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7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7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曰小發汗,而與解之熏之,以除怫鬱在表之邪,既不失太陽當汗,復不失陽明之不可大汗也。若發汗不徹,至末一段,言汗出不徹之正當重汗,亦不得為並病也。已經發汗,則非陽氣怫鬱之比矣。汗之不徹,必躁煩短氣,痛無定處之證隨作,然只一更汗可除,非如並病之但可小汗解熏也。何以辨之?汗不徹者,脈必澀,非再汗,邪奚自去乎?是知未汗,則為並病。
已汗,則為轉屬陽明。未汗,則為陽氣怫鬱在表。已汗,即為汗出不徹。汗不徹者,更汗之。轉屬者,必下除之。未汗者,可小發汗。怫鬱者,解之,熏之。邪由不同,為病自不同,而施治亦不同矣。)
脈浮數者,法當汗出而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不可發汗,當自汗出,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脈微,此裡虛,須表裡實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,愈。(經曰:諸脈浮數,當發熱而灑淅惡寒,言邪氣在表也,是當汗出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,損其津液,虛其胃氣。若身重心悸,而尺脈實者,則下后里虛,邪氣乘虛傳裡。
今尺脈微,身重心悸者,知下后里虛,津液不足,邪氣不傳裡,但在表。然津液不足,則不可發汗,須裡氣實,津液足,便自汗而愈矣。)脈浮緊者,法當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遲者,不可發汗,何以知之?然以營氣不足,血少故也。(《針經》曰:奪血者,無汗。
尺脈遲者,為營血不足,故不可發汗。南陽:先以小建中加黃耆,如尺尚遲,再一劑,次以柴胡湯、桂枝二越婢一湯和解之。)脈浮者,病在表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(浮為輕手得之,以候皮膚之氣。《內經》曰: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。)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(浮則傷衛,數則傷營。
營衛受邪,為病在表,故當汗散。觀子:麻黃湯,必脈浮緊而見證甚重者宜之。此但脈浮,及浮數耳,又無前條諸證,何以亦主麻黃湯?蓋浮者,太陽受病,邪氣在表,非與發汗,則太陽之邪奚從解乎?不惟其證,惟其脈,故特舉而明之。)病嘗自汗出者,此為營氣和。營氣和者,外不諧,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。
以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復發其汗,營衛和則愈,宜桂枝湯。(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。衛受風邪,而營不病者,為營氣和也。衛既客邪,不能與營氣和諧,亦不能衛護皮腠,是以嘗自汗出,與桂枝湯解散風邪,調和營衛,則愈。觀子:此言中風自汗之傷衛而不傷營,故主桂枝湯。
)病人臟無他病,時發熱自汗出,而不愈者,此衛氣不和也。先其時,發汗則愈,宜桂枝湯主之。(臟無他病,里和也。衛氣不和,表病也。《外臺》云:里和表病,汗之則愈。所謂先其時者,先其發熱汗出之時,發汗則愈也。宇泰:時發熱者,有時而發熱也。時作時止,病流連不愈。
白話文:
如果只是輕微發汗後,又使用解表藥或熏蒸的方式,可以去除體表鬱積的邪氣,這樣既不會錯失太陽病應該發汗的時機,也不會犯陽明病不宜大汗的錯誤。如果發汗不徹底,到最後階段,需要再次發汗,這並不是併發其他疾病。已經發過汗的,就不屬於陽氣鬱積的情況了。發汗不徹底,一定會出現煩躁不安、呼吸短促、疼痛位置不定的症狀,但只要再發一次汗就能解決,不像併發病那樣只能用輕微的發汗或熏蒸來處理。要如何區分呢?發汗不徹底的人,脈象一定是澀的,不再次發汗,邪氣怎麼會消除呢?由此可知,還沒發汗就已經出現這些症狀,就屬於併發病。
已經發過汗,就表示邪氣轉移到陽明經。還沒發汗,就表示陽氣鬱積在體表。已經發汗,就是發汗不徹底。發汗不徹底,就應該再次發汗。邪氣轉移的,就必須用攻下的方式處理。還沒發汗的,可以用輕微發汗的方式。陽氣鬱積的,就用解表藥或熏蒸的方式。邪氣的性質不同,病症自然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。
脈象浮而數的人,依照常理應該發汗後就會痊癒。如果用攻下的方式治療,導致身體沉重、心悸,就不可以發汗,應該讓身體自然出汗,才能痊癒。這是因為尺部的脈象微弱,表示體內虛弱,必須要使體表和體內都強壯,津液自然調和,身體才會自然出汗,然後痊癒。(經典說:各種脈象浮數的,應該發熱、發冷,表示邪氣在體表,這種情況應該發汗就會好。如果用攻下的方式治療,導致身體沉重、心悸,就會損傷津液,使胃氣虛弱。如果身體沉重、心悸,而尺部的脈象有力,就表示攻下後體內虛弱,邪氣會趁虛進入體內。)
現在尺部脈象微弱,身體沉重、心悸,就知道是攻下後體內虛弱、津液不足,邪氣沒有進入體內,只是還在體表。然而津液不足,就不可以發汗,必須要體內強壯、津液充足,身體才會自然出汗,然後痊癒。脈象浮而緊的人,依照常理應該身體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。假設尺部的脈象遲緩,就不能發汗,要如何知道呢?因為營氣不足,血量不足。(《針經》說:失去血的人,不會有汗。)
尺部脈象遲緩,表示營血不足,所以不可以發汗。南陽的醫家認為:先用小建中湯加上黃耆,如果尺部的脈象仍然遲緩,就再服一劑,接著用柴胡湯、桂枝加越婢湯來調和。脈象浮的人,表示病在體表,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適合用麻黃湯。(浮是輕按就可以感覺到,用來觀察皮膚的氣。《內經》說:病在皮膚的,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)脈象浮而數的人,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適合用麻黃湯。(浮表示傷到衛氣,數表示傷到營氣。
營衛都受到邪氣侵襲,病在體表,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驅散邪氣。觀子的觀點是:麻黃湯,一定是要脈象浮緊,而且症狀非常嚴重的人才適合使用。這裡只是脈象浮和浮數而已,又沒有前述的各種症狀,為什麼也用麻黃湯呢?因為脈浮,表示是太陽經受到疾病侵擾,邪氣在體表,如果不用發汗的方式,太陽經的邪氣要如何解除呢?不僅要看症狀,也要看脈象,所以特別提出來加以說明。)如果病人常常自己出汗,表示營氣調和。營氣調和,體表卻不和諧,是因為衛氣沒有和營氣協調的緣故。
因為營氣在脈中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,再次發汗,使營衛協調就會痊癒,適合用桂枝湯。(風邪會傷衛氣,寒邪會傷營氣。衛氣受到風邪侵襲,而營氣沒有生病,表示營氣調和。衛氣既然有邪氣入侵,就不能和營氣協調,也不能保護皮膚的腠理,所以常常自己出汗,用桂枝湯來驅散風邪,調和營衛,就會痊癒。觀子的觀點:這裡說的是中風自汗,傷了衛氣而沒有傷到營氣,所以適合用桂枝湯。)病人臟腑沒有其他疾病,時常發熱自己出汗,而沒有好轉的,這是衛氣不調和。在發作的時候,發汗就會好轉,適合用桂枝湯。(臟腑沒有其他疾病,表示體內平和。衛氣不調和,表示體表有病。《外臺》說:體內平和,體表有病,用發汗的方式就會好轉。所謂的發作的時候,是指發熱出汗的時候,發汗就會好轉。宇泰的觀點:時常發熱,是指有時候會發熱。時好時壞,病症持續不斷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