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1)
《傷寒直指》卷三 (11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更與芍藥甘草湯,陰和而脛伸。表邪已解,陰陽已復,而有陽明內結,譫語須亂,少與承氣,微溏以和胃,則陰陽之氣皆和,內外之邪悉去,故知病可愈。觀子:此條與前證治頗同,而文則互見,以明其義也。
前條詳於言證,及誤後救逆諸脈,而終不言正治之屬何藥,且既有脈浮自汗,微惡寒,其為表虛而風傷明甚,何以投桂枝,即厥燥大錯乎?夫證本疑似,而治法更雜,若不明晰其故,後學何所領承。此重出問答,以釋其由也。曰脈浮而大,但浮者,當責風;兼大者,當責虛。
虛而有風邪,若徒以形證象桂枝,而施陽旦,以再渴其外,能免虛虛之禍乎,此數語,已將似桂枝,而不可誤投桂枝之義,說得了然。曰:因加附子忝其間者,正治法也。蓋桂枝加附子湯,本治陰陽而外挾風邪之正藥。使知此而加附子以忝之,即可溫經而安和。不知此而反增桂,必且汗出亡陽。
夫證既近似,而藥復不遠,只一加附子,與不加附子,便霄壤之隔。仲景於此類,必俟人深造自得。故其辭秘,其義隱也。若以溫經句,接讀加附子句,亡陽句,接增桂枝句讀去,便易明矣。既申明成誤之故,又指出當用之劑,誤後諸藥,自可忝觀而得,所以更不重言其義,而惟就前文點綴以結之耳。健曰:是問,欲明前條治誤增劇之故,答以寸口脈浮而大,為風為虛。
夫浮大在人迎,則屬表,而用桂枝之證。今浮大在寸口,乃是胃虛挾熱,而脈自浮也。因汗多亡陽,誤令厥逆,而現諸證,皎然矣。汗為血化,雖曰亡陽,實屬陰耗,凡浮大之脈陰必傷。陰虛陽亢,則內燥而咽乾煩譫,以成陽明結熱。兩條病概,在此一句,為經文大旨。陽明內燥,胃氣不能輸津,充達四肢,故兩脛自然拘急。
夜半陽生陰長,病氣少退,胃氣少轉,則足能伸,豈姜附為功之證耶。或以為姜附,扶陽益陰之藥,似是實非。彼草木之資,豈能及天地絪縕之氣?終難免以熱濟熱之累,不得不使承氣復解其結。然細審之,於證於脈,於治法,皆反復錯亂。仲景或設言以防微杜漸,或因散佚而局法紛更,未可信為成驗,而效此以誤人也。
觀子明知之,而隱斥之。曰:證本疑似,治法更雜。又曰:辭甚秘,義甚隱,俟後人深造自得。此皮裡春秋,若待健直指以明之者。)
白話文:
標題:辨太陽病脈證治上第五
如果改用芍藥甘草湯,就能調和陰氣,讓腿能伸直。表面的邪氣已經解除,陰陽也恢復平衡,但如果出現陽明內結,導致胡言亂語,這時就要稍微用承氣湯,讓腸胃稍微通暢,這樣就能調和陰陽之氣,內外邪氣都能去除,因此可知疾病可以痊癒。你看這段文字:這一條和之前的症狀治療很相似,但是文字卻互相參照,這是為了闡明其中的道理。
前一條詳細描述了症狀,以及誤治後出現的危急脈象,但始終沒有說到正確的治療應該用什麼藥。而且既然有脈浮、自汗、稍微怕冷這些症狀,明明就是表虛被風邪所傷的表現,為什麼要用桂枝湯,那不是大錯特錯嗎?症狀本來就容易混淆,治療方法又更複雜,如果不能清楚明白其中的原因,後學者要如何學習遵循呢?這裡重複提出問答,就是要解釋其中的緣由。說道:脈象浮大,單純浮的,是風邪造成的;兼有大的,是虛弱造成的。
虛弱又受到風邪侵襲,如果只是看形體症狀像桂枝湯的適應症,就用桂枝湯來加強發汗,豈不是會加重虛弱,造成虛虛的禍患嗎?這幾句話,已經把症狀看似像桂枝湯,但又不能誤用桂枝湯的道理,說得清清楚楚了。說道:之所以要加入附子,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因為桂枝加附子湯,本來就是治療陰陽失調又外感風邪的正藥。要理解這一點,加入附子就能溫經安和。如果不明白這一點,反而增加桂枝的用量,必定會導致汗出過多,損傷陽氣。
症狀既然很相似,用藥也相差不遠,只差一個加附子與不加附子,效果就天差地別。張仲景對這類情況,必定要等到人們深入研究才能領悟其中的奧妙。所以他的文字很隱晦,道理也很深奧。如果把「溫經」這句話,接著讀加附子這句話,把「亡陽」這句話,接著讀增桂枝這句話來理解,就容易明白了。既然已經申明了造成錯誤的原因,又指出了應該使用的藥劑,誤治後所用的其他藥物,自然可以從文中得到啟示,所以就不再重複說明其中的道理,只是在前面的文字上加以點綴總結而已。有人說:這個提問,是為了說明前一條治療錯誤導致病情加重的原因,回答則說明寸口脈浮大,是風邪和虛弱造成的。
如果浮大的脈象出現在人迎穴,那就是表證,可以使用桂枝湯。現在浮大的脈象出現在寸口,這是胃虛挾熱,脈象自己浮起來。因為出汗過多,損傷陽氣,導致厥逆,才出現各種症狀,這就非常清楚了。汗是血所化生的,雖然說是亡陽,實際上是陰虛。凡是浮大的脈象,陰氣必然受損。陰虛陽亢,就會內燥而咽喉乾燥、心煩、胡言亂語,形成陽明內結的熱證。這兩條病證的大概情況,都在這一句話裡,是經文的重點。陽明內燥,胃氣不能輸布津液,到達四肢,所以兩腿自然會拘急。
到了半夜,陽氣初生,陰氣增長,病情稍微減退,胃氣稍微好轉,腳才能伸直,難道是姜附的功勞嗎?或許有人認為姜附是扶陽益陰的藥,看似正確,實際上卻不是。那些草木的藥物,怎麼能比得上天地間的陰陽之氣?最終難免會陷入以熱治熱的弊端,不得不使用承氣湯來解除結熱。然而仔細審查,無論從症狀、脈象、治療方法來看,都反覆錯亂。張仲景或許是設法來說明,以防患於未然,或許是因為散失而導致內容錯亂,不能認為這是正確的驗證,而效仿它來誤導他人。
你看他明明知道,卻隱晦地加以批評。說道:「症狀本來就容易混淆,治療方法又更複雜。」又說:「文字很隱晦,道理也很深奧,要等到後人深入研究才能領悟其中的奧妙。」這些都是隱含的批評,如果不是有人直接點明,是很難理解的。