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4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
今風寒兩傷,則營衛俱實,故不汗出,而煩躁也。與大青龍湯發汗,以除營衛風寒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為營衛俱虛。反服大青龍,則必亡陽,或生厥逆、筋惕、肉瞤,此治之逆也。《活人》:此證脈似桂枝反無汗,病似麻黃反煩躁也。凡陰氣少,陽氣勝,則熱而煩,故太陽傷於風,必煩而躁。

觀子:風傷衛,桂枝治之;寒傷營,麻黃治之。此風寒兩傷,營衛俱病者,則大青龍湯是也。既營衛俱病矣,其但見寒脈,與寒證,何也?曰:此雖兩傷,而寒邪復勝,故但見脈之浮緊,與證之惡寒,身熱,無汗也,寒勝矣。其煩躁,何也?夫寒邪既閉固於腠理,風邪未有不壅於內者。

風,陽也。陽壅成熱。煩者,內熱也。躁者,身熱也。風寒之邪,交熾於營衛之中,豈輕劑所能勝任,非君麻黃以解表,臣石膏以澈里,安能一雨濟亢極之陽哉。然此為營盛者設也,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,一表虛營弱證耳。既無交熾難解之邪,麻黃以竭之,石膏以寒之,中外俱虛,有不厥逆瞤惕哉。

)傷寒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者,大青龍湯發之。(此傷寒見風脈也。傷寒者身疼,此以風勝,故身不疼。中風者身重,此以兼寒,故乍有輕時,不發厥吐利。無少陰證者,為風寒外甚也,與大青龍以發散表中風寒。觀子:此亦兩傷而復風邪勝者也。浮緩者,風勝,但見風脈也。

傷寒營血不利,當身疼。邪未傳裡,不當身重,身不疼。但重者,陽熾而熱氣內薄也。然寒伏於營,非風邪所竟傷,故乍有輕時。夫身重,脈緩,殊類陰證,更寒氣在裡,當厥逆吐利。無少陰證,知風寒但熾於營衛之中,而陽熱已盛也,故亦以大青龍發之。)

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發熱而咳,或渴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(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飲,則水寒相摶,肺寒氣逆,故乾嘔發熱而咳。《針經》曰:形寒飲冷,則傷肺,以其兩寒相感,中外皆傷,故氣逆而上行,此之謂也。與小青龍湯,發汗散水。

水氣內漬,則所傳不一,故有或為之證,增損以解化之。健曰:是證,仲景為表不解,水停心下,用此治法,後人難解其意。核諸證,總因表無汗出,熱邪入里,故乾嘔、咳、利、喘、噎俱作。是熱傳陽明,上迫於肺,下移於腸,兼漬於膀胱,而少腹且滿。內則溺澀不利,外則腠理不疏,邪氣無從發泄,即無水。

而水氣不得不停而為患,皆系熱邪所致,何可以小青龍之辛溫酸斂,不幾藉寇兵而齎盜糧矣。如後條之發熱不渴,服湯已反渴者,益見以熱助熱之驗。獨此二條,諸家何無忝發,豈忽此而不辨歟,抑疑似而難斷歟。成氏謬引《針經》形寒飲冷傷肺之說,逮非此證之熱迫於肺,而喘且渴者,可同日語。

白話文:

現在如果同時受到風邪和寒邪的侵襲,會導致身體的營衛之氣都變得旺盛,所以身體不會出汗,反而會感到煩躁。這時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發汗,以驅散營衛中的風寒邪氣。但如果脈象微弱,並且出汗怕風,這表示營衛之氣已經虛弱,如果反而服用大青龍湯,就會導致陽氣喪失,甚至會出現手腳冰冷、肌肉抽搐等危險症狀,這是一種錯誤的治療方法。《活人》這本書說:這種情況的脈象雖然像桂枝湯證,但卻沒有汗;病症又像麻黃湯證,卻反而感到煩躁。凡是陰氣虛少、陽氣旺盛的情況,都會感到發熱和煩躁,所以太陽經受到風邪的侵襲,一定會感到煩躁不安。

從醫理來看,風邪侵犯衛氣,可以用桂枝湯治療;寒邪侵犯營氣,可以用麻黃湯治療。如果同時受到風寒侵襲,導致營衛之氣都受到影響,就應該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既然營衛之氣都受到影響,為什麼只看到寒性的脈象和症狀呢?這是因為雖然是同時受到風寒的侵襲,但寒邪的力量更強,所以只看到浮緊的脈象和怕冷、發熱、不出汗等寒性症狀,這是寒邪佔據上風的表現。那為什麼又會感到煩躁呢?這是因為寒邪將身體的毛孔閉塞住了,導致風邪鬱積在體內,風邪屬於陽氣,陽氣鬱積就會產生熱。所謂的煩,就是指內熱;所謂的躁,就是指身體發熱。風寒之邪在營衛之間相互作用,不是輕微的藥物可以解決的,必須要用麻黃來解表,用石膏來清裡,才能夠解除體內過旺的陽熱。但這只適用於營衛之氣旺盛的情況,如果脈象微弱、出汗怕風,就表示身體虛弱。既然沒有難以解決的風寒邪氣,如果用麻黃來耗散,用石膏來寒涼,會導致身體內外都虛弱,肯定會出現手腳冰冷、肌肉抽搐等危險症狀。

傷寒病,如果脈象浮緩,身體不感到疼痛,只是感覺沉重,有時會稍微輕鬆,而且沒有少陰病症狀,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治療。(這種情況是傷寒病出現了類似中風的脈象。一般的傷寒病會感到身體疼痛,而這裡是因為風邪較強,所以不感到疼痛。一般的風邪會導致身體沉重,這裡因為兼有寒邪,所以會有時感覺輕鬆,但不會出現手腳冰冷、嘔吐腹瀉等症狀。沒有少陰病症狀,表示風寒邪氣主要在體表,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散體表的風寒邪氣。從醫理來看,這也是同時受到風寒侵襲,但風邪較強的情況。浮緩的脈象,表示風邪較強,只出現了風脈。)

傷寒病,如果營血運行不暢,應該感到身體疼痛。如果邪氣沒有傳入體內,不應該感到身體沉重,也不會不疼痛。身體只是感到沉重,表示陽氣過盛,熱氣向內侵襲。但寒邪潛伏在營氣中,不是風邪所能完全傷及的,所以會有時感覺輕鬆。身體沉重、脈象緩慢,和陰證有些相似,如果寒氣在體內,應該出現手腳冰冷、嘔吐腹瀉等症狀。但因為沒有少陰病症狀,可知風寒邪氣只是在營衛之中,並且陽熱已經很旺盛,所以也應該用大青龍湯來發散治療。

傷寒病,如果體表沒有解除邪氣,而且心下有水飲停滯,會出現乾嘔、發熱、咳嗽、口渴或腹瀉、噎嗝、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、喘息等症狀,可以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。(傷寒病,如果體表邪氣沒有解除,而且心下有水飲停滯,水寒之氣就會相互作用,導致肺氣受寒而逆行,所以會出現乾嘔、發熱、咳嗽等症狀。《針經》說:身體受寒,喝冷飲,就會損傷肺氣,這是因為兩種寒邪相互作用,導致身體內外都受損,所以氣逆而上行,這就是這種病情的由來。可以使用小青龍湯來發汗、散水。)

水氣在體內滲透,會導致病情複雜多變,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,要根據情況增減藥物來化解。有人認為:這個證狀,張仲景是因為體表沒有解除邪氣,水停留在心下,所以使用這種方法來治療,後人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。觀察各種症狀,都是因為體表不出汗,導致熱邪入裡,所以才會出現乾嘔、咳嗽、腹瀉、喘息、噎嗝等症狀。這是熱邪傳到陽明經,向上侵犯肺,向下移至腸道,同時滲入膀胱,導致小腹脹滿。內則小便不暢,外則身體毛孔不通暢,邪氣無法發泄,即使沒有水,水氣也會停留在體內而成為疾病,這都是熱邪引起的。怎麼可以用小青龍湯這種辛溫酸斂的藥物來治療呢?這不是等於藉助敵人來搶奪自己的糧食嗎?比如後面的條文提到,發熱但不口渴,服用湯藥後反而口渴,這更說明了用熱藥來助長熱邪的錯誤。只有這兩條,歷代的醫家怎麼都不質疑呢?難道是忽略了沒有辨別,還是因為疑惑而難以判斷呢?成氏錯誤地引用《針經》中「形寒飲冷傷肺」的說法,卻沒能區分這個證狀是因為熱邪侵犯肺部導致的喘息和口渴,是不能相提並論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