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3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
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(此太陽傷寒也。寒則傷營,頭痛、身疼、腰痛,以至牽連骨節疼痛者,太陽經營血不利也。《內經》曰:風寒客於人。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,寒在表也。風並於衛,衛實而營虛者,自汗出,而惡風寒也。

寒並於營,營實而衛虛者,無汗而惡風寒也。以營強衛弱,故氣逆而喘,與麻黃湯,以發其汗。觀子:此言發熱頭痛、體痛、骨痛、無汗之為傷寒,宜主麻黃湯。按桂枝證曰乾嘔,麻黃證曰喘,非風主嘔,而寒主喘也。首條傷寒內曰:體痛嘔逆,桂枝湯曰喘家,加厚朴杏子,則寒未嘗不嘔,風未嘗不喘也。

又桂枝亦有惡寒,麻黃亦有惡風,昔人謂傷風惡風,傷寒惡寒,殆未盡然。)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宜麻黃湯主之。(陽受氣於胸中,喘而胸滿,陽氣不宣發,壅而逆也。心下滿,腹滿者,皆為實,當下之。此以為胸滿,非裡實,故不可下。雖有陽明,然與太陽合病為屬表,是與麻黃湯發汗。

叔微:有人病傷寒,脈浮長,喘而胸滿,身熱頭痛,腰脊強,鼻乾不臥。予曰:太陽陽明合病,仲景有三證,若喘而胸滿者,麻黃湯也,治以麻黃得解。)太陽病,十日以去,脈浮細而嗜臥者,外己解也。設胸滿脅痛者,與小柴胡。脈但浮者,與麻黃湯。(十日以去,向解之時也。

脈浮細而嗜臥者,表邪已罷也,病雖未已,和解之。若脈但浮,而不細者,邪猶在表也,與麻黃湯發散之。觀子:十日以去,當再傳三陰之時,不入陰經者,陽盡欲解也。浮者,得陽脈也;細者,邪氣微也;浮而且細者,陰陽並見而和同。嗜臥者,身無他患,精神欲復也,故為已解。

其猶有餘邪之未盡,在半表裡,則小柴胡和之,在表則麻黃散之。經曰:傷寒差後,更發熱者,小柴胡主之。脈浮者,以汗解之,即此類矣。傷寒再汗,即主桂枝湯者,已經汗解後,邪氣必微,慮過竭表氣也。此雖十日之外,脈猶但浮,必邪氣仍在,故當重與麻黃湯解表也。

惟其邪之重輕,不惟其日,惟其病,真聖人轉圓之法歟。健曰:既與小柴胡後,脈但浮,而無發熱字樣,何可再與麻黃。況十日以去,外解而嗜臥者,乃汗後血虛,陽上浮而陰氣未復,懶倦之象,脈無根柢之勢也。當與養榮湯,以斂其浮越之陽。即胸滿脅痛,亦因血虛氣溢,肝來犯胃,小柴胡中,應加歸芍。

莫謂其浮也,而可麻黃,莫謂其列於太陽,而可言表。若此,則難免虛虛之禍矣。)
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,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,服之,則厥逆、筋惕、肉瞤,此為逆也。(此中風見寒脈也。浮則為風,風則傷衛;緊則為寒,寒則傷營。營衛俱病,故發熱惡寒,身疼痛也。風並於衛者,為營弱衛強;寒並於營者,為營強衛弱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出現頭痛發熱、身體疼痛、腰部痠痛、關節疼痛,並且怕風、沒有汗且呼吸急促的,用麻黃湯來治療。(這是太陽經感受寒邪所致。寒邪侵襲會損害營血,導致頭痛、身體痛、腰痛,甚至牽連到關節疼痛,這是太陽經的營血運行不暢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風寒侵入人體,會使人汗毛豎立,皮膚閉塞而發熱,這是寒邪在表。如果風邪侵襲衛氣,導致衛氣強盛而營血虛弱,就會出現自汗、怕風寒的症狀。

如果寒邪侵襲營血,導致營血強盛而衛氣虛弱,就會出現無汗且怕風寒的症狀。因為營血強盛、衛氣虛弱,所以氣機逆亂而呼吸急促,這時用麻黃湯來發汗。由此可見:這裡說的發熱頭痛、身體疼痛、骨頭痛、沒有汗,都是寒邪入侵,應該用麻黃湯。再說,桂枝湯的症狀是噁心,麻黃湯的症狀是喘,這並不是風邪導致噁心,而是寒邪導致喘。前面說的傷寒症狀中,有提到身體疼痛和噁心,桂枝湯治療的喘症,需要加上厚朴和杏仁,說明寒邪也可能導致噁心,風邪也可能導致喘。

另外,桂枝湯也有怕冷的症狀,麻黃湯也有怕風的症狀,所以古人說的傷風怕風、傷寒怕冷,可能不夠全面。)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出現喘而且胸悶的,不可以攻下,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。(陽氣在胸中,如果出現喘且胸悶,說明陽氣無法宣發,壅塞而上逆。如果心下或腹部脹滿,都是實證,應該攻下。這裡的胸悶,不是裡面實證,所以不可以攻下。雖然有陽明病,但因為和太陽病同時發作,屬於表證,所以應該用麻黃湯來發汗。

宋代的醫家陳叔微說:有人得了傷寒,脈搏浮而長,出現喘且胸悶、發熱頭痛、腰背僵硬、鼻子乾燥、無法入睡。我說:這是太陽和陽明合病,張仲景有三種情況,如果出現喘且胸悶,就用麻黃湯治療,服用麻黃湯後就會痊癒。)太陽病發作十天左右,如果脈搏浮而細,而且想睡覺,表示表證已經解除。如果出現胸悶脅痛,就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如果脈搏只是浮,就用麻黃湯。(發病十天左右,是快要痊癒的時候。

如果脈搏浮而細,而且想睡覺,表示表邪已經消退,雖然病還沒完全好,但可以和解。如果脈搏只是浮,而不細,表示邪氣還在表,就用麻黃湯來發散。由此可見:發病十天左右,應該是疾病傳到三陰經的時候,如果沒有傳入陰經,表示陽氣已經耗盡,快要痊癒。浮脈表示陽氣,細脈表示邪氣微弱,如果脈搏既浮又細,表示陰陽平衡,身體康復。想睡覺,表示身體沒有其他問題,精神快要恢復,所以說已經好轉。

如果還有殘餘的邪氣,在半表半裡,就用小柴胡湯來調和;如果在表,就用麻黃湯來發散。《傷寒論》說:傷寒痊癒後,又發熱的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脈搏浮的,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傷寒病再次發汗,就用桂枝湯,表示已經發汗解表後,邪氣必定微弱,擔心過度發汗會損耗表氣。這裡雖然過了十天,脈搏仍然是浮,表示邪氣還在,所以應該再次用麻黃湯解表。

邪氣的輕重不只看發病的時間,而是看病情,這才是聖人變通的方法。明朝醫家張景岳說:既然用了小柴胡湯,脈搏只是浮,而且沒有提到發熱,怎麼可以再用麻黃湯?況且發病十天後,表證已經解除,想睡覺,是因為發汗後血虛,陽氣上浮而陰氣沒有恢復,是疲憊的現象,脈搏沒有根基。應該用養榮湯來收斂浮越的陽氣。即使出現胸悶脅痛,也是因為血虛導致氣溢,肝氣侵犯胃,應該在小柴胡湯中加入當歸和芍藥。

不要因為脈搏是浮的,就用麻黃湯,也不要因為疾病屬於太陽病,就說是表證。如果這樣,就難免會犯虛虛的錯誤。)

太陽中風,脈搏浮而緊,發熱、怕冷、身體疼痛、沒有汗且煩躁不安的,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如果脈搏微弱、有汗、怕風,就不可以服用大青龍湯,如果服用了,就會出現四肢厥冷、筋脈抽搐、肌肉顫動,這是治療錯誤。(這是中風出現寒脈的表現。浮脈表示風邪,風邪會損害衛氣;緊脈表示寒邪,寒邪會損害營血。營衛都受到病邪侵擾,所以發熱怕冷,身體疼痛。風邪侵襲衛氣,導致營血虛弱而衛氣強盛;寒邪侵襲營血,導致營血強盛而衛氣虛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