁亂焉,請備言之。曰:脈大力病進,大則邪氣勝,而正氣無權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我診脈的關鍵,陰陽表裡虛實,要怎麼區分?我說診脈的要訣,叫做「舉」、「按」、「尋」。輕輕地用手觸摸脈搏,叫做「舉」。用力按壓脈搏,叫做「按」。既不輕也不重,仔細地尋找脈搏,叫做「尋」。一開始診脈,輕輕地觸摸,感覺到脈搏在皮膚表層,叫做「浮脈」,這是太陽經脈。如果感覺到脈搏在肌肉下方、筋骨之間,需要用力按壓才能觸摸到,叫做「沉脈」,這是三陰經脈。三陰經脈都屬於裡,如果既不輕也不重,在中間觸摸到脈搏,這就是應於血氣之間,陰陽平衡。
陰陽表裡、虛實寒熱,都可以在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中體現,有力量和沒力量是區分的重要標準。有力量的脈象,代表陽、代表實、代表熱;沒力量的脈象,代表陰、代表虛、代表寒。如果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都感覺不到,這就是陰陽隱藏的脈象。有人問我三種脈象中還有進退、伏脈、可解不可解、歇止、躁亂等情況,請你詳細說明一下。我說脈象有力,說明病情在進展,力量越大,說明邪氣越強,正氣就無力抵抗。
脈緩為病退,緩則胃氣和,而邪氣無權也。何謂伏?一手無脈曰單伏,兩手無脈曰雙伏。若病初起,頭痛發熱惡寒,而脈伏者,乃陰邪陷於陽中,不得發越,此有邪汗也。當攻之使邪氣退,而正氣復,脈自至,而病自除。如天欲雨,必鬱熱,晴霽反涼爽也。若八九日以來,別無刑剋證候,或昏冒不知人,或脈伏全無,此欲作正汗也,勿攻之。
如六合陰晦,一雨而庶物咸蘇,換陽之吉兆也。何謂可解?脈浮緩在表者,以汗解之。沉實在裡者,以下解之。沉遲在裡,以溫解之。夫浮汗沉下,宜也。然浮有宜下者,大便難,沉有宜汗者,表有熱也。何謂歇止?寒邪直中陰經,溫之脈當漸出,而反斷續者,為歇止。何謂躁亂?汗下後,脈當安靜,反盛者,為躁亂。
白話文:
脈緩為病退,緩則胃氣和,而邪氣無權也。
脈象緩慢表示疾病正在退卻,因為緩慢的脈象代表胃氣調和,邪氣就無法作祟。
何謂伏?一手無脈曰單伏,兩手無脈曰雙伏。
什麼叫做「伏脈」呢?單手摸不到脈象叫做「單伏」,雙手都摸不到脈象叫做「雙伏」。
若病初起,頭痛發熱惡寒,而脈伏者,乃陰邪陷於陽中,不得發越,此有邪汗也。當攻之使邪氣退,而正氣復,脈自至,而病自除。如天欲雨,必鬱熱,晴霽反涼爽也。
如果疾病剛開始,患者出現頭痛、發熱、怕冷,而且脈象伏著,這是因為陰邪之氣入侵陽氣,無法發散,導致邪氣外泄,形成「邪汗」。應該積極治療,驅散邪氣,恢復正氣,脈象就會自然出現,疾病也會自行痊癒。就像天要下雨時,一定會悶熱,雨過天晴反而涼爽一樣。
若八九日以來,別無刑剋證候,或昏冒不知人,或脈伏全無,此欲作正汗也,勿攻之。
如果病程已經八九天,沒有其他嚴重的病症,患者昏昏沉沉,不認識人,或者脈象完全消失,這是要出正汗的徵兆,不要再用藥攻邪。
如六合陰晦,一雨而庶物咸蘇,換陽之吉兆也。
就像天地陰霾,一場雨後,萬物都復甦,這是陽氣轉換的吉兆。
何謂可解?脈浮緩在表者,以汗解之。沉實在裡者,以下解之。沉遲在裡,以溫解之。夫浮汗沉下,宜也。然浮有宜下者,大便難,沉有宜汗者,表有熱也。
什麼叫做「可解」呢?脈象浮而緩,在表層的,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脈象沉而實,在裏面的,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。脈象沉而遲,在裏面的,可以用溫熱的方式治療。通常來說,表症用汗法,裏症用下法,是合乎道理的。但是,表症也有適合用下法的,比如便秘;裏症也有適合用汗法的,比如外感熱症。
何謂歇止?寒邪直中陰經,溫之脈當漸出,而反斷續者,為歇止。
什麼叫做「歇止」呢?寒邪直接侵犯陰經,用溫熱的方式治療,脈象應該慢慢出現,但反而出現斷斷續續的現象,就是「歇止」。
何謂躁亂?汗下後,脈當安靜,反盛者,為躁亂。
什麼叫做「躁亂」呢?發汗後,脈象應該變得安靜,但反而變得更強盛,就是「躁亂」。
皆大凶之兆也。此經常之大法也。
脈貴有力,為有神。神者,氣血之先也。無脈曰伏,必有正汗也。寸口陽脈中,或見沉細無力,為陽中伏陰。尺部陰脈中,或見沉數,為陰中伏陽。寸口數大有力,為重陽。尺部微細無力,為重陰。寸口微細如絲,為脫陽。尺部濡弱無力,為脫陰。寸脈浮而有力,主寒邪表實,宜汗。
浮而無力,主風邪表虛,宜實表。尺脈沉而有力,主陽邪在裡為實,宜下。沉而無力,主陰邪在裡為虛,宜溫。寸脈弱而無力,忌發、吐。尺脈弱而無力,忌汗、下。初按來疾去遲,曰內虛外實;去疾來遲,曰內實外虛。尺寸俱同,曰緩,緩者和而生。汗下後,脈躁亂,身熱者死,邪氣勝也。
白話文:
「這些都是大災難的徵兆。這是常規中的大原則。脈象若強勁有力,則代表有神,神指的是氣血的先導。沒有脈象稱為伏脈,必定會有正汗出現。寸口(手腕內側)的陽脈中,如果看到沈細且無力,這表示陽中有陰。尺部(手腕外側)的陰脈中,如果看到沈數,這表示陰中有陽。寸口的數脈大且有力,這表示重陽。尺部微細且無力,這表示重陰。寸脈微細如絲,這表示脫陽。尺脈濡弱且無力,這表示脫陰。寸脈浮起且有力,主寒邪表實,應當用汗療法。浮起但無力,主風邪表虛,應當強化表皮。尺脈沈而有力,主陽邪在裡為實,應當用下藥。沈而無力,主陰邪在裡為虛,應當用溫療法。寸脈弱而無力,禁忌發散、吐瀉。尺脈弱而無力,禁忌發汗、下藥。初次按脈來勢迅速但去勢緩慢,表示內部虛弱外部實質;去勢迅速但來勢緩慢,表示內部實質外部虛弱。寸尺脈都相同,表示緩脈,緩脈表示身體和諧且能復原。發汗或下藥後,脈象變得混亂,身體發熱者表示死亡,邪氣佔了上風。」
溫里後,脈來歇止,正氣脫,不復生也。純弦之脈,曰負,負者,死。按之如解索,曰陰陽離,離者死。(陰寒證,溫後,手足溫和,脈漸至者生。反沉重,不省人事,脈歇止者死。)
(仁齋:)脈乃天真之氣,人命之根,故多從脈而少從證。若能憑脈驗證以施治,豈有差哉。如傷寒表證,欲發其汗,必脈浮有力者,乃可汗之。若浮而無力,或尺中細澀遲軟者,皆真氣內虛,不可汗也,誤汗則死。傷寒里證已具,大便不通,欲下之必脈沉實有力,或沉滑有力,乃可下之。
若沉細無力,或浮而虛,皆真氣內虛,不可下,下之則死。仲景治少陰病,一二日,發熱脈沉者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此證治之奇,脈法之妙,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溫暖身體後,脈搏消失,說明正氣已脫,無法復生。脈搏呈現純弦狀,稱為「負」,「負」代表死亡。按壓脈搏時,感覺像解開繩索一樣,稱為「陰陽離」,「離」也代表死亡。如果原本是陰寒症狀,溫暖後手腳溫暖,脈搏逐漸恢復,則能活下來。相反,如果身體沉重、失去意識,脈搏消失,則會死亡。
脈象是人體真氣的表現,也是生命之源,因此診斷時多以脈象為依據,而較少依賴症狀。如果能憑藉脈象驗證病症並施治,就不會出現錯誤。例如,傷寒表證需要發汗,必須脈搏浮而有力,才能發汗。如果脈搏浮而無力,或尺脈細澀遲軟,則代表真氣內虛,不可發汗,誤汗則會致命。
傷寒里證出現,大便不通,想要使用瀉藥,必須脈搏沉實有力,或沉滑有力,才能瀉下。如果脈搏沉細無力,或浮而虛弱,則代表真氣內虛,不可瀉下,瀉下則會致命。仲景治療少陰病,一兩天後,發熱且脈搏沉者,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這是治療奇效,也是脈法運用之妙,不可不知。
凡尺寸俱浮,太陽也。浮大有力,為洪、為熱甚,可汗之。浮大無力,為散、為虛,不可汗也。浮而長,太陽合陽明;浮而弦,太陽合少陽。凡浮脈主表,不可攻裡也。
凡尺寸俱長者,陽明也。浮長有力,則兼太陽,表未解也,無汗者,宜發汗;若長大有力為熱甚,當解肌;長數有力為熱實,當平熱;若長滑實大有力,此胃中實熱,可攻之。
凡尺寸俱弦者,少陽也,宜和之。浮弦有力者,兼太陽表未解,可發汗;若弦遲、弦小、弦微,皆內虛有寒,宜溫之;若弦大、弦長、弦滑、弦數有力者,為熱甚,宜解之。凡弦脈,只可和不可汗下,不可利小便也。
白話文:
所有脈象都浮現,代表是太陽經的症狀。如果脈象浮大且有力,表示病情嚴重,需要發汗治療。但如果脈象浮大但無力,則表示病情虛弱,不宜使用發汗法。如果脈象浮而長,表示太陽經與陽明經的病症並存;如果脈象浮而弦,表示太陽經與少陽經的病症並存。一般來說,浮脈多見於表症,不宜直接進行裡部的攻治。
所有脈象都長,代表是陽明經的症狀。如果脈象浮長且有力,除了陽明經的症狀外,還可能伴有太陽經的表症,需要發汗治療。如果脈象長大且有力,表示病情嚴重,應當用藥物來解開身體的肌肉。如果脈象長且數量多且有力,表示腸胃內有熱毒,需要進行攻治。如果脈象長且滑且實且有力,這表示胃腸內有實熱,可以使用藥物進行攻治。
所有脈象都呈弦狀,代表是少陽經的症狀,需要調和身體。如果脈象浮弦且有力,表示除了少陽經的症狀外,還有太陽經的表症,可以使用發汗法。如果脈象呈弦狀,且脈搏慢、小或微弱,表示內部有虛弱的寒氣,需要使用溫暖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脈象呈弦狀,且脈搏大、長、滑或數量多且有力,表示病情嚴重,需要使用藥物來解開。總的來說,對於弦脈,只能調和不能使用發汗或下藥的方法,也不適合利尿。
凡尺寸俱沉細,太陰也。俱沉,少陰也。俱微緩,厥陰也。若沉微、沉細、沉遲、沉伏,無力為無神,陰盛陽微,宜急生脈回陽。若沉疾、沉滑、沉實有力,為熱實,為陽盛陰微,宜扶陰以退陽。夫沉診之脈,最為緊要,以決陰陽冷熱,用藥生死,在於毫髮之間,不可不仔細謹察。
(《活人》:)治傷寒先須識脈,若不識脈,則表裡不分,虛實不辨。仲景謂當時之士,按寸不及尺,握手不及足,必欲診衝陽,按太谿,而後無歉,況於寸關尺耶。問而知之,以觀其外;切而知之,以察其內,證與脈不可偏廢也。如傷寒脈緊,中風脈緩;熱病脈盛,中暑脈虛;人迎緊盛傷於寒,氣口緊盛傷於食;非特此也。病人心下緊滿,按之硬痛,結胸也。
白話文:
所有脈象都沈細,代表太陰經的病症。全脈沈,則是少陰經的症狀。脈象微緩,則屬厥陰經。如果脈象沈微、沈細、沈遲、沈伏,且無力,表示陰盛陽微,應該立即使用生脈回陽的藥物進行治療。如果脈象沈疾、沈滑、沈實且有力量,則可能代表熱實或陽盛陰微的情況,應當扶助陰氣以退除陽氣。沈脈的診斷尤其重要,因為它能決定陰陽冷熱的狀況,以及藥物對症療效和生死的判斷,這都關係到極細微的差別,不可輕忽,必須仔細觀察。
(《活人》:)在治療傷寒之前,必須認識脈象,如果不認識脈象,則無法區分表裡的狀態,分辨虛實的性質。張仲景指出,當時的醫者往往只按寸不按尺,握手不至足,甚至要診察衝陽穴和太谿穴才能確診,更何況寸關尺呢。通過問診瞭解外部症狀,通過切診探察內部情況,證據和脈象不可偏廢。例如,傷寒脈象緊,中風脈象緩;熱病脈象盛,中暑脈象虛;人迎脈緊盛表示受寒,氣口脈緊盛表示食積;不僅如此。病人的心下緊滿,按之硬痛,可能是結胸的症狀。
於法當下,雖三尺之童皆知之。然仲景云結胸脈浮者,不可下,下則死。以此推之,若憑外證,便用陷胸湯,則誤矣。故傷寒要辨表裡為主,脈浮為在表,脈沉為在裡。陽動則有汗,陰動則發熱,得汗而脈靜者生,汗已而脈躁者死。陰病陽脈不成,陽病陰脈則不永,吉凶生死,如合龜鑑。
然古人以切脈為下者,良由脈理精微,其體難辨,而傷寒得外證為多也。外證易見,切脈難明,弦緊之混淆,遲緩之稍異,沉與伏相類,濡與弱相似,非得之於心,超然領悟,孰能較疑似於銖黍哉。
(《全生》:)左脈緊盛,右脈平和,為傷寒外感。右脈緊盛,左脈平和,為飲食內傷。左右俱緊盛,為夾食傷寒,亦為飲食內傷,兼外感。左脈空大,右脈緊盛,為勞力感寒。左右脈沉細,或沉伏,面青,手足冷,小腹痛甚,則吐利,舌卷囊縮,為夾陰中寒真陰證。左右脈沉細,面赤身熱足冷,為夾陰傷寒,即為房欲內傷外感。
白話文:
如今,即使是三歲小孩都知道中醫診斷法。然而,仲景說過,結胸病症脈象浮動者,不可用攻下法治療,否則會死亡。由此推論,如果僅憑外在症狀,就使用「陷胸湯」,那將會是錯誤的。因此,辨別傷寒的關鍵在於表裡,脈象浮動為表證,脈象沉穩為裡證。陽氣運行時會出汗,陰氣運行時會發熱,出汗後脈象平穩者生,出汗後脈象急促者死。陰病時陽脈虛弱,陽病時陰脈微弱,吉凶生死,猶如合上的龜甲,一目瞭然。
然而,古人以切脈來判斷病情,是因為脈理微妙,辨別脈象實屬不易,而傷寒多見外證。外證容易發現,切脈不易明瞭,弦脈和緊脈容易混淆,遲脈和緩脈稍有區別,沉脈和伏脈相似,濡脈和弱脈相近,除非深入理解,超然領悟,否則誰能將似是而非的脈象分毫剖析?
(《全生》:)左脈緊盛,右脈平和,是傷寒外感。右脈緊盛,左脈平和,是飲食內傷。左右脈皆緊盛,是飲食內傷夾雜傷寒,或是飲食內傷合併外感。左脈空大,右脈緊盛,是勞累後受寒。左右脈細沉,或沉伏,面色青,手足冰冷,小腹疼痛劇烈,則會嘔吐腹瀉,舌頭卷縮,為陰寒夾雜中真陰證。左右脈沉細,面色紅,身體發熱,足部冰冷,為陰寒夾雜傷寒,即房事過度導致的內傷外感。
若加煩躁,欲飲水,脈沉,吐利,即為陰極發躁。左右脈浮大無力,身熱足冷,燥渴,為虛陽伏陰。左脈緊盛,右脈洪滑,或寸脈沉伏,身熱惡寒,隱隱頭痛,喘咳煩悶,胸脅疼痛者為夾痰傷寒。左脈緊盛,右脈沉弦,身熱惡寒,脅痛脹滿,頭痛體痛,氣鬱不舒者,為夾氣傷寒。
左脈緊澀,右脈沉數,心胸脅下少腹有痛處不移,身熱惡寒,頭疼煩渴,為血鬱傷寒。
(仁齋:)衝陽脈在足面上,去指縫陷骨三寸,動脈是也。此陽明胃經,先天之動脈,見於此。夫胃為水穀之主,人之所本也。若胃氣已憊,水穀不進,穀神已去,其脈不動而死矣。故傷寒診衝陽者,以察胃氣之有無也。仲景又謂之趺陽,即衝陽,雖有脈而微,少進食者,亦不治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出現煩躁不安,想要喝水,脈象沉細,伴隨嘔吐腹瀉,這就屬於陰氣極盛導致的躁動。如果患者左右兩邊的脈象浮大无力,身體發熱但腳冷,口渴難耐,則屬於虛陽浮於表面,陰氣潛伏於內部的病症。如果患者左邊的脈象緊而有力,右邊的脈象洪大滑利,或者寸關尺脈沉伏,身體發熱怕冷,隱隱頭痛,咳嗽喘息,胸口悶悶不舒,胸肋疼痛,則屬於夾雜痰濕的傷寒。如果患者左邊的脈象緊而有力,右邊的脈象沉而弦,身體發熱怕冷,肋部疼痛脹滿,頭痛全身疼痛,氣機鬱結不舒暢,則屬於夾雜氣滯的傷寒。
如果患者左邊的脈象緊澀,右邊的脈象沉細而數,心胸、肋下、小腹有固定的疼痛,身體發熱怕冷,頭痛口渴,則屬於血瘀導致的傷寒。
(仁齋說:)衝陽脈位於腳背上,從腳趾縫隙到凹陷的骨頭處向上三寸的地方,跳動的血管就是衝陽脈。這裡是陽明胃經的起點,也是先天之氣運行的脈絡。胃是水谷的消化器官,是人的根本所在。如果胃氣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穀神(脾胃之氣)已經消失,衝陽脈就會停止跳動,人就會死亡。因此,診斷傷寒時,要觀察衝陽脈的跳動,以判斷胃氣的強弱。仲景(張仲景)也稱衝陽脈為趺陽脈,即使有脈搏但很微弱,並且食慾不振的人,也是難以治療的。
(《活人》:四時皆以胃氣為本,是死生之要會,故必診此。鶴皋:病重診此,以決死生。蓋土者,萬物之母,衝陽脈不衰,則母氣猶在,雖危可生也。然又忌弦急,為賊邪相剋,不治。見和緩者生。)
太谿脈在足內跟後踝骨下,動脈是也。此少陰腎經,先天之動脈,見於此。腎者,人命之根蒂,真氣之所主,其脈動而不息,真氣在也。若真氣已憊,腎氣已絕,則其脈不動而死,故傷寒必診之。(健曰:先天腎氣旺者,其脈可按而得,若先天不足,後天斷削者,其脈微細而難察也。)
白話文:
第一段
《活人》:一年四季都以胃氣為根本,這是生死攸關的關鍵,所以一定要診斷胃氣。鶴皋:病重時診斷胃氣,用以決定生死。因為脾胃屬土,是萬物之母,如果衝陽脈不衰弱,那麼母氣仍在,即使病情危重,也可能轉危為安。然而,脈象忌諱弦急,因為這是賊邪相互克制,不可治療。見到脈象和緩者則有生機。
第二段
太溪脈位於足內側後跟骨下方,動脈所在。這是少陰腎經,先天之動脈,在此處可見。腎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,真氣的所在,腎脈跳動不息,代表真氣充盈。如果真氣耗竭,腎氣衰絕,則脈象就會停止跳動而死亡,所以傷寒病一定要診斷太溪脈。
(健曰:先天腎氣旺盛的人,其太溪脈可以按壓得到。如果先天不足,後天又虧損的人,其太溪脈則微細難以察覺。)
第一段
古籍《活人》中記載,無論春夏秋冬,胃氣都是人體的根本,關係到生死,因此必須診斷胃氣。醫家鶴皋也說,病人病情危重時,一定要診斷胃氣,以此判斷生死。因為脾胃屬土,是萬物之母,如果衝陽脈(脾胃經脈)沒有衰弱,說明母氣還在,即使病情嚴重,也可能恢復健康。但要注意,脈象不能弦急,因為這代表賊邪(致病因素)相互克制,不可治療。如果脈象和緩,則代表有生機。
第二段
太溪脈位於腳內側後跟骨下方,是腎經的動脈。腎臟是人體生命的根基,真氣的所在,腎脈跳動不息,代表真氣充盈。如果真氣耗盡,腎氣衰竭,脈象就會停止跳動,人就會死亡,所以治療傷寒病一定要診斷太溪脈。
(健曰:天生腎氣旺盛的人,其太溪脈可以按壓得到。但如果天生體弱,後天又缺乏保養的人,其太溪脈則微細難以察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