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5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
須治以葶藶定喘湯,加石膏,則輕可去實,庶毛孔開,汗可泄,水可逐,氣可順,溺可行,喘可定,而滿可除矣。此雖屬手太陰之主劑,然能瀉足太陽陽明之良藥也。或曰:水性寒,水停,故謂之水寒相摶,而竟忘其所病傷寒,已發熱之變證為哉。)傷寒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,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,小青龍湯主之。

(咳而微喘,水寒射肺也。發熱不渴者,表證未罷也,與小青龍湯發表散水。服湯已渴者,裡氣溫,水氣散,為欲解也。健曰:此比前證稍輕,既欲發表散水,而方中有辛辣酸斂之薑桂細辛。芍藥五味,豈是喘咳所宜?亦非散水之物。服已而反渴,益見其助熱之弊。前條辨之概詳,就其文義,小青龍湯句,應在微喘發熱之下,則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,而無別辭也。若曰與湯復渴,而更以是湯主之,非誤而何。

太陽病,外證未解,脈浮弱者,當以汗解,宜桂枝湯。(脈浮弱者,營弱衛強也。觀子:此脈浮弱之外證未解,必從汗解,故主桂枝湯。)太陽病,下之。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。(下後大喘,則為裡氣大虛,邪氣傳裡,正氣將脫也。下後微喘,則為裡氣上逆,邪不能傳裡,猶在表也。

與桂枝湯以解外,加厚朴杏仁以下逆氣。)太陽病,外證未解者,不可下也。下之為逆,欲解外者,宜桂枝湯主之。(經曰:未發汗而復下之,為逆也。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。觀子:此言中風外證,未解之可汗,不可下,主桂枝湯。)太陽病,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,不愈。

浮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脈浮,故知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。宜桂枝湯主之。(經曰: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。柴胡湯證仍在者,與柴胡,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則其類矣。觀子:此言誤下,而表證仍在者,宜復用桂枝湯。)

太陽病,脈浮緊,無汗發熱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證仍在,此當發其汗。服藥已,微除,其人發煩,目瞑。劇者必衄,衄乃解,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,麻黃湯主之。(脈浮緊,無汗發熱,身疼痛,太陽傷寒也。雖至八九日,而表證仍在,亦當發其汗。既服發散藥,雖未作大汗,亦微除也。

煩者,身熱也,邪氣不為汗解,鬱而變熱,故煩也。目受血而能視,營氣既傷,血為熱搏,肝氣不治,故目瞑也。劇者,熱甚於經,迫血妄行,而為衄,則熱隨血散而解。陽氣重者,熱氣重也,與麻黃湯,以解前太陽傷寒之邪也。文祿:此與下條同看,上條陽氣重,即下條所謂不得越也。

下條不徹,即上所謂微除也,麻黃瀉實,故主之。兼善:或謂經言衄家發汗,汗出必額上陷。今衄家之證,皆贅麻黃其下,何也?夫太陽脈浮緊,發熱無汗,自衄者愈。此一定論也,何故復用麻黃以汗之?曰:麻黃湯主之五字,合應列當發其汗之下,蓋以汗之文法,用藥諸方,類皆贅於本條之下。觀子:此發熱身痛無汗之傷寒,至八九日,熱氣甚重,雖服麻黃湯,必顯劇,必得衄而解。

白話文:

應該用葶藶定喘湯,加入石膏來治療。這樣可以輕易地去除體內的實邪,使毛孔張開,汗液可以排出,水分可以排除,氣機可以順暢,小便可以順利,喘息可以平定,胸腹的脹滿也可以消除。這個方子雖然主要用於治療手太陰肺經的病症,但它也能瀉足太陽膀胱經和陽明胃經的邪氣。有人說:水屬陰寒,水停留在體內,所以稱為水寒相搏,卻忘記了這是傷寒病,已經轉變為發熱的症狀。

傷寒病,心下有水氣,出現咳嗽和輕微喘息,發熱但不口渴,服用藥湯後感到口渴,這是寒邪將要散去,疾病即將痊癒的徵兆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。咳嗽和輕微喘息,是因為水寒之邪侵犯了肺部。發熱但不口渴,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,所以要用小青龍湯來發汗散水。服用藥湯後感到口渴,表示體內陽氣開始溫暖,水氣開始消散,這是疾病即將痊癒的徵兆。

(健按:這個情況比之前的病症稍微輕微一些,既然要發汗散水,但是方劑中卻有辛辣酸澀收斂的薑、桂枝、細辛、芍藥、五味子等藥材,難道這些是適合喘咳的藥物嗎?也不是可以散水的藥物。服藥後反而感到口渴,更加說明了它助長熱邪的弊端。之前的條文已經詳細辨析過了,就文義來看,小青龍湯這句話,應該放在「微喘發熱」的後面,那麼「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」就沒有其他的解釋了。如果說「服用藥湯後反而口渴」,然後又說用這個方子來治療,那不是錯誤嗎?)

太陽病,外證沒有解除,脈象浮弱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適合使用桂枝湯。(脈象浮弱,表示營血虛弱,衛氣強盛。由此可見:這種脈浮弱而外證未解的情況,必須要用發汗來解決,所以使用桂枝湯。)太陽病,使用了攻下的方法,出現輕微喘息,這是因為表證還沒有解除,應該使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來治療。(攻下後如果出現嚴重喘息,那是因為裡氣大虛,邪氣傳入體內,正氣將要脫離。攻下後如果出現輕微喘息,那是因為裡氣上逆,邪氣還沒有傳入體內,仍然在體表。所以使用桂枝湯來解除表邪,加入厚朴和杏仁來平降上逆的氣機。)太陽病,外證沒有解除,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使用攻下方法就會導致逆證,想要解除表邪,應該使用桂枝湯。(經典說:沒有發汗就使用攻下的方法,是錯誤的。如果先用發汗的方法,就不會導致逆證。由此可見:這裡說的是中風病,外證未解的時候應該發汗,不應該攻下,所以使用桂枝湯。)

太陽病,先使用發汗方法沒有治好,又使用攻下的方法,脈象仍然浮動,病不會好轉。浮脈表示邪氣在體表,反而用攻下的方法,所以病不會好。現在脈象仍然浮動,所以知道邪氣還在體表,應該先解除表邪才能好轉。適合使用桂枝湯。(經典說:如果出現柴胡湯證,卻用其他藥物攻下,柴胡湯證仍然存在,那麼就應該使用柴胡湯,即使已經攻下過,也不算錯誤,這是類似的道理。由此可見:這裡說的是錯誤使用攻下方法,但是表證仍然存在的情況,應該再次使用桂枝湯。)

太陽病,脈象浮緊,沒有汗出,發熱,身體疼痛,過了八九天也沒有好轉,表證仍然存在,這種情況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服用藥物後,症狀稍微減輕,病人感到心煩,眼睛昏花。如果病情嚴重,一定會出現鼻衄,鼻衄之後病就會好轉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陽氣過於旺盛的緣故,應該使用麻黃湯來治療。(脈象浮緊,沒有汗出,發熱,身體疼痛,這是太陽傷寒的表現。即使到了八九天,表證仍然存在,也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服用發散藥物後,即使沒有出大汗,症狀也會稍微減輕。心煩,是因為身體發熱,邪氣沒有通過汗液排出,鬱結而轉化為熱,所以會感到心煩。眼睛依靠血液來保持視力,營氣已經受損,血液被熱邪侵襲,肝氣不舒暢,所以會出現眼睛昏花。如果病情嚴重,熱邪侵入經絡,迫使血液妄行,導致鼻出血,那麼熱邪會隨著血散而解。陽氣旺盛,表示熱邪也很旺盛,使用麻黃湯來解除之前的太陽傷寒邪氣。文祿:這裡和下一條可以一起看,上一條說的陽氣過於旺盛,就是下一條說的「不能越出」的意思。下一條說的沒有完全解除,就是上一條說的「稍微減輕」的意思,麻黃湯可以瀉實,所以使用它來治療。兼善:有人說經典裡提到,鼻出血的人如果發汗,汗出後額頭一定會凹陷。現在關於鼻出血的病症,都附著麻黃在下面,這是為什麼呢?太陽病,脈象浮緊,發熱無汗,自己出現鼻出血的就會痊癒,這是一定的。為什麼又要用麻黃來發汗呢?回答:麻黃湯的“主之”五個字,應該放在“當發其汗”的後面,因為用汗法的文法,用藥的各種方劑,一般都附著在本條之下。由此可見:這種發熱身痛無汗的傷寒,到了八九天,熱邪已經很重了,即使服用麻黃湯,症狀也會很嚴重,一定要出現鼻出血才能痊癒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