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2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中第六

太陽病,項背𠘧𠘧,無汗惡風,葛根湯主之。(太陽病,項背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中風表虛也。項背強𠘧𠘧,無汗惡風者,中風表實也。表虛宜解肌,表實宜發汗,是以葛根湯發之也。觀子:此證疑屬寒傷營之久,而欲傳者。成雲中風表實,豈以證惡風,與方之仍兼芍藥薑棗耶?夫傷寒惡風者,多矣。

傷寒復汗,皆桂枝湯,安可因是決其為中風哉?曰項背𠘧𠘧,則侵入陽明者,自深。奪陽明,則太陽之邪悉去,故主葛根湯。猶有無汗惡風之表證在,則麻黃類,亦不可少耳。健曰:項背𠘧𠘧,無汗惡風,乃風濕所郁,正應海藏神術。)太陽與陽明合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

(傷寒有合病,有並病。本太陽病不解,並於陽明者,謂之並病。二經俱受邪,相合病者,謂之合病。合病者,邪氣甚也。太陽陽明合病,與太陽少陽合病,陽明少陽合病,皆言必自下利者,以邪氣並於陰,則陰實而陽虛;邪氣並於陽,則陽實而陰虛。寒邪氣甚,容於二陽,二陽方外實。

而不主裡,則裡氣虛,故必下利,與葛根湯,以散經中之邪。損庵:或曰太陽表未解,而陽明裡又至,兩陽相合,熱甚於表,乘虛漸攻於裡,故下利也。其不下利而嘔者,邪氣雖攻裡,未入於胃,但氣逆而嘔,故加半夏以止逆氣。龐氏曰:外證必頭痛,腰疼,肌熱,目疼,鼻乾,脈浮大而長。

浮大,太陽也;長,陽明也。頭、腰,太陽也。肌、目、鼻,陽明也。)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(邪氣外甚,陽不主裡,裡氣不和,氣下而不上者,但下利而不嘔;裡氣上而不下者,但嘔而不下利,與葛根湯,以散其邪,加半夏以下逆氣。)太陽病,桂枝證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促者,表未解也。

喘而汗出者,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。(經曰:不宜下而便攻之,內虛熱入,協熱遂利。桂枝證者,邪在表也,而反下之,虛其腸胃,為熱所乘,遂利不止。邪在表見陽脈,邪在裡見陰脈。下利脈微遲,邪在裡也。促為陽盛,雖下利而脈促者,知表未解也。病有汗出而喘者,為自汗出而喘也,即邪氣外甚所致。

喘而汗出,為因喘而汗出也,即裡熱氣逆所致。與葛根黃芩黃連湯,散表邪除裡熱。宇泰:汗出而喘不已者,外邪壅盛,使氣不利。既邪猶在表,雖經汗下,亦可發之,故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喘而汗出,邪氣內攻,氣逆不利。既邪氣在裡,雖表未解,止可和之,故與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
健曰:太陽而曰桂枝證,是中風表病也。誤下,則邪乘虛入,遂利不止。而喘且汗,表未解而邪已內陷,故其脈促。用此清解之法,理也。成氏言促為陽盛,作表之陽邪未解,而以此湯為解表之劑,謬矣。後人能無因之而認他證之促,亦為表脈,其誤多矣。)

白話文:

太陽病症狀與治療(第六部分)

若患者出現太陽病,項背僵硬不適,無汗且怕風,此時應以葛根湯為主方治療。(太陽病出現項背僵硬、出汗怕風時,屬於中風表虛;若項背僵硬、無汗怕風,則屬中風表實。表虛宜用解肌法,表實宜發汗,因此用葛根湯發散邪氣。觀子認為,此證可能是寒邪久傷營衛,即將傳變所致。成氏認為是中風表實,可能是因惡風症狀及方中含有芍藥、姜、棗。然而傷寒惡風的情況很常見。傷寒發汗多用桂枝湯,怎能因此斷定是中風?項背僵硬表示邪已深入陽明,驅除陽明之邪可使太陽邪氣全消,故用葛根湯。若仍有無汗惡風的表證,麻黃類藥亦不可少。健氏認為,項背僵硬、無汗惡風是風濕郁結,適用海藏神術方。)

若太陽與陽明同時發病(合病),必定導致腹瀉,此時以葛根湯為主方。(傷寒有“合病”與“並病”之分。太陽病未愈,傳入陽明稱為“並病”;兩經同時受邪為“合病”。合病表示邪氣盛。太陽陽明合病、太陽少陽合病及陽明少陽合病均會腹瀉,因邪入陰分則陰實陽虛,邪入陽分則陽實陰虛。寒邪強盛侵入二陽,二陽主外不主內,里氣虛弱,故必腹瀉,用葛根湯散經中邪氣。損庵補充,太陽表邪未解,陽明裡邪又至,兩陽相合,表熱內攻,因而腹瀉。若無腹瀉而嘔吐,是邪氣內攻但未入胃,僅氣逆而嘔,故加半夏降逆。龐氏指出,外證必見頭痛、腰疼、肌熱、目痛、鼻乾,脈象浮大而長——浮大屬太陽,長脈屬陽明;頭腰屬太陽,肌肉、眼鼻屬陽明。)

太陽陽明合病若無腹瀉但嘔吐者,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。(邪氣外盛,陽氣不能主里,里氣不和。若氣下行不上逆則僅腹瀉;若氣上逆不下行則僅嘔吐。用葛根湯散邪,加半夏降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